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
摘要:在《亮剑》中,抗战胜利后,孔捷和丁伟去了东北,后来都当上了纵队司令(军长),那么李云龙要是去了东北,有可能担任纵队司令吗?


在《亮剑》中,抗战胜利后,孔捷和丁伟去了东北,后来都当上了纵队司令(军长),那么李云龙要是去了东北,有可能担任纵队司令吗?
答案可能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基本上没可能。
其实《亮剑》是不太符合历史真实情况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亮剑》更像是神剧,或者说爽剧。
首先,李云龙的独立团就是一个BUG,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时候,军政部给了三个师六个旅十六个团的番号,这十六个团的番号都是三位数字番号。如《亮剑》里程匣子的772团。这十六个团是八路军头等主力团。后来八路军挺进敌后,迅速发展壮大 ,到1940年就已经发展到了120个团。不过新成立的一百多个团,军政部都不承认,也不发给军饷和武器弹药。
这自主发展的一百多个团,都是以新编、暂编、教导团的番号,例如李云龙最早的新一团(新编第一团),以及孔捷的新二团(新编第二团),就是这类新组建的部队,可以算是二等主力部队。


但是独立团这个番号就不对路了。当时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主要分为三个层级: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被称为“三位一体”。
数字番号,以及新编暂编教导团,都是第一档的主力部队。地方部队是第二档,则是区一级的区小队、县一级是县大队,军分区和军区就是独立团或独立旅。所以,独立团就不是主力部队,无论装备、训练还是战斗力都要比主力部队差了一大截。李云龙如果是独立团,那就和孔捷丁伟的新一团新二团不是一个水平了。
回到今天的主题,李云龙如果和孔捷丁伟一样,抗战胜利后去了东北,基本上是不可能担任纵队司令的。孔捷和丁伟也都不可能担任纵队司令。
为什么这么说?
看看东北野战军的各纵队司令的情况,就知道李云龙和各纵队首任司令差距有多大了。
东北野战军先后成立了十二个步兵纵队,这十二个纵队是分三批成立的。
第一批是1946年8月成立的五个纵队,第一、二、三、四、六纵队,五个纵队的首任司令分别是:李天佑(一纵)、刘震(二纵)、韩先楚(三纵)、吴克华(四纵)和洪学智(六纵)。
李天佑和洪学智,红军时期就是师级干部,抗战时期都是旅级干部,李云龙见到他们都要恭恭敬敬称一声“老首长”!


刘震、韩先楚、吴克华三位红军时期是团级干部,抗战初期是团级干部,但到了抗战后期都是旅级干部——这个资历和李云龙相差并不多,不过李云龙抗战初期是团长,到抗战结束还是团长,这种情况也不太符合实际情况。有人会说,这是因为李云龙经常惹事,功过相抵,这才没有升迁。那么孔捷和丁伟呢,和李云龙资历差不多,也没有李云龙这么多毛病,到抗战后期不也是团长?
这五位纵队司令,1955年授衔,李天佑、刘震、韩先楚和洪学智都是上将,吴克华是中将,都要比李云龙高。
第二批是1947年夏季成立的四个纵队,第七、八、九、十纵队,四个纵队的首任司令分别是:邓华(七纵)、黄永胜(八纵)、詹才芳(九纵)和梁兴初(十纵)。
这四人中,詹才芳资历最老,红军时期是军级干部,抗战时期是旅级干部,担任和李云龙的顶头上司陈赓是平级的二级军区司令。


邓华和黄永胜红军时期是师级干部,抗战时期是旅级干部。
梁兴初的资历最浅,红军时期是团级干部,抗战开始是营级干部,但到了抗战结束时已经是山东军区第一师师长(相当于旅级)、
1955年授衔时,邓华和黄永胜是上将军衔,詹才芳和梁兴初是中将军衔,也都比李云龙高。
第三批是1947年秋季成立的三个纵队,第五、十一、十二纵队,三个纵队的首任司令分别是:万毅(五纵)、贺晋年(十一纵)和钟伟(十二纵)。
这三人的情况有点特别,万毅是东北军出身,任东北军团长,抗战爆发不久就率部脱离国民军,加入八路军,抗战胜利时担任山东军区滨海支队支队长(相当于旅级)。贺晋年红军时期是师级干部,抗战时期是旅级干部。钟伟资历相对来说,是比较浅的,红军后期是师级干部,抗战开始时是团级干部,抗战结束时是旅级干部。但他因为战功显赫,是东北十二个纵队司令中唯一一个从师长直接升任纵队司令的。他被看作是丁伟的原型,很多钟伟的故事都在丁伟身上得到表现。但他的资历明显要比丁伟高。


1955年授衔,万毅是中将,贺晋年和钟伟都是少将。虽然说贺晋年和钟伟都只是少将,但贺晋年授少将,明显偏低,是受到了高岗事件的牵连,而钟伟军衔是少将,但却担任中将级别的职务。这要比李云龙和丁伟明显高。
由此可见,李云龙如果到了东北,要想担任纵队司令,基本上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同样原因,和李云龙资历差不多的孔捷、丁伟,到了东北,也很难能够担任纵队司令。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