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平台发布,原创内容请勿转载
【军武次位面】作者:天狼
这两天,美国的战斗机“画大饼行动”又引发了热议。不只是网上公开曝光的F-47六代机的纸面性能太炸裂,甚至还要让其在未来四年内服役?而且当地时间5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中东访问期间的一番言论更是“语出惊人”——宣布要将现役的F-35单发战机“大刀阔斧”地升级为双发版本的“F-55”,还放言要打造F-22“超级猛禽”战斗机?这番高调的表态背后,究竟是特朗普的即兴脱稿,还是美军装备体系将迎来重大转折?细细琢磨就不难发现,这背后是美国在新一代空优力量建设上的焦虑和混乱,而非实打实的技术自信。
美国空军参谋长发布的宣传图片
首先来看F-47,这个被称为美国空军下一代空中优势平台(NGAD)的主力,有人战斗机部分由波音中标并命名为F-47,计划配合上千架无人“忠诚僚机”共同构建未来空中作战体系。根据美国空军参谋长阿尔文上将于5月13日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张图片,详细列出了未来六代战机F-47以及两款“忠诚僚机”的核心性能参数。按照这份图表内容,F-47将拥有超过1000海里(约1850公里)的作战半径、超过2马赫的极速,并标注为“隐身++”等级的超高隐身能力,远超F-22的“隐身+”与F-35的“隐身”,预计将生产185架。
听上去确实高端大气上档次,但问题来了:图表中的“Operational(可操作)”时间赫然写着2025-2029年,这意味着F-47要在四年内形成作战能力。然而,目前F-47的原型机尚未公开亮相,连个像样的试飞视频也没有放出来,已经公开的实机外形都还处于“艺术渲染图仅供参考”的状态。
根据已公开的宣传照显示,F-47采用了“鸭翼”设计
尽管美国空军宣称“将在本届政府期间首飞”,但该说法模糊至极,究竟是模型首飞、验证机试飞还是量产型实战部署?不得而知。换句话说,美国六代机F-47是否真的存在一架能飞的样机,外界根本无法确认。即使存在,按照军机研发常规流程,从首飞到量产再到服役、形成战斗力,至少也需要十年以上的周期,四年服役,怕不是拿PPT上战场。
更令人玩味的是,图表中F-47所标注的“隐身++”能力。当前六代机的隐身设计趋向于全频段隐形、红外抑制、电子频谱管理等多项复杂技术整合,但F-47目前对外展示的渲染图却采用了“鸭翼”设计,长期以来,美国航空界普遍认为“鸭翼不隐身”,甚至有一句著名的嘲讽——“鸭翼最好的位置是在敌机身上”。在F-22和F-35的设计理念中,强调的是无鸭翼、无垂尾的高度隐身布局。这么多年来,美国一直对歼-20的鸭式布局颇有微词,认为这种设计会影响隐身性能。也难怪有不少外国网友讽刺称:这怕不是在PPT里给特朗普作为“政治献礼”而随随便便画的“梦中情机”。
宣传图中F-47的相关性能参数
此外,按照美国空军参谋长阿尔文公布的图表,F-47将拥有“1000海里”的作战半径,约合1852公里。这一数值远超F-22的590海里、F-35A的669海里,属于跨时代的突破。但问题同样在于目前F-47尚未公开实机、无首飞记录、无测试数据。考虑到美军此前对B-21轰炸机所谓“全球打击范围”的宣传方式,F-47的“1000海里”极可能也是广义宣传,不具备工程层面可验证性。
其实,实现1000海里的作战半径也并非不可能,比如研发更高效的发动机(如NGAP项目的自适应发动机),拥有更大的油箱容量,更优秀的气动布局与减阻设计。例如中国的歼-20和俄罗斯的苏-57就已尝试通过优化气动外形和结构布局提升航程。但对隐身战机来说,内部空间极其宝贵,多一点航油可能就少挂一发导弹,因此“如何取舍”成为工程设计中的最大难题。以此类推,如果F-47真要做到1000海里作战半径,它要么比F-22/F-35大一圈、要么放弃一定的武器挂载或隐身性能。要全都要,那技术门槛和成本也将指数级上升。
中国目前曝光的两款六代机歼-50和歼-36
那么,美国为何要在F-47上强调大航程?主要还是因为中国在“亚太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带来的挑战太大了。中国在南海、东海的综合防空体系,意味着美军传统战机从关岛起飞都无法有效进入作战区域。如果F-47不能实现远距离突防,哪怕它隐身再好、雷达再先进,也无法飞到目标前沿。1000海里作战半径,是在中国“拒止圈”之外实施高强度空战的战略基础能力要求,不只是简简单单的“航程更远”而已。
不过现实却是,中国的歼-36与歼-50两款六代战机已经在试飞阶段,各种角度的清晰照片也早已频频曝光,虽然官方尚未公开其航程数据,但从现有图片和气动布局推测,其作战半径大概率也在900~1100海里之间,尤其歼-50拥有更轻盈的布局与高机动能力,可能更偏向空优拦截。也就是说,美军公布F-47“1000海里”的作战半径,实际是试图与中国六代机在性能上“纸面对标”。
F55——F-35单发变双发?
说完六代机,再来看特朗普新抛出的“F-55”概念。这款“F-55”战斗机据称将在F-35的基础上改为双发布局,提供更强推力、更远航程与更强安全性,甚至可能使用“下一代自适应推进”项目(NGAP)中的XA100系列发动机。听着牛气冲天,但从实际角度出发却相当不靠谱:毕竟把F-35从单发改成双发,基本等于重新设计一整架飞机。不仅机身、进气道、机翼都要重新设计,还必须重新计算隐身特性。如果要兼容舰载版本(F-35C)或短距垂直起降(F-35B),工程难度直接飙升至地狱级。
事实上,五角大楼早前就否定了这一设想。就连F-35的“正常升级”Block 4版本都因为预算、技术等问题一拖再拖,而特朗普口中的“F-55”则更像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六代机竞标中败北后,意图自救的“翻盘战术”:毕竟洛马的CEO就曾暗示,将运用六代机的技术反哺F-35平台,打造所谓“第五代半”战斗机,以六代机一半的价格实现六代机80%的能力。这种“缩水版六代机”或许就是F-55的技术雏形——用六代机的技术,给五代机镀层金,换个名字再卖一遍……更像是一种市场营销的包装,而非实质性的新战机。
超级F-22
至于“超级F-22”,听起来就像是F-22版的“Plus Ultra”。这款首飞于1997年的“老飞机”确实是经典之作,其优雅的机体线条与顶尖的空优能力至今仍被誉为“全球最强五代机”之一。而根据描述,升级版的“超级F-22”要集成现代化传感器、新型电子战系统、红外防御装置以及外挂式隐身副油箱。但大家都清楚,F-22生产线早在十多年前就彻底拆除,连原始工艺资料都不全。想重新开线?初步估算至少需要百亿美元级别的投资,单价更是大概率飙升至3亿美元/架起步,未必比直接搞F-47更划算。
那么,特朗普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抛出这番豪言?一方面,他一直主打“强军”口号,在竞选期间提振军工信心是惯用手法;另一方面,美国海军F/A-XX项目受阻、空军六代机预算捉襟见肘,F-35项目因为隐身涂层、航电故障而饱受诟病。在这种背景下,推出“加强版”F-35和“升级版”F-22的概念,也许是为洛马找台阶下,为其在未来空优平台中保留一定话语权。最后,美国国防部目前预算极度吃紧。无论是F-47还是CCA无人机,亦或是B-21轰炸机,都需要巨量资金支持。特朗普此时“开新坑”,既可通过炒作吸引民间注意力,又能借机推动部分项目加快进度。
也有网友嘲讽道:双发F-35?那不就是中国的歼-35吗?
而更有意思的是,特朗普的这些设想竟然可能成为某些海湾国家的新宠。比如卡塔尔、阿联酋这些曾被拒售F-35的国家,看到F-55双发又更安全,说不定会真掏钱推动这个项目。而当年沙特投资F-15SA和F-15EX的套路,不就是类似剧本?但无论是F-47还是F-55,目前最大的问题都是“有图无实”,PPT画得再漂亮,没有原型机飞起来,都难以服众。相比之下,中国的歼-36与歼-50六代机已经进行多轮试飞,从进度来看大概率会先于F-47实现小批量服役,届时谁是空优之王,将不再是华丽PPT能决定的。
最后总结一下,特朗普的战斗机“画大饼”实则只是美国军工在面临技术、预算和战略焦虑的三重困境下最终表现,拿老机体硬撑新概念,能撑多久,还真不好说。不出意外,F-55和“超级F-22”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销声匿迹,而F-47在未来几年还是会频繁出现在媒体标题中,但真正能飞上天的六代机,恐怕还得看谁率先把PPT落地。对未来空战主导权的争夺,才刚刚开始。
#国际瞭望专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