我军历史上,最低调、最不起眼的一个编制称呼,可能就要属“支队”了,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存在过。有朋友可能以为,“支队司令”不是一个很高的职务,这种想法未必正确。比如新四军,创建初期成立了4个支队,后来扩大到6个。新四军里的支队司令,全都是我军历史上响当当的高级将领,只要坚持到建国后,很有希望获得大将级别的军衔。为什么看似不起眼的支队司令,实际地位却这么高呢?

可以拿新四军和八路军对比一下。八路军后来改称第18集团军,集团军下辖的主力作战单位为师,包括115师、120师和129师,这三个正规主力师分别是由红军时期的三大主力方面军改编而来。新四军的主力则主要包含了南方八省游击队,支队是新四军军部的下一级建制单位。就实力和地位而言,新四军相当于八路军中的师级部队,那么新四军所辖的支队,就相当于八路军的旅一级。

1937年时的八路军主力旅长,在红军时往往是军、师一级的高级干部,实际上对应的就是大将级别军衔,比如陈赓、徐海东等人,一部分八路军副旅长,甚至也能评大将,另有一些在上将当中排名靠前、地位突出。如此看来,新四军的支队司令匹配大将军衔,就丝毫不奇怪了。

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是陈老总,1955年获得元帅军衔。他也是新四军中唯一的一位元帅代表。第二支队司令是张鼎丞,副司令则是“战神”粟总。张鼎丞1955年没参加评衔,但他一直是粟司令的上级,解放战争初期他还是华中军区司令员,粟总是他的副手。副手尚且在开国大将中排名榜首,张鼎丞的地位就不用说了。授不授衔,并不影响他的军内威望。

第三支队司令员是张云逸。在开国大将里面,张云逸是资历最老的一位,也是工资级别最高的。他甚至参加过黄花岗起义和辛亥革命,在我军的元帅大将里面是独一份的。第四支队司令员是高敬亭,高敬亭的情况比较特殊,1939年因为新四军军部对内部形势的误判,将他处决了,非常可惜。他如果活到建国后,也是大将级别的人物(他的继任者徐海东、张云逸都是大将),高敬亭将军于1977年得到正式平反,获得烈士身份。

这4个支队是早期成立的,第五支队和第六支队成立时间略晚,但领军人物也都是著名将领。第五支队司令是罗炳辉,在红军时期出任过红九军团长,妥妥的大将资历,遗憾的是1946年他便因病在山东去世了。第六支队司令员为彭雪枫,在抗战期间不幸中弹牺牲。第五支队和第六支队的司令员,如果活到建国之后也很有可能被评为大将。

当然,这些将领的军衔需要结合具体授衔时的情况。因为新四军不太可能同时出现这么多位大将,有一些人会离开军队,转业到政府部门任职。比如新四军的著名将领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这三人被称为“闽西三巨头”,是新四军的肱股之臣,建国后都没有获得军衔。一定程度上,也是出于平衡全国各支部队和不同时期各战区“山头”的考量。但是这三人后来都成了副国级的领导干部,可见实际地位之高,跟军衔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所以“支队司令”听起来非常低调,在特定时期却很可能是我军当中极高的职务,不熟悉相关历史的朋友可能会有误解。其实新四军的支队建制,还不算最有迷惑性的:早在红军时期,1935年红一方面军主力曾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支队司令员是彭老总、副司令是林帅,支队政委则由主席亲自担任。应该说这个支队的称呼,才是真正最低调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