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崔寒柏:我的大字可以跟当代任何人,挂一起比较。
335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崔寒柏说我的大字可以跟当代任何人 ,挂一起比较。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崔寒柏对他的大字很自信的。
崔寒柏的大字创作以碑帖融合为核心,形成独特的“杂糅共生”美学。他将魏碑的方笔切入与二王行草的锋毫扭转结合,起笔如魏碑般爽利刚劲,行笔时暗藏二王的细腻转折,收笔则借鉴篆隶的迟涩感,使线条兼具“碑之骨”与“帖之韵”。例如横画起笔时,笔锋以方笔果断切入纸面,随即通过腕部的快速扭转转为中锋,形成厚实饱满的线条中段;收笔时放缓速度,如锥画沙般迟涩推进,留下苍茫的金石气。这种复合笔法使单一线条产生多层次的质感变化,奠定了气势的基础。
在结体上,他打破传统大字的对称范式,以“险中求稳”制造视觉张力。如龙字,左部立旁故意向左下方倾斜,右部龙身则通过长撇的舒展向右上方延伸,形成危崖欲坠的动势,最终以粗壮的竖弯钩收束,如定海神针般稳住重心。这种结构设计跳出了楷书“平正”或魏碑“方严”的固定模式,更接近“以势统形”的写意精神。
崔寒柏的大字实力在专业领域获得显著认可。2021年,他凭借《大楷辛稼轩词册》《小楷论临帖摘录》《小行书古诗扇册》三件作品斩获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金奖,成为该届唯一金奖得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旭光评价其书法“水平非常高超,擅长各种书体,尤其是行书和草书,作品中充满激情与活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大字的“叙事性”表达亦受到关注。他将小字行草的“墨色层次”引入大字创作,同一幅作品中既有“重若崩云”的涨墨,又有“轻如蝉翼”的飞白,甚至刻意保留笔锋分叉的“破锋”效果,使墨色的浓淡、枯润与笔势的疾缓、刚柔形成呼应,赋予大字情感共鸣。例如书写豪迈诗句时用墨沉雄,书写清雅内容时墨色偏淡,文字内容与视觉形式形成深度共振。
尽管技法纯熟,崔寒柏的大字仍面临“气韵有亏,格调不高”的批评。有观点认为,他过于注重单字技法的精准,在整体节奏上显得“紧”,少了些自然生发的“松活气”,容易被感知为“气韵不足”。例如其兰亭奖获奖作品《大楷辛稼轩词册》中,“水龙吟”的“水”字被指像“小”字,虽贴合辛弃疾词中的苍凉意境,却被认为创作态度不严谨。
部分评论家指出,崔寒柏的创作更侧重“技法展现”,在笔墨中融入的个人精神意趣、传统文人的“雅逸之气”稍显不足。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副院长杨吉平直言其“取法乎下”,认为其大楷取法南宋朱熹、金代赵秉文等非一流书家,小楷和行草则主要师法近人沙孟海,缺乏高古气息。这种争议本质上是书法“像谁”与“是谁”的价值观冲突,一方追求“无我之境”的技法纯粹,一方推崇“有我之境”的个性表达。
总体说来,崔寒柏的大字创作是传统技法与当代审美的碰撞,其“碑帖融合”的技法创新、“自然书写”的理论主张,以及兰亭奖金奖的权威背书,共同构成了其自信的基石。尽管存在气韵、格调等争议,但其作品的辨识度与市场认可度证明了他在当代书坛的独特地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