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战役最后阶段,毛主席曾写过一封密信,交代平津前线总前委转交傅作义。但最后承担送信任务的四野作战处处长,却在意外得知信件内容后,擅自做主,决定拦下信件暂不送出。
直到北平和平解放后,这封信才几经辗转,送到傅作义手中。而与此同时,北平的报纸也公开刊登了信件全文。舆论骤起之下,傅作义一时难以接受,直接找到罗荣桓说:
“两年半戡乱战争的严重灾难,我愿担当全部责任,愿意接受任何惩处。”
这封密信写了什么,令傅作义情绪如此激动?四野这位作战处长又是谁,竟敢拦下毛主席的亲笔信?他这么做的目的又是什么?
一、傅作义挖坑设套,罗荣桓牛刀杀鸡
1948年底,东北野战军在取胜辽沈后,夜行晓宿,隐蔽入关,以雷霆之势穿插作战,将华北之敌分割包围。东北第2兵团横扫敌16军和104军大部,华北第2兵团将郭景云的35军堵截在新保安,华北第3兵团围困孙兰峰部于张家口。
仅半个月的时间,东北、华北两大野战军联合出击,如秋风扫落叶般,迅速完成了对平津地区的全面合围。在攻占南苑机场后,华北依赖南京空援的补给线也被切断。天上地下,水泄不通。
为了促成北平和平解放,毛主席在军事上还是留有余地,吩咐前线部队“隔而不围”、“围而不打”,要让傅作义感到危机,但又不至于破罐子破摔。重压之下,傅作义果然有所松动。12月中旬,前线的东野11纵发来报告,说傅作义派了两名代表,携带电台和报务员,声称要到石家庄进行谈判。
傅作义挑选的这两位谈判代表,来头都不简单。
一位是傅作义主办的《平明日报》报社社长崔载之,教育世家,德高望重,抗战期间曾去过延安,和八路军情谊颇深。另一位叫李炳泉,也是知识分子,《平明日报》的采访部主任,自称是北平地下党,当时身份还未证实。
主动要求谈判,却又只派来两位没有军方背景的文人,这样的人上了谈判桌能谈什么?聊教书育人吗?时任东野政委的罗荣桓,也是一眼看穿了傅作义的心思,他这分明就是投石问路,想要试探我军虚实。
为此,罗荣桓也是做了两手应对。首先,谈判还是要谈,但我方也是以试探为主。再者,谈判选在中立场所,避免暴露司令部具体位置,所有军事相关的信息一律严格保密。
至于派谁去谈。
罗荣桓想到了一个人,时任东野司令部参谋处长(也称作战处长)的苏静。
苏静曾被聂荣臻誉为“红军过草地的功臣”,他是标准的双红一出身。从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的侦查科长,到115师的情报处处长,再到东野司令部作战处处长,根正苗红的嫡系战将,也是林、罗、聂三帅的铁杆心腹。
用号称“能当十万兵”苏静对上崔载之,罗荣桓这是典型的牛刀杀鸡。
苏静是情报侦察战线的传奇人物,洞察人心、甄别真伪是他的看家本领,对付傅作义这种虚实结合的试探,专业性不容置疑。况且苏静长期在司令部工作,对敌我双方的军事态势了然于胸,又是军中老资格,知分寸,懂轻重,深得主席信任,让他独当一面去招降傅作义,上下都能放心。
果然,苏静出马,只用三言两语的试探,就让崔载之把傅作义的底细吐了个干净。此时的傅作义是左右为难,军事上他打不过我军,没办法只能走和谈这条路。但另一边,他又畏惧潜伏在北平的特务,生怕事情泄露会遭来祸事。
而傅作义开出的三个条件,也充分证明了他的首鼠两端:
一、我军停止一切攻击行动,双方后撤,通过谈判和平解决问题。
二、为了搞到一部分蒋介石的大型飞机,要我军让出对南苑机场的控制。
三、为制约城内蒋系军队,要我军放出被围在新保安的35军,使该军回到北平城内。
傅作义答应,我军可派出部队同35军一起进城,到时候他便通电全国,宣布北平和平起义。 这些条件乍一看也还合理,但作为沙场老将的苏静,又如何看不出傅作义这里面的挖坑设套。
所谓和平起义的前提条件,是我军让出占领的城市和军事重地,再放任傅作义的嫡系主力逃进北平,这等于之前的仗全都白打。兵不厌诈,初步谈判无非是缓兵之计,一旦35军进了北平,傅作义要么反悔,要么坐地起价,主动权就都掌握在了他的手里。
对付这种小把戏,苏静自然有办法。
他直接告诉崔载之:傅将军的安全,我军完全可以保障。至于城内的蒋系部队,无需35军,我军任何一个纵队皆可轻易解决。总而言之,现在东北、华北百万大军陈兵北平城外,只要傅作义通电起义,打开城门,其他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苏静的回答滴水不漏,直接反将崔载之一军。栽了跟头的傅作义,也只能转变思路,开始用起了一个“拖”字决,一边又说要起义,一边又不肯做出让步,致使谈判几度陷入僵局。
而事情的转机,是毛主席的亲自下场。
二、毛主席双管齐下,密信是“敲打”傅作义的最后通牒
对待傅作义,毛主席的思路简洁明了,他既然下不了和谈的决心,那就直接打掉他的筹码,推着他上谈判桌。
12月21日,华北第2兵团对被围在新保安的敌第35军发起攻击,当天扫清外围。22日清晨总攻开始,经过10小时激战,全歼35军军部和两个师,共1.6万余人。23日拂晓,孙兰峰向绥远突围失败,所属7个师全军覆没,张家口宣告解放。
与此同时,一项更为精妙的部署也在悄然进行。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当时是天津地下党的成员。平津外围战斗打响后,她便接到任务返回北平,在生活中旁敲侧击地引导傅作义坚定起义决心。
毛主席以打促谈,以情促谈,这一套军事打击和隐蔽战线的双管齐下,堪称雷霆手段。傅作义陷入内外交困的窘境,心理防线濒临崩溃,不得不再次派出代表前往和谈。但直至此时,他仍抱有侥幸心理,想要凭借平津两座坚城争取更多条件。
为了彻底终结这场大决战,避免夜长梦多,毛主席决定下最后一剂猛药。
1949年1月16日,苏静应罗荣桓要求,主动会见了傅作义派出的谈判代表邓宝珊,并郑重地向他传达了两个消息:
一、就在昨天,我军成功解放天津,俘虏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第17兵团司令候镜如率部由塘沽乘船南逃,北平已经断绝援军,成为孤城。
二、毛主席亲自执笔写下了一封密信,希望邓宝珊转交给傅作义。
天津失守的消息令邓宝珊惊愕不已,因为就在几天之前,他还在放大话,说我军一个月也打不下天津,结果最后解放天津只用了29个小时。意识到大势已去的邓宝珊,提出让苏静跟随自己回北平,面对面与傅作义详谈。
对于毛主席的亲笔信,邓宝珊很重视,也急于想知道其内容。见信并未封口,他便直接抽出来看。但看完便神情骤变,很是惶恐地对苏静说:
“这封信太出乎意料,措辞很严历,傅作义不一定会受得了。”
毛主席的信写了什么?简单来说,这就是最后通牒,其中部分内容如下:
“贵将军接受南京‘剿匪戡乱’之伪令,率部进攻解放区,无所不用其极……现在你们拒绝和平解决,是毫无出路的……如果继续负隅顽抗,必将受到我军毁灭性的攻击。城破之日,贵将军及贵属诸首领,必将从严惩办,绝不姑宽,勿谓言之不预。”
这封信措辞严厉,字字千钧。苏静在浏览信件内容后,也能够理解邓宝珊的顾虑。邓宝珊之所以邀请苏静入城,是知道傅作义已经没有任何手段,答应起义只是早晚问题。但作为老牌军人,傅作义又是出了名的看重面子,这封信这个时候送到他的手上,恐怕会适得其反。
送信是苏静的任务,至于信中写了什么,什么时候送,他没有权限做出更改。但苏静又深知,解放天津和密信是毛主席突破傅作义心理防线的双板斧,那现在既然第一斧已经起到了作用,第二斧是不是可以暂时不用挥下?
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苏静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将这封信暂时拦下,不交给傅作义。为此,苏静推迟入城,连夜赶回后方,向平津前线司令部汇报了邓宝珊的态度,同时建议不能交信。林、罗、聂三帅在短暂讨论后,默许了苏静的临机处置 ,毕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要能促成北平和平起义,一切都可以事急从权。
等到进入北平城后,邓宝珊还在纠结,再次向苏静提出信件暂时不要交给傅作义看。苏静此时心里也有了底气,便说:
“您可以决定嘛!暂时不交也可以嘛!”
就这样,苏静孤身入城与傅作义谈判,顺利达成北平和平解放十八条协议。但这封密信引发的风波,却并没有到此结束。
三、密信内容公诸天下,三元帅及时救场
北平和平解放后,傅作义一度居功自傲,在很多事情上不愿配合,致使城市接管工作进展缓慢。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罗荣桓再度找来苏静,问托邓宝珊带去的那封信,交给傅作义看了没有?
聂荣臻稍作犹豫,但还是下了决心,他告诉苏静:
“你今天还要回去问一下邓宝珊,若还未交给傅作义,你要催促邓并同他一起去见傅,务必要告诉邓在今明两天让傅作义看到那封信。”
此时距离北平解放已经过去了半个月,一切尘埃落定,按理傅作义看不看信,都不会影响大局。但罗、聂两帅认为此时要敲打一下傅作义,那么这封信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而且毛主席交代的任务,还是得执行下去。
就这样,苏静连夜赶回北平找到邓宝珊,同他商议,问是否能一起去看望傅将军,把那封信交给他。邓宝珊左右为难,毕竟这是得罪人的事情,但又觉得确实不能不送。所以去到傅作义宅邸后,邓宝珊想了个办法,他趁着傅作义和苏静谈话之际,把信交给了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托她转交。
事实证明,这封信确实令傅作义很是难堪。
当时华北的舆论,普遍把傅作义形容成和平将军,认为是他保住了北平古城。但当北平的报纸公开发表毛主席的这封亲笔信后,民众才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傅作义起义有功是真的,但一再拖延谈判进程,最后困守孤城才无奈起义也是真的。
至于为什么要公开信件,这背后还有一段故事。
1946年9月20日,傅作义在成功救援大同,夺取张家口后,十分狂妄,专门在其部队机关报《奋斗日报》上刊登一封《致毛主席公开电》,公开放话,要毛主席“放下武器”、“结束战乱”。当时毛主席对此倒是气定神闲,他不仅让延安的报纸全文转载,还要刊印全军,说“奇文共欣赏”。
值得一提是,写这篇公开电的人叫阎又文,也是地下党员。后来北平被围期间,阎又文对傅作义展开攻心工作。当时傅作义设计了南逃奔赴蒋介石、西投马家军、固守北平三条后路,阎又文是逐一批驳,说只有起义才是唯一生路,并说:
“连委员长都败在毛主席手下,我们又何必计较呢。”
公开信件,显然是对当年傅作义那份公开电的回应。但这样一来,无疑也触及了傅作义最在乎的面子问题。为了哄好这位起义大将,林、聂两帅、加上刚来北平的叶剑英,在苏静的陪同下,专门邀请傅作义和邓宝珊到北京饭店,宴前作了长谈。他们先是肯定傅作义起义的贡献,再又强调功是功过是过,既不因傅过去之事,抹煞今日北平之功,也不可因傅今日北平之功,而含糊过去之事。
说到底,问题根源还在傅作义自己。从平津战役打响到天津解放之前,毛主席给予了傅作义足够的耐心,已然是仁至义尽。但凡傅作义早点起义,也不会有这封最后通牒。这里头的缘由,傅作义自己也明白。
在接受三帅宴请后,傅作义平复了情绪,提出要亲自去到西柏坡向毛主席负荆请罪。而毛主席也是热情接待了他,并告诉他:
“你有功!谢谢你,你做了一件大好事。人民永远不会忘掉你的!”
建国之后,傅作义非常感激苏静,毕竟是他促成了北平和谈,也是他在最后关头拦下这封密信,不然以傅作义的性格,真要怒发冲冠,走上了另一条错路,那就没有了挽回的余地。
为此,傅作义送给苏静许多礼物,包括毛衣、手表等当时的奢侈品,这些也成为了二人友谊的见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