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款车,月销超3万辆,海量在手订单,这是小米造车四年拿出的成绩。从如潮质疑到被友商对标,这背后的坎坷、挣扎与煎熬,只有雷军与小米汽车团队清楚。在2025年度演讲中,雷军讲述了造车以来的种种不易与背后故事。但这一切当然只是个开始,代号为“昆仑”的增程式SUV等后续车型已经在规划中,与此同时,小米也在模仿保时捷的定制化套路,渴望将高端化再进一步。就连小米团队都调侃,年逾五十的雷军,正是闯的年纪。
文 | 何欣欣
编辑 | 李欢欢
运营 | 步鸟
为了造YU7,
小米团队吵到“互相拉黑”
如今,想买一辆小米YU7,最快也要等将近一年才能提车。尽管两期工厂均已火力全开,全负荷运转,小米YU7的订单依然生产不过来。抛开产能有限的因素,小米汽车在市场终端的火热才是最主要的原因。这让不少友商羡慕不已。
让外界好奇的是,从SU7开始,小米汽车造一台火一台,背后到底有什么秘密?
9月25日,在2025年度演讲中,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回顾了小米汽车,特别是SU7 Ultra和YU7两款车型的研发历程与市场表现。
雷军先是提到了今年6月小米SU7 Ultra原型车在纽北赛道总榜上排名第三,其量产车版本更是位居全球量产电动车榜首。然而,这一高光时刻来之不易。
▲ 2025雷军年度演讲。图 / 直播截图
早在2021年9月,小米就确立了“对标特斯拉和保时捷,打造全球最强纯电性能车”的目标。但由于当时市场上没有合适的高性能电机,小米决定自主研发,这催生了后来的小米超级电机V8s。
带着这样的目标,SU7 Ultra于2021年12月正式立项,但在2022年初,为了确保首款战略车型SU7的资源投入,项目曾被迫暂停。转机出现在几个月后,SU7取得了突破进展,压力没那么大了,小米决定重启Ultra项目。
项目重启后,挑战也接踵而至。2023年8月,小米首次尝试联系纽北赛道官方,邮件却石沉大海。团队没有放弃,连续发送了二十多封邮件进行沟通。历时3个多月,直至2023年圣诞节前夕,才终于获得对方的接待许可。见面时,纽北方面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直指核心:“你们一家中国手机厂商,为什么要来纽北?”
获得测试机会后,实际挑战依然巨大。纽北赛道档期紧张,全球顶级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都集中在此测试,能不能顺利测试还要看运气,冬季会封山,赶上恶劣天气也只好作罢。小米团队好不容易争取到的测试日,却遭遇全天大雨,计划一度受阻。
尽管一波多折,小米团队还是获得了10分钟的机会,只能跑一圈。正是这一圈,SU7 Ultra原型车创下纽北最速四门车纪录,让世界首次见证了小米汽车的实力。
有了纽北赛道的成绩背书,SU7 Ultra上市即受到消费市场的热捧,这让第二款车YU7的压力减轻不少。
雷军坦言:“假如SU7不成功,YU7就是我们最后的底牌,它必须肩负着为小米汽车力挽狂澜的使命。”
▲ 小米YU7曾是最后的底牌。图 / 直播截图
在产品定义阶段,YU7团队经历了无数轮激烈讨论,说急了甚至要“互相拉黑24小时”来冷静一下。当时,市场上类似理想L9这样主打“冰箱、彩电、大沙发”的大空间增程SUV已经取得现象级成功,不少友商“摸着理想过河”。但最终,小米没有选择“抄作业”。
会议上,团队思路逐渐明晰。理想L9这类大空间SUV推出后,很快就有几十款竞品上市,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并且多孩家庭没那么多,市场需求总量是有限的。小米团队认为做同样类型的车,很难有更好成绩。
最终,小米决定不走拼超大空间的路线,而是坚持打造一款“好看、好开”的运动型豪华高性能SUV,并确保其内部空间不亚于特斯拉Model Y。小米还砍掉初期规划的620公里续航版本,将原定的长续航Pro版(续航835公里)作为“标准版”,定价不变。
事实上,市场也给了小米积极的回应。2025年6月,YU7上市,三分钟内大定订单突破了20万辆,18小时锁单量更超过24万辆。雷军强调,这背后离不开小米汽车在核心技术上坚持自研。
早年,很多人劝雷军找代工、走捷径,但他在小米早期创业时期吃过轻模式的亏,所以造车这件事,他决定从底层核心技术做起。小米超级电机V8s的转速高达27200rpm,刷新了全球量产电机转速纪录,成为SU7 Ultra取得赛道成绩的关键支撑。也成为小米能应对挑战,并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得以立足的重要原因。
造车前,雷军试驾了170多辆车
回想2023年纽北方面对小米“手机厂商要造车”的质疑,其实在四年前,雷军就被问过这个问题——“手机厂商为什么要造车?”
事实上,小米决定造车是一个偶然。
时间拉回到更早些时候。2021年1月15日,早上七点多,雷军接到一个坏消息,美国将小米列入了DOD(涉军企业)名单。雷军立马召开紧急董事会商量对策。会上有董事问:“假如你们不能做手机了,三四万人(员工)该怎么办?”这时,大家提议雷军认真考虑一下造车。
当天下午,小米第一次正式讨论了造车,但高管们觉得风险太大,雷军先组建了团队开展初步调研。70多天时间,他们跑了十几个城市,进行了85场访谈,遍访超过200位车圈专业人士。交流过程中,雷军的两个好朋友——李斌和何小鹏也力劝他造车。那时,新势力热度高,特斯拉市值逼近8000亿美元,蔚来市值也达到1000亿美元,甚至在一段时间超过了小米。另一大手机商华为也成立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以超级供应商的身份在车圈分一杯羹。
董事会愿意出资100亿美元支持小米造车,前提条件是,雷军要亲自带队。
但雷军内心对造车是抗拒的,他认为,造车是件复杂的事。小米手机业务做得不错,虽然与苹果相比有距离,但雷军觉得还是要聚焦主业。另一大原因就是,造车太烧钱了。
其实雷军一早便意识到智能汽车将会迎来热潮。他先后在2014、2017年投资了蔚来和小鹏,以及多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但他觉得自己对汽车行业了解太少,造车没有底气。
▲ 2025雷军年度演讲。图 / 直播截图
两个多月的调研,让雷军改变了想法。“世界变了”,手机和汽车正在融合。一位传统车企的董事长告诉雷军,“车就是大号手机”。这对于手机制造商而言,是个机会。
当小米决定造车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该造一辆什么样的车?雷军及团队跑遍了公司每个停车场,先看员工开什么车。他们发现轿车和SUV各占一半。从研发角度,SUV相对容易,但雷军的观点不一样:先从最难的纯电轿车做起。先做难题,后面就一辆比一辆容易。
雷军开始自己开车通勤。从前有公司配司机,十几年后重新上路,雷军手忙脚乱了好几天才适应。
为了“补课”,他开始疯狂试驾市面上不同车型。起初和朋友、同事借车,一两个月就借完了。后来去各品牌4S店试驾,戴了帽子墨镜做伪装还是能被认出来。最后干脆在小米地下车库“蹲点”,看见没开过的车就贴纸条,找车主借。每借一辆车,雷军都会问车主:这车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当时为什么买它?如果换车会换什么?再上网查资料、做笔记。
三年下来,雷军试驾了170多辆车,笔记资料多达20多万字。
为了更懂车,他还去考了赛车驾照。赛车里面没有空调,温度高达60度,穿着防火赛车服,全身湿透像蒸桑拿。开赛车“上墙”(撞防护墙)也成了家常便饭。这些经历让从前只坐车不开车的雷军,真正理解了何为操控性和路感,明白了车与车之间的差距是如此之大。雷军想把几百万豪车的驾驶体验,做到二三十万的车上,让用户能感受到舒适的推背感和精准的控制感。
研发的每个关键节点,雷军都力争亲自参与。2022年,SU7的工程车开始第一次冬季续航测试。零下三十多度的黑河,寒风刺骨,雷军带领团队前往。当地负责人说工作二十多年,第一次见董事长亲自来冬测。
然而,造车之路远比想象中困难。2022年,疫情爆发。工程师们把设备扛回家研发,有位同事在客厅里搭了一套工作台,小米超级电机的控制软件,在这位同事家客厅第一次运转起来。通过视频会议,雷军带领团队举办了线上庆功会,把红酒快递到每位同事家里“云干杯”。
2023年8月16日,第一辆小米SU7试产车下线,现场所有人都激动不已。仪式结束后,雷军一个人围着车绕了很多圈,打开车门,在里面坐了很久。“不敢相信,小米的车真的造出来了。”
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质疑,最常听到的就是“苹果都放弃造车了,小米凭什么(能赢)?”更让人焦虑的是,几乎所有交流过的人都认为小米定价会对标特斯拉Model 3,但大家觉得小米品牌不如特斯拉。小米精心设计的功能,比如防晒+多处收纳空间,被认为“女车主肯定不买单”。早期去体验了实车的媒体人也不看好,认为月销有3000辆就谢天谢地了。
2024年1月,小米开始进行大规模路面测试,投入576辆车,测试总里程540万公里。网友直言“小米汽车行不行,就看高管敢不敢自己开”。雷军当即把话转到高管群,响应很快,所有高管在上市前测试了超过10万公里。雷军则从北京到上海,一个人开15小时,1276公里。他没想到SU7的续航特别扎实,这让他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重重难关后,定价是更大的难题。一般来说,重大产品定价前,小米会做三种方案,每个方案都算得很细,赚多少、亏多少必须清楚。雷军坦言,很多人不了解电车成本,比如400、500公里续航和700公里续航,其配置完全不在一个档次,光续航成本就差一万多元。硬件定价要结合成本、竞品和用户预期三点。雷军原本想定高一点,一是考虑到成本,二是觉得SU7要卖到20万以上,才符合豪华车定位。“20.9万和19.9万,听着就不一样,20.9万才算‘二十多万的车’,19.9万总觉得是‘十几万的车’,底气不足。”
但如今国内车市太卷,基本每辆纯电车都会亏几万,甚至更多。到后来大家都麻木了,定价跟成本没关系,就看谁能补血、融到钱,大家像在玩烧钱游戏一样。
小米算过一笔账。SU7要卖到22.3万才能跟Model 3打平。但如果和后者定同样的价格,可能月销只有三五千辆,所以最后定比Model 3便宜3万,显得“第一次入场有诚意”。雷军坚信,对小米而言,这一款产品的“成功”比“盈亏”更重要,小米汽车作为新来者,只要能顺利挤上牌桌,就是巨大的成功。正如一位小米高管所言,“就定这个价,无论卖多少,小米都认。”
▲ 小米SU7。图 / 小米汽车官方
真正的信心考验是确定全年产能。“定多了怕卖不掉,定少了怕不够卖。”雷军称,最终下了一个决心,全年目标15万辆。这意味着月销要过万。做这个决定并不容易,要知道在纯电轿车领域,当时月销过万的只有Model 3。雷军清楚,工厂只能存三天的车,如果卖不出去,那将是灭顶之灾。
公布定价时,听到现场一片欢呼,雷军心里总算踏实了。发布会后同事激动地告诉他,“4分钟破1万订单,27分钟破5万!”
那一刻,决定造车三年以来的所有痛苦、委屈和焦虑,似乎都消解掉了。
如今的小米汽车,已经度过了造车之初,最难熬的时候。2025年上半年,小米SU7销量达15.6万辆,位居新势力榜首,甚至已经超过了特斯拉Model 3。眼下,雷军和小米汽车苦恼的不再是“怎样把车卖出去”,而是“如何更高效地造出好车”。
小米正在全力提升产能。今年6月19日,小米以6.35亿元在二期项目东侧买下一块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建设局官网公告显示,小米景曦科技有限公司竞得亦庄新城YZ00-0606街区0110地块,将用于建设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整车与零部件制造项目。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更是在业绩会上表示,小米不参与价格战,当下最重要的是交付手里的订单。接下来。海量的订单需求能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交付数据,并在此过程中维持住用户口碑,是小米更难打的硬仗。
努力爬出产能地狱之余,小米也在尝试,将品牌的高端形象打造得更牢固一些。售价超过50万元的SU7 Ultra热销,给了小米不少信心。
在昨晚的年度演讲上,小米汽车正式推出了“小米定制服务”,支持YU7 Max和SU7 Ultra两款车型。具体服务涵盖车身、内饰颜色、轮毂等配置的个性化选择。为了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小米汽车称,计划联合全球顶级车漆供应商三年设计100款颜色。当然,这项定制化服务并不便宜,选配需包含定制配置,且选配金额需超过10万元(不含权益赠送),将试运营一年,每月最多可定制40台车。
▲ 小米定制服务中心。图 / 小米汽车官方
定制化服务,过去多在保时捷、迈巴赫等豪华品牌身上看到,小米正在复刻老牌豪华玩家的套路,筛选出更具品牌忠诚度、消费能力更强的高净值用户。或许,没能完全在手机上实现的高端梦,小米要在汽车业务圆梦了。
参考资料:
2024年雷军《勇气》年度演讲
哔哩哔哩《关于造车,雷军近年唯一深度专访》
《小米创业思考》
文章为每人Auto原创,侵权必究。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