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世纪80年代,一位中国科学家的名字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他就是彭加木。
他是纵穿罗布泊的第一人,揭开了罗布泊最核心的奥秘,可他却在这场考察中神秘失踪。
关于彭加木的失踪,社会上流传着诸多猜测:有人说,彭加木可能体力不支,被风沙掩埋;
有人说,彭加木可能迷失了方向,没能走出这片“死亡之海”;更有甚者,有人怀疑彭加木的失踪并非偶然,而是一起“精心策划的逃亡”。
那么真相究竟如何?
彭加木:纵穿罗布泊的第一人
罗布泊,这个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地区,地理环境尤为恶劣,风沙肆虐不止不休。
在这里,“上无飞鸟翱翔之迹,下无走兽奔行之踪”,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探险家,也曾不幸在此“栽”了跟头,如瑞典的斯文•赫定、英国的斯坦因。
在那个时代,没有一个中国科学家深入过罗布泊地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外的探险家们在这片属于中国的土地上探寻、研究。
因此,也就流传着“罗布泊在中国,而考察和研究却在国外”的这种说法,这也深深刺痛着每一位中国科学家的心,彭加木也是其中之一。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加木”这个名字,是他自己改的,青年时期,他便积极响应国家的“向科学进军”号召,钻研科学,从事生物化学研究。
当得知中科院正“招兵买马”前往新疆实地考察时,他放弃了前往莫斯科留学的机会,他决心要到新疆去!
他觉得自己的这个名字太“小”了,他要跳出这个“小家庭”,为祖国做贡献,为新疆“添草加木”,从此,他便有了“彭加木”这个名字。
自打这以后,彭加木便爱上了新疆,先后对新疆进行了15次的科学考察,在新疆南部的无人区罗布泊的边缘考察了3次。
他的研究成果在美国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让他更加坚定了揭开罗布泊神秘面纱的决心,誓要为中国夺回对这片神秘之地的“发言权”。
1980年5月,彭加木率领的考察队正式向罗布泊地区进发,在烈日炎炎下,他们顶着四五十摄氏度的高温,踏上了这片由干涸湖水形成的硬盐壳。
即便汽车小心翼翼地行驶,也时常因盐壳的坚硬而受损。为了防止迷路,考察队不得不采取边走边在身后插上标杆的方法。
虽然这种方法保证了他们的安全,但却大大减缓了行进的速度。
考察队员们没有退缩,在经过一番商议后,决定购买大铁锤,重新向湖盆进发。大家轮番上阵,用铁锤狠狠地砸向盐壳。
在这里,日夜的温差如同冰火两重天。白天,他们如同置身于巨大的蒸笼之中,汗流浃背;而夜晚,即便是穿着皮大衣,也难以抵挡刺骨的寒冷。
正是凭借着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考察队终于成功纵穿了罗布泊。原本,到这里已经算是完成了任务,但队员们斗志被激发,遇上大家便继续向东探索考察。
彭加木到底是如何失踪的?
然而,这时的大家已经处于是有心无力的状态了,多日的疲惫、劳累,再加之昼夜的温差,导致考察队的许多成员们都出现了不适的情况。
疲倦、无力都还算是较为轻的症状,有的人已经开始出现呕吐甚至昏倒的情形,彭加木的心里也不好受。
即便如此,考察队的成员们依旧咬紧牙关,他们表示,为了科学研究,这点苦不算什么,大家的心是一样的,为了科学,可以不顾一切。
就这样,考察队再次上路,没多久,他们进入到了新疆的第三大沙漠——库姆塔格沙漠,还发现了野骆驼。
可很快,他们很快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汽油告急,储备的饮用水也因长时间暴露而变质发臭,无法饮用。
众人四处奔波,找了一整天,却没有找到一丁点的水源,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凝重与焦虑。
彭加木更是心急如焚,他整夜辗转反侧,思考着解决之道,第二天一早,彭加木便向队员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表示,如果让国家来为他们运送水源的话,虽为稳妥之举,但开销巨大,为了节省开支,彭加木更倾向于自己找水。
彭加木说完后,大家谁也没有接话,彭加木也没有再言语,只是久久地凝视着远方,陷入了沉思。
救援电报在9时50分发出后,队员们便开始了焦急的等待。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他们的心也随之逐渐下沉。
直到11时30分,考察队终于收到了回电,众人欢呼雀跃,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当一名队员急忙跑去向彭加木汇报这一好消息时,却发现彭加木和他的包、水壶都已不翼而飞,只留下一张字条:
“我向东去找水井。彭6月17日10:30”。
众人见状,立刻派人前去寻找彭加木,可前去寻的人一连走了将近8千米了,仍旧没有发现彭加木的踪迹。
直到夜幕降临,也一直没有彭加木的消息,一股不好的预感顿时涌上众人的心头。
他们赶忙点起火把,将车子开到沙丘之上,打开车灯,期望着彭加木能循着光亮归来。
大家的心中都存有一丝奇迹的出现,可一直到凌晨两点,除了呼啸的风声,他们什么也没等到。
考察队随即向中央发出了彭加木失踪的电报。在整理物品时,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细节:
彭加木除了包和水壶外,这些天拍摄的照片、收集的资料等都被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那里。这一刻,大家恍然大悟,彭加木的心中早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考察队没有放弃,继续寻找彭加木的踪迹。
一日,众人惊奇地发现在一个沙包处,有一个糖纸和一行脚印,大家再次燃起了希望,循着脚印一路寻找,但遗憾的是,脚印很快便再次消失了……
生前誓言,一语成谶
“我这辈子,在新疆做了两件事,一是致力于沙漠化的治理,二是在彭加木去世后,组织了多次罗布泊考察。”
这句话是彭加木的伙伴夏训诚说的,当年,彭加木第一次前往罗布泊考察时,夏训诚担任的是副队长。
当彭加木再次率领考察队深入罗布泊的神秘腹地时,夏训诚正在外出差,他是在归途的广播中,偶然得知了彭加木失踪的消息的。
彭加木失踪的消息传出后,中央动用空军与地面部队全力搜捕,可一连五天过去了,仍旧是没有什么消息。
夏训诚也在这荒漠之中,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寻找行动,经过搜寻,救援人员发现了彭加木的脚印、糖纸,甚至是他短暂休息时留下的痕迹。
但每当希望之火刚刚燃起,却又迅速熄灭,再往前推进,已经找不到任何有用的线索。
当地政府及中科院也不断地进行搜寻工作,但仍一无所获,但搜寻仍未停止。
随着时间的推移,搜寻工作变得越来越艰难,罗布泊地区的地面温度已经达到了70摄氏度。
但最终还是没有再寻到什么踪迹,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搜救,众人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彭加木可能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彭加木的同事们并不愿意就此放弃。他们心中仍抱有一丝希望,万一,万一彭加木真的还活着呢?
于是,他们进行了第四次搜救行动,这一次,他们采用了“拉网式”搜索,几乎每一寸土地都不放过。
近两个月的艰苦搜寻,却仍旧一无所获,连彭加木的遗物都没有找到。
关于彭加木的失踪,社会上流传着诸多猜测:有人说,彭加木可能体力不支,被风沙掩埋;
有人说,彭加木可能迷失了方向,没能走出这片“死亡之海”;有人说,彭加木被“外星人”给劫走了;
有人怀疑彭加木的失踪并非偶然,而是一起“精心策划的逃亡”;更有甚者,竟声称在美国看到了彭加木。
彭加木的失踪,从最初的冷静分析,到最后竟演变成了“叛逃之说”, 这些无稽之谈无疑是对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极大亵渎。
研究人员经过分析后,认为彭加木被风沙掩埋的可能性最大。据考察队的人回忆,当时大家曾在罗布泊见到过一头比人还大的野鹿。
后来在搜寻彭加木时,见到了那头野鹿的尸体,大家发现,那头野鹿早已被风沙埋掉了。
而彭加木失踪的第二天,确实刮起了一场猛烈的大风,这更加印证了这一猜测。
另一种可能性是,彭加木因体力透支,靠在了疏松的小山丘上休息,却不慎陷了下去,被罗布泊特有的雅丹地貌所掩埋。
救援队员们在搜救过程中,确实发现了被埋在下面的野骆驼尸体,这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猜想。
而在2007年时,有报道称在罗布泊发现了一个干尸,怀疑很有可能是彭加木的遗体。
在从干尸身上取样后发现,经过仔细比对与鉴定,无论是从衣物、手表还是毛发等方面,都与彭加木不符。
那具干尸穿着条纹衬衣,而彭加木则穿着纯色土色衬衣;手表也是女士款式,与彭加木毫无关联。
多年来,无论人们如何努力搜寻,始终未能找到彭加木的遗体,成为了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
彭加木曾说:“我准备让我的骨头,为新疆的土壤里多添一点有机质。”没想到,这竟成了他生命的最后誓言,一语成谶。
结语
彭加木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尤其是在罗布泊考察方面,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每一次探险,都充满了未知与危险,但他却从未退缩,始终坚守在科研的第一线。
面对茫茫沙海,他选择了前行,用双脚去丈量这片未知的土地,用双眼去探寻自然的奥秘。
他的勇气,不仅体现在对自然的挑战上,更体现在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上。
在罗布泊的考察中,他遇到了无数困难和挑战,但从未放弃过对科学的探索和对真理的追求。
他的失踪,成为了科学界的一大谜团,也让人们深感惋惜。但他的牺牲,却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科学事业,去追寻那些尚未解开的谜团,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
参考资料
地理学家探秘罗布泊 亲历彭加木失踪事件. 新京报
生死罗布泊:彭加木失踪之后. 新疆人文地理
彭加木:纵穿罗布泊第一人. 科学之友
轰动一时的彭加木探索罗布泊. 知识就是力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