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娱乐圈这个风云变幻的名利场中,于正这个名字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作品常常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他本人更是热搜榜的常客。
尽管饱受争议,甚至多次深陷抄袭风波,但于正却始终稳稳地坐在编剧界的第一梯队,成为了一个无法被忽视的存在。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初入江湖尝到“甜头”
2002年,对于于正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他的工作室正式成立,怀揣着对影视行业的满腔热血,准备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领域大展拳脚。而他踏入编剧界的第一个“契机”,却充满了争议。
当时,于正的人脉学长贺子壮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参与一个剧本的修改工作。这个剧本的初稿由《萌芽》杂志的副主编傅星完成。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于正改完剧本后,最终署名却只有他一个人的名字。这一行为无疑侵犯了原作者傅星的权益,傅星自然不会善罢甘休,立刻找于正要说法。
那时的于正,心里多少有些发虚。在一番拉扯之后,他虽然道了歉,但只愿意赔偿1万块。后来在贺子壮的调解下,才将赔偿金额提高到3万。
对于一个好剧本来说,其价值远远不止3万块。但于正却从这次事件中看到了另一种“价值”,用极小的代价获得了巨大的利益,此事似乎颇为“划算”。
然而,命运的“回旋镖”往往来得又快又准。仅仅两年后的2004年,于正就亲身体验到了被人“窃取”成果的滋味。
这一年,于正满怀期待地守在电视机前,准备欣赏自己的得意之作《荆轲传奇》播出。可他的名字却出现在其他工作人员一栏,而编剧一栏上赫然写着别人的名字。
于正一怒之下,他一纸诉状将李惠民告上了法庭,索要《荆轲传奇》的署名权。李惠民方面则回应称,于正写的剧本太烂,根本没法用,双方各执一词,一时间真假难辨。
这场师徒反目的戏码,与李惠民一直关系不太融洽的赖水清,顺势就将于正拉入了自己的麾下。然而,他们的合作并没有持续太久。
于正充分发挥了自己“物尽其用”的本领,开始打着和李惠民、赖水清合作过的招牌四处宣传自己。于正的剧本邀约如雪花般飞来。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于正一记沉重的打击。母亲一句话点醒了他。“观众喜欢看的,经过市场验证过的那一定就是正确的。”
打造爆款,名利双收
阎大可号称是内地最懂市场的制片人,曾出品过《大汉天子》等热播剧集。他非常欣赏于正的才华,力邀他写一部清宫戏。
于正深知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他决定变换创作方法。2007年,《大清后宫》横空出世。
这部剧一经播出,便在卫视拿下收视冠军,在TVB也创下了收视纪录。于正终于凭借这部剧打响了自己的名气。
伴随着成功而来的,往往是争议。很快,多家媒体质疑《大清后宫》抄袭《金枝欲孽》《大长今》《冬季恋歌》等剧。
面对这些质疑,于正巧妙地利用了争议带来的流量。他深知,争议越大,流量越大。尽管圈内有人对此看不惯,甚至想要联名告状,但复杂漫长的诉讼程序最终耗光了所有人的耐心。
与于正还从实践中总结出了所谓的“20%法则”,即雷同度不超过20%就不算抄袭。
此后的几年里,于正仿佛手握爆款秘籍,一路开挂。他凭借《美人心计》《宫》等现象级爆剧,从编剧成功进阶为制作人。这些作品不仅让他在圈内渐渐有了话语权,还让他赚得盆满钵满。
抄袭风波,身败名裂?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2014年,于正的《宫》系列第三部《宫锁连城》播出。该剧在收视飘红的同时,却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有人指出《宫锁连城》和琼瑶的《梅花烙》剧情高度雷同。这一消息瞬间引起了原创作品意识极强的琼瑶的关注。
要知道,琼瑶在华语影视圈的地位举足轻重,她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于正还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子。论资历、人脉,于正与琼瑶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琼瑶得知此事后直接开撕于正。随着舆论的不断发酵,在巨大的压力下,他竟厚着脸皮说出“你不是也借鉴过《红楼梦》吗?”这样的无赖话,彻底激怒了琼瑶,最终,琼瑶将其告上了法庭。
多亏了琼瑶广泛的人脉和巨大的影响力,这个案子很快有了结果。法院判决于正公开道歉,并赔偿500万元。
业内人士纷纷拍手称快,甚至不少编剧联名抵制于正。在这场风波中,于正可谓是身败名裂,原以为他会就此一蹶不振,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
然而,2018年,他凭借一部《延禧攻略》成功杀了回来,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这部剧在制作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夫,靠着莫兰迪色调的视觉美学,颠覆了以往古装剧的审美风格。主角魏璎珞黑莲花的人设,打破了传统傻白甜的套路,让观众眼前一亮。
《延禧攻略》最终创下了150亿网络播放量的惊人成绩,海外版权更是卖到了90多个国家。日本NHK电视台引进时,特意标注这是中国电视剧的文艺复兴。
于正凭借这部剧,不仅成功洗刷了之前的负面形象,还再次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此时的于正,早已不仅仅是一个编剧,他已经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制片人和顶级商人。
构建影视帝国,实现财富自由
2012年,东阳欢娱影视文化公司正式成立。于正出资1866.67万,持股62.22%,成为了公司的绝对大股东。
2015年,欢娱影视被东阳市政府评为“小巨人企业”。按照标准,小巨人企业年营收需达到1亿元,纳税超过500万元。2018年,欢愉文化缴纳税费合计为10118.62万元,仅次于王中军的华谊兄弟、侯鸿亮的东阳正午阳光。于正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带领欢娱影视一路高歌猛进。
与此同时,于正还以不定比例分别持股了海宁于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于正影视文化工作室以及霍尔果斯欢娱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等七家企业。
作为于正进行资本布局的核心平台,欢娱影视背后凝聚着一条辐射行业的影视生态网络,欢娱影视正在建立的是集艺人、剧本、制作、发行、宣传、衍生品于一体的完整生态体系,并进行资源的内部孵化。
于正虽然常常以老板的身份出现在台前,但他真正负责的还是内容生产的业务。毕竟,整个欢娱影视依赖的恰恰就是碎嘴爱炒作的于正和他的“于正出品”。
于正虽然不是演员,但他比大多数演员都清楚该如何在娱乐圈生存。他善于利用娱乐圈的规则,制造话题。
从艺生涯,于正可谓是毁誉参半。他的作品常常因为抄袭争议而饱受诟病,但他的作品也确实有着极高的话题度和收视率。
他似乎并不在意外界的评价,秉持着“反正我赚到钱就行了”的心态,在娱乐圈中我行我素。这种与其内耗折磨自己,不如外耗搞疯别人的心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确实称得上是一种另类的“强者思维”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