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风云变幻。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相继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而南方则是宋、齐、梁、陈四代相交更替,天下焦土,乱世昭彰。

北魏、南齐南北对峙 正平年号 正平(公元451年6月-452年2月)是北魏朝太武帝拓跋焘第六个年号,只历时短短数月,一年都不到。然而就在这短短的几个月里,发生了数件震惊北魏朝堂的大事。 先是北魏景穆太子拓跋晃死了,史书记载是忧郁成疾,忧心而死。过不了多久,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也突然暴毙,紧接着新帝拓跋余登基不到一年也旋即被杀,北魏政局陷入不断争权的局面。 而这一切,要归功于一个太监——宗爱。

宗爱与拓跋焘 景穆之死 那么,这个太监宗爱又是何人呢?《魏书》中记载如下: “宗爱,不知其所由来,以罪为阉人,历碎职至中常侍。正平元年正月,世祖大会于江上,班赏群臣,以爱为秦郡公。”

魏书 宗爱,因犯罪成了太监,但不知道出身几何,官至中常侍。正平元年,拓跋焘又在长江上举行大集会,封其为秦郡公。中常侍是皇帝近臣,往往替皇帝传达诏令,掌理文书,权力极大。 “恭宗之监国也,每事精察。爱天性险暴,行多非法,恭宗每衔之。给事仇尼道盛、侍郎任平城等任事东宫,微为权势,世祖颇闻之。二人与爱并不睦。为惧道盛等案其事,遂构告其罪。诏斩道盛等于都街。” 恭宗,即太子拓跋晃。拓跋晃监国后,看不惯宗爱生性残暴,违法乱纪。仇尼道盛、任平城两人掌握东宫权势,受到了皇帝拓跋焘的注意。而这两人又是太子的亲信,与宗爱不和。宗爱害怕这两人告发他,便先下手为强,屡进谗言,编造罪名,使得拓跋焘将两人斩杀。

拓跋晃与拓跋焘父子 “时世祖震怒,恭宗遂以忧薨。” 太武帝拓跋焘因此龙颜大怒,太子拓跋晃忧郁而死。 疑点颇多 《魏书》的记载如此简洁,字面上完全看不出任何纷争的痕迹。粗看之下,这个情节相当简单,不就是一个太监,与太子的幕僚不和,又害怕自己被告发,于是在皇帝面前极尽诬陷,皇帝听信谗言处死了幕僚,而幕僚又是太子的亲信,太子害怕受到牵连,因此忧郁而死。 但细细想想,过于简洁反倒类似春秋笔法,显得异常隐晦,疑点颇多。

春秋笔法 其一,正平元年,太子拓跋晃年二十四,皇帝拓跋焘年四十四。当时太子受命监国已逾7年,东宫有近臣和自己的班底也属正常,毕竟日后要克承大统。 并且“恭宗之监国也,每事精察”,说明太子拓跋晃为政精明,洞察细微,较为能干。可是,“给事仇尼道盛、侍郎任平城等任事东宫,微为权势,世祖颇闻之”,一句“世祖颇闻之”,说明皇帝拓跋焘在时刻关注着太子身边的人,特别是掌权的人。

东宫 宗爱究竟编造了什么罪名,史书未能记载,不得而知。可是为什么宗爱的诬陷就能让拓跋焘坚定不移得相信呢?为什么拓跋焘会因此龙颜大怒呢? 也许,作为皇帝,面对不断成长的太子党,他的内心是极度抗拒的,历史上绝没有任何一个皇帝愿意把手中的权力提前移交给太子,自己做一个颐养天年的太上皇。正是这个想法,使得其做出了处斩东宫亲信的决定。

皇权 与其说是宗爱挑拨了皇帝与太子之间的关系,倒不如说是皇帝内心潜意识的想法,只是借着宗爱的由头付诸了行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因罪获阉的太监能够得到拓跋焘的喜欢,想必作为皇帝的近臣,他一定非常了解拓跋焘内心的忧虑,处处迎合,扳倒了太子,正好也为自己除去了政敌。 其二,太监宗爱,诬陷太子亲信,随后又谋杀了太武帝拓跋焘、秦王拓跋翰,立拓跋余为新帝,紧接着不到一年,又杀了拓跋余,图谋再行废立。这么一个杀君弑帝,权倾朝野之人,居然在正史《魏书》中记载“不知其所由来”,令人匪夷所思。

出身门第 两晋南北朝时,正是讲究出身门第的时代,如果一个人做出了某些大事,那么他的记载往往是从出身开始的。哪怕不是什么大事,仅仅是拥有一官半职,往往出身也比较清楚。甚至于,哪怕出身确实不清楚,但一旦有所“成就”,往往后世也会有所“出身”。而这个宗爱,就这么一句“不知其所由来”。 奇了怪了,一个杀君弑帝,大逆不道之人,居然都没有人调查他的出身?这不得不令人感到疑惑,难道,或许,也许,是想掩盖一些东西吗? 朋友们,只有当我们想掩盖一些东西的时候,才会故意写些糊涂账。 宋书记载 然而疑点还不止这些,因为这件事影响实在太大,不仅《魏书》中有所记载,就连南朝的《宋书》中也颇见端倪。

宋书 《宋书·索虏传》云:“焘至汝南、瓜步,晃私取诸营卤获甚众。焘归闻知,大加搜检。晃惧,谋杀焘,焘乃诈死,使其近习召晃迎丧,于道执之。及国,罩以铁笼。寻杀之。” 这段话说的是拓跋焘征伐汝南期间,拓跋晃私下向军营索取财物,拓跋焘知道后便大肆搜查。拓跋晃十分害怕,想要谋杀拓跋焘。于是拓跋焘假装去世,召拓跋晃来奔丧,就此将其抓了起来。回到国内后,便将其关在铁笼里,不久就杀了。

太子之死 如果说《魏书》还算隐晦,那么《宋书》的记载就比较直白了,甚至于是“黑”了北魏一把。你说拓跋晃“每事精察”,那么我就说他好财贪物,试图谋反。你说太子是忧郁而死,那么我就说太子是被父亲拓跋焘直接杀掉的。 完全不同的说法,到底《魏书》与《宋书》哪个才是事实?

史书记载也有冲突 想象空间 当然,作为北朝的政敌,南朝的史书记载北朝的史料很难让人信服,不免有夸大之嫌。然而,对于《魏书》中北魏太子拓跋晃之死隐晦的描述,《宋书》中的记载给了我们后人很大的想象空间。 不可否认,太子拓跋晃一定是死于太子与皇帝的权力斗争,几乎不太可能纯粹是因病而亡,至于其是受到了牵连还是想要谋反,就不得而知了,一切的一切只能淹没在历时的长河中。

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