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媒体:警惕“维权卫士”变“割肉刀”
7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7月17日,广州市律师协会发布情况通报称:近日,网络平台有关广东泰某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邓某涉嫌违规收费的情况引发社会关注,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邓某律师还存在其他涉嫌违法违规执业行为需一并调查处理,目前该案处于听证阶段。案件的处理结果会将及时公布。
一个出生仅26天的男婴不幸离世,家属历经艰难获得88万元赔偿,却被律师抽走55万元。这组数字刺痛了公众神经。网友们在问:原本应该守护公平正义的法律职业,为何成了“割肉刀”?
这不仅是某个律师的道德失范,更是整个行业生态的警示灯。
涉事律师的操作堪称“精准收割术”:先以科技公司名义签合同规避监管,再阻挠当事人参与关键调解,最后在空白文书上做手脚。更讽刺的是,这位律师在投诉次日就“未卜先知”地联系上家属,专业能力若用在正道上该多好。
这种把法律专业变成“割韭菜工具”的做法,彻底背离了律师“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本分。就像网友说的:“请律师本是为了讨公道,结果公道没讨来,先被律师割一刀。”
但把板子全打在个别律师身上,可能掩盖了更深层的问题。现在的律师行业,正陷入一种“冰火两重天”的怪圈。一方面是大城市律师“挤破头”。全国65万律师中,80%扎堆在东部地区,就像早晚高峰的地铁,挤得喘不过气。有些年轻律师为抢案源,不得不去医院骨科等科室“扫楼”,甚至和护工搞“分成”,职业尊严碎了一地。另一方面是老百姓“找律师难”。偏远地区律师稀缺,农民工讨薪、老人赡养等民生案件利润薄,律师不愿接。这种“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局面,逼得部分人开始动歪脑筋。
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外科手术”式的精准施策。
首先得给行业“消毒”。律师得自己“醒悟”,职业操守是底线,不能为了钱就丢了良心;律协不能总当“老好人”,对超额收费、阴阳合同要露头就打。建议建立全国联网的律师“信用分”,像查外卖商家卫生评级一样,让老百姓扫码就能看到律师的诚信记录。
更重要的是给行业“造血”。现在律师都挤在离婚、车祸这些“红海”里内卷,其实企业合规、数据安全等“蓝海”领域急需人才。浙江有个律所专做跨境电商法律服务,既赚了钱又帮企业避了坑,这才是正道。
政府也该当好“调节阀”。可以像发“消费券”那样,给困难群众发“法律援助券”,既帮了百姓,又给年轻律师练手机会。北京通州区试点“律师驻村”,既化解了矛盾,又让律师有了稳定收入,一举两得。
正义的天平一旦生锈,称量的将是整个社会的良心。男婴家属那句“本以为律师是来帮我们的”,道出了多少人的心酸。律师的尊严,不在那“天价”的律师费里,而在对正义的躬身守护中。法治社会不能变成“律师社会”,法律更不该成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好的法治生态,应该让律师体面地赚钱,让老百姓放心地维权,让每一起纠纷的解决都成为法治信仰的基石。(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丁慎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