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部反映攀枝花三线建设激情岁月的电视剧——《火红年华》于央视重播。该剧在四年前首播时便引发热议,成为一部“年代大剧”,无数年轻观众为三线建设者的赤诚与无畏深深动容。剧中那些充满年代感的场景,不仅是故事的背景板,更如同一把钥匙,悄然打开通往老攀枝花的时光之门。这座因三线建设而兴的城市,藏着太多惊喜之地。


攀枝花,一座以花为名的工业城市,骨子里却透着一股刚毅坚韧的气质。它的诞生,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电视剧《火红年华》中的“金江市”,其名正是取自攀枝花市(原名渡口市)现已撤销的老城区——金江区。
剧中重要场景“高家坪”,是主角们生活、奋斗的核心舞台。这里原是渡口水泥厂生活区,20多栋红砖房整齐排列,墙上“胸怀祖国 放眼世界”“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等标语依稀可辨,仿佛将人带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剧中主角们在红砖房前晾晒衣物、围坐闲聊;屋内木桌上的搪瓷杯、墙上的旧挂历、抽屉里的蜡纸和钢笔——每一个细节都流淌着真实的生活气息。这些并非道具,而是修复老建筑时向当年三线建设者征集来的老物件。拍摄结束后,高家坪被完整保留,转型为影视拍摄基地。

如今,这里已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复古旅拍地标”。景区贴心备有绿军装、劳动布工服、解放鞋、安全帽等“复古”装备,一穿上身,年代氛围感瞬间拉满。此地还常举办“三线故事会”,邀请当年的建设者亲身讲述“住干打垒、喝山泉水”的艰苦岁月。他们朴实而深刻的回忆,深深打动着每一位来访者。


兰尖铁矿是《火红年华》中展现工业生产的“重头戏”取景地,而朱家包包铁矿则因“万吨大爆破”这一关键剧情,成为彰显三线建设者无畏精神的标志性场景。这两座铁矿在不同历史阶段各司其职、各有侧重,最终走向整合,成为攀枝花工业史上不可或缺的“双子星”。
上世纪60年代,兰尖铁矿率先拉开开发序幕。作为当地开发的第一座大型矿山,它肩负起为攀钢起步“输血供氧”的重任。1970年7月1日,随着攀钢一号高炉成功出铁,矿石需求激增,“接力者”朱家包包铁矿全面启动开发。据勘探测算,由于矿石埋藏较深,要建成露天矿,需先剥离压在矿脉上方约4000万立方米的岩石,即削去高达120米的山体才能见矿。建设者们在超过3.5千米的巷道内填埋炸药1万余吨,最终以1140万立方米的爆破量,创下我国矿山建设史上的纪录。

《火红年华》也真实再现了这一令人血脉偾张的高燃时刻。如今,一座依原貌复原搭建的“席棚子”——“万吨大爆破”指挥部旧址,已成为当地“重走矿山路”的重要打卡点。旧址内陈列着当年的爆破图纸、工具等实物,墙上的老照片记录着爆破时的震撼场面,让人仿佛穿越回那个惊心动魄、激情燃烧的瞬间。


《火红年华》剧中诸多关键场景,取景于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剧中,主角们围坐在木质会议桌前共商钢厂发展大计、在陈列老照片的展厅中追忆建设往事的片段,让这座承载厚重历史的建筑,成为传递三线精神的重要载体。

现实中的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坐落于攀枝花东区大渡口北街2号,堪称攀枝花三线建设历史的“活化石”。它的诞生与三线建设同步——1964年,为接待首批进驻的建设者及领导干部,当地在大渡口北坡修建了16栋干打垒房屋,其中“十三幢”为青砖瓦房结构,一楼一底,曾多次接待重要客人,逐步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地标。
纪念馆建筑本身即是一件“历史展品”:两面悬山式青瓦坡屋顶、斑驳的青砖外墙,完整保留了上世纪60年代的建筑风貌;内部木质地板历经岁月仍坚实如初,房间按当年原貌复原布置,老式办公桌椅、布沙发、藤编茶几、旧台灯等物件整齐陈列,仿佛下一秒就会有建设者推门而入。1995年,这里被命名为攀枝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年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仍是人们感悟三线建设历史的重要一站。
来源:天府新视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