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建军节临近,在上海有这么一群大学生,他们携笔从戎,在军营中绽放了别样的青春。部队经历是他们永远的标签,退伍复学后,他们凭借部队锻炼出的坚韧意志和血性胆气,在课堂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敢为人先,屡获荣誉。让我们走近这些退伍大学生,聆听他们的奋斗与收获。
受访者供图
红色基因融血脉
史高乐出身在一个军人家庭。外公的父亲1935年跟随红军第一方面军参加长征,后成为中共地下党员参与隐蔽战线工作。因叛徒出卖被捕,落入敌人监狱,经受住了特务的严刑拷打,保守了地下党组织的秘密,直至1948年1月28日壮烈牺牲,其革命烈士纪念碑现立于甘肃省陇西县仁寿山。而他的外公和舅舅均服役于驻新疆部队。
三代共产党员、三代革命军人,一代革命烈士、两代驻守边疆,史高乐从小就对军队有着特殊的向往。在报名参军时,他主动申请前往艰苦边远地区服役,并如愿奔赴祖国边疆。
火焰山下砺精兵
史高乐服役的部队,起源于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和领导的陕北红军,历经八路军、第一野战军等时期,现为新疆军区某合成师,也是目前全军仅存的一支整建制师红军部队。他所在的“勇猛顽强英雄团”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百面战旗方阵中,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吐鲁番,又称“火洲”,夏季最高气温超50度,地表更是超80度。刚进新兵连,他就被“火洲热情”灼烧着身上每一寸皮肤。由于入伍前缺乏锻炼,体能训练成了每天的“磨炼时刻”。
作为一名摩托化步兵,新兵连让他印象最深的是战术行进和单兵掩体构筑。戈壁滩地质坚硬、地表遍布碎石。第一次战术训练,尽管吃了一嘴的土,成绩却连合格也达不到。不合格一次就练一次,终于达到了合格成绩。
新兵下连后,他被分入“白刃格斗 动作神速”英雄连。“钢枪在肩、刺刀在手,我为我是红军连的一员而自豪”——入连誓词让他对自己的部队充满热爱,也更将红色基因深深烙印在心中。 2022年底,他所在连队荣立集体二等功,个人被提名为三等功推荐人选。在两年多时间中,他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很多经典著作,包括《毛泽东选集》四卷、《邓小平文选》四卷、《资本论》第一卷、《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战争论》等。
退役那天,他写道:“钢枪在肩,刺刀在手。我为我是一名红军师、红军团传人,为‘白刃格斗 动作神速’英雄连而自豪!为我曾是这支英雄部队的一员而自豪。光辉的旗帜在面前,血染的旗帜在面前。”他后来说,“驻扎在祖国的边疆,见惯了飞沙走石、大漠孤烟。我永远也忘不掉班长那句:人在阵地在,我在国土在。”
当好传人淬青春
返校后,史高乐积极参加学生工作,担任共青团复旦大学委员会秘书处副主任、经济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经济系本科生班班长等职,坚持“服务为本、同学至上”的工作理念,组织了多场学生活动。
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方面,他作为负责人、核心成员累计参与《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主题学习实践》《上海数字人民币试点三年背景下“数字钱包”的发展现状与经验启示》等十余项社会实践活动,分别获评复旦大学校级十佳、A级、优秀等奖项,调研成果在校团委、学院团委、当地政府等多个微信公众号上发布20余篇次。退伍一年半来,他累计志愿服务达300小时。2023年8月赴云南省永平县支教两周,利用部队所学,为贫困地区学生教授“卫生救护与急救包扎”课程。2023年9月参与复旦大学学生军训工作并担任教官,以自身行动推进国防教育工作,所带连队获评队列会操与实弹射击双优胜连队,个人获评“优秀教官”。
两年的军旅生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他始终认为,那是淬炼蜕变的两年,是时常怀念的两年,也是纯粹的、无与伦比的两年。新民晚报记者 解敏 实习生 潘静怡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