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多发国债可以畅通经济循环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大约一个月前,我发布了几期名为《钱的流转》的抖音精选课,大家提出了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针对我提出的一个核心观点: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存在淤堵现象。

具体表现为,地方政府急于偿还债务,相较于以往,税收收入增加后便上缴银行,但银行却难以将这些资金放贷出去,原因在于众多企业和个人被拖欠各类奖金、工程款等款项,最终导致经济运行不畅,这一问题也反映在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下行趋势中。


针对这一问题,我当时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中央政府应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将当前国债规模占GDP30%的比例提升至60%-70%,通过发行国债置换地方债务,从而盘活地方政府资金。

地方政府可利用置换后的资金偿还拖欠款项、为企业减税、增加社会福利投入、推进城镇化建设及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进程。


对此,不少人进一步追问:如果按此方案执行,一是国债发行后如何偿还,是否会出现无法偿还的情况;二是地方政府购买力得以恢复后,是否会引发通货膨胀。下面我将逐一解答这两个问题。

首先,扩大国债发行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当前我国经济的根本问题,乃至长期问题,是生产能力相对过剩而购买力相对不足。购买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收缩。

因此,通过增发国债置换地方债务,本质是恢复地方政府应有的活力,地方政府可借助这些资金开展工程建设、完善社会福利,如发放养老金、提供生育补贴等。

以地方政府为核心推动社会总需求提升,并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因为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是产能充足而需求不足,物价甚至呈下降趋势。

其次,中央政府无需担忧国债发行后的偿还问题。只要国债发行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国债实际上无需“偿还”。大家可以思考,央行发行人民币无需偿还,人民币的作用是助力经济循环。

没有人民币,经济交易与周转便无法正常开展。央行发行人民币时虽承诺可兑现,但从未有人会拿着人民币到央行要求兑换黄金,公众持有人民币即可顺畅推动经济循环。

同理,中央政府发行国债也是为了助力经济循环、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各类问题。只要国债发行量不超过合理规模、不占GDP过高比例,到期时通过“支付利息+偿还旧债+发行新债”的滚动模式即可持续操作,无需担心偿债压力。

发行国债是中央政府为经济运行提供的基础性公共服务,财政部除了承担公共财政范畴内的税收与支出职能外,还应通过适当发行国债,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

由此可见,我们必须从公共财政理念转向公共金融思维,发行国债正是公共金融的具体实践。


那么,如何界定国债的“合理规模”?至少可从四类对国债的需求来判断:

第一类是金融市场投资者对国债的“刚需”。国债具有安全性高、流动性强的特点,可随时在市场交易,是其他金融产品如存款、理财产品等无法替代的。

保守估算,我国金融资产与储蓄中,至少有10%属于对国债的“刚需”,当前国债发行量尚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第二类是全球各国央行的需求。无论是日本、菲律宾等国,无论其与中国政府关系如何,为实现储备货币多元化,各国央行都不会将储备资产全部配置为黄金或美国国债,还会寻求配置欧元国债、日元国债及中国国债。

但目前中国国债供给不足,许多央行决策者反映“想买却买不到”。当前外国央行持有中国国债的比例约为13%,这一比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其潜在需求甚至不低于国内市场。

第三类是与中央政府所持资产相匹配的需求。中央政府持有大量优质金融资产,例如持有中农工建交邮储六大银行大约60%的股份,以及三大电信运营商、三大石油公司、招商集团、华润集团等具有高商业价值的资产。

发行国债可平衡中央政府的资产负债结构,这是重要的需求支撑。

第四类是弥补短期财政缺口的需求。如果财政短期内面临收入不足、存在资金需求,可通过发行国债解决,只要发行量合理,就能获得公众认可。

此类国债的发行规模与国民储蓄率相关,以日本为例,其国债规模占GDP比例约230%,却从未爆发国债危机;相反,每当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日元汇率与日本国债价格反而会上涨。


上述四类需求的具体规模仍需要进一步定量分析,但从定性角度看,国债发行存在巨大空间。只要发行量不超过这四类需求之和,就不会出现偿债风险,也不会因市场对新债认可度下降、导致旧债无法通过新债滚动偿还的问题。目前我国国债发行规模远未达到这一上限。

如果大家对上述内容仍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提出,我将为大家逐一解答。

李稻葵:多发国债可以畅通经济循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