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专家谈中欧经贸会谈难点
6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5月23日,北京某智库论坛上,欧盟驻华大使庹尧诲就中欧经贸谈判放话:“谈判没有取得进展,以至于我们本应举行中欧高层经贸对话,如果谈判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欧盟将放弃与中国的关键贸易谈判。”欧盟的“最后通牒”背后,是双方在贸易规则、市场准入和地缘政治立场上的深层分歧,更暗藏着美国影响力的暗流涌动。
中欧经贸谈判的转折点始于2024年10月。欧盟以“中国电动汽车低价倾销威胁本土产业”为由,投票通过加征中国新能源汽车关税决议。尽管中方在随后的20天8轮谈判中展现了灵活性,并提出价格承诺方案,但欧盟以“缺乏市场公平性”为由拒绝,转而对中国电动汽车、硬木胶合板等多领域发起反倾销调查。2025年成为关键博弈年。4月,中欧技术团队围绕电动汽车价格承诺方案展开密集磋商,商务部称“双方正密切沟通加速进程”,但5月中旬的谈判结果显示,核心分歧仍未消弭。欧盟要求中国设定电动汽车在欧最低售价,并限制供应链投资。
中方则坚持“公平竞争原则”,反对以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庹尧诲直言:“每天问题都在恶化,要改进空间很大。”这场拉锯战的另一条暗线是地缘政治。欧盟屡次要求中国在俄乌冲突中“对俄施压”,称中方的立场“让关系变得暗淡”。而美国虽未直接参与谈判,却通过施压欧盟、渲染“中国威胁论”间接干扰中欧磋商进程。
多重压力下,欧盟内部对华强硬派逐渐占据上风,甚至将中欧投资协定(CAI)重启与当前谈判切割,称“无意为此努力”。欧盟对华贸易逆差持续扩大,使其将中国电动汽车、光伏等产业的技术优势视为“不公平补贴”产物。然而,中方认为,欧盟以“去风险”之名行保护主义之实,违背了WTO规则。例如,欧盟《外国补贴条例》审查已导致中企在欧投资铁路、风电等领域受阻。这种“双标”逻辑,成为谈判难以突破的核心障碍。美国始终是谈判桌外的“隐形玩家”。特朗普近期放话称“愿以关税换盟友对华脱钩”,而欧盟虽强调“对华政策独立”,但在安全领域对美依赖加深。
俄乌冲突背景下,欧盟更倾向“抱紧美国大腿”以保障自身安全。欧盟27国利益难以统一。法国力推对华强硬以保护白兰地、汽车等产业,德国则担忧贸易战冲击其化工、机械出口;东欧国家更关注中国投资带来的就业机会。这种分裂导致欧盟谈判立场反复,中方难以找到稳定的妥协对象。
若谈判彻底破裂,中欧或将陷入“以牙还牙”的贸易战。中方可能扩大对欧盟农产品、奢侈品反制;欧盟则可能升级对中国新能源、科技产品的限制,甚至联动美国对华产业链围堵。全球供应链将面临新一轮动荡,尤其汽车、绿色技术等领域首当其冲。但转机仍存。5月以来,中欧金融合作出现积极信号:双方同意成立副部级金融工作组,推动绿色金融、碳减排工具对接。此外,中方对欧盟白兰地调查的最终裁决尚未落地,留出了谈判筹码。
若欧盟能搁置地缘偏见,正视中国市场的互补性,或可借鉴2025年4月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突破性进展”经验,在电动汽车、数字贸易等领域探索利益交汇点。中欧经贸谈判的僵局,本质是全球化和地缘政治冲突的缩影。欧盟的“最后通牒”看似强硬,实则暴露了其产业竞争力下滑的焦虑;中方的克制反击,则是对多边贸易体系的坚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