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婚姻的上一直都讲究个郎才女貌。但是哪来那么多才子佳人?比如清朝就有这么一户人家,哥哥太穷、妹妹太丑,导致二人都没人要,无法成亲。
这时候家中老爹一拍脑袋道:“干脆你们二人凑合下吧。”
谁也没想到,二人反倒成了天造地设的一对。不仅哥哥时来运转,咸鱼翻身取得了一番成就。他们生下一个儿子,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看完他们的经历,人们不由得感叹:果然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好人有好报。
家贫但心善
这位哥哥名叫李文安,其父名叫李殿华。老李家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之家,但是温饱还是没问题的。家中有薄田几十亩,只可惜这几十亩田地都不是什么好田,粮食产量低,所以李家也就勉强算个中农之家。
按理说,一家人只要踏踏实实耕种,这日子也能过得不错。
可惜李殿华这个当爹的太能折腾了。他觉得做农民太辛苦了,他不希望几个儿子走自己的老路,于是想方设法供他们念书。只要有一个儿子金榜题名,那么他们老李家也算是咸鱼翻身,实现阶级跃迁了。
虽然此举看上去有些痴人说梦,但是也怪不得他。因为他自己就为了这个科举梦,奋斗过十几年,可惜他完全不是读书的料,连个秀才都没能考上。这才放弃妄想,老老实实做了个农民。
做父母的大多如此,自己没能实现的理想,总希望子女能替自己实现。因此,他为了培养这几个儿子,可谓是不惜血本。
当地没有私塾,他就在家中开设学馆,聘请秀才来家中当老师。
可别小看这秀才,但凡能考中秀才的人,至少也是百里挑一的人才了。毕竟很多人一辈子连个秀才都考不上,就比如说李殿华本人。
因此,聘请一个秀才的开销可不低。
而且因为要读书,所以几个儿子都没法劳作。老李家空有几十亩地,光凭李殿华一个人可种不完。
一方面开销大增,另一方面劳动力不足,老李家的经济情况可想而知,十分糟糕。有时候甚至揭不开锅。
更糟心的是,几个儿子也都不是读书的料,也就老大李文煜科举多年,才勉强考中个秀才。至于最小的李文安,是兄弟几个里面读书最差的。
李文安原本就因为身体原因,读书比几个哥哥晚。然后他的学习进度又远远落后于同龄人。他八岁开始读书,到了十三岁,连“四书”都读不清。
这让老爷子十分着急,毕竟李文安的几个哥哥都先后放弃了科举,李文安是家中最后的希望。但是看他这个样子,怕是这辈子都“金榜题名”无望了。
为此,李殿华让长子李文煜好好督促李文安读书。李文煜自己都是侥幸考中状元的,他能有什么办法?
他只有笨办法,每天盯着弟弟读书,既然才智不够,那就时间来凑。他相信勤能补拙,未尝没有机会。
而与此同时,老李家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家中突然多了一个女孩。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老李家的家风就是:心善。
老李家的人都是那种淳朴、善良之人,但凡有街坊四邻遇到麻烦,老李家的人都会倾囊相助。所以老李家的口碑在当地是特别好的。
甚至有传言说,李文煜的秀才身份,就是考官看在他们一家为人淳朴、仁爱的份上,破例给的。
当然,这只是传闻,是不是这样,只有那考官自己知道了。
而这个多出来的女孩,其实是李殿华捡回来的孤女。当时李殿华外出砍柴,偶遇一个女孩被丢在路边。看样子是得了天花,被家人给丢弃了。
李殿华看女孩还有气息,实在不忍心就这样见死不救,于是就将其带了回去。幸好这女孩命硬,加上李殿华粗通医术。经过其一番调理,女孩竟然挺了过来。
刚好老李家全是儿子,李殿华想要一个女儿,于是就将女孩收为义女。
史书就这点让人很不爽,里面的女子,除了极少数地位崇高的,或者做出什么大事的,其余的都不记录名字。因此我们只知道这个女孩被称作李氏,至于具体姓名就不得而知了。
有人会说了,李殿华都自顾不暇了,还收养女孩,不是自找麻烦吗?
但这就是心善之人,明明自己也过得很苦,还老想着帮助别人。
当然,李殿华家虽然拮据,但是还不至于像朱元璋一家那样,饭都吃不上。大不了一人少吃一口,问题不大。
意外的姻缘
对于老李家,李氏充满了感激之情。她也明白李家的情况并不好,因此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愿意当个“吃闲饭”的。
等他年纪稍微大点,干脆帮着下地干活。虽然李殿华极力反对,他觉得女孩子就不该做这些事情。但是他犟不过李氏,最后只得答应。
别说,李氏虽然是个女孩子,但是干起体力活来并不比男子差。她干起农活来又快又好,就连李殿华都时常夸奖她。不得不说,李氏确实帮李殿华分摊了不少农活。
但是随着李氏慢慢长大,她遇到了一个大问题:没人愿意娶她。
因为时常干农活,所以他的身体和男子一样,五大三粗,十分健硕。而且为了方便干农活,她压根没有“裹小脚”。
“裹小脚”在现代看来是陋习,但是在古代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古人觉得女子就该如此,甚至觉得脚小才好看。如果谁家媳妇有一双大脚,是要被人笑话的。
再加上李氏当年得过天花,留下了一脸麻子,实在是太难看了。这就更没有人愿意娶她了。
不过李氏并不在意,她的想法很单纯:嫁不出去就不嫁好了,刚好可以留在父亲身边孝敬老人。
她是不急,但是身为父亲的李殿华可是愁死了。毕竟家里还有一个成不了亲的,那就是他的小儿子李文安。
李家的家境原本就不好,加上几个哥哥先后成亲,又花费不少。等到了李文安这里,家里实在是拿不出一点钱了。
更何况李文安屡试不中,求学多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加上他身体瘦弱,耕种也太为难他了,没有谁家的姑娘愿意嫁给他。
眼看儿子仕途无望,婚事又没有着落。而女儿李氏也嫁不出去。李殿华这个做爹的不急才怪了。
可惜这事他急也没用,李殿华只得整天唉声叹气的。
反倒是作为儿子的李文安经常安慰他:“爹,婚嫁之事急不得。你儿子虽说不是一表人才,但是也不至于没人要。只不过缘分没到罢了。”
说到“缘分”二字的时候,李文安还特意加重了声音。一开始李殿华没明白是啥意思。直到有一天他才无意间发现了儿子的“秘密”。
一天,他干完农活回来。刚到家门口,他就觉得奇怪:今天家里怎么这么安静?不会是进贼了吧?
于是他蹑手蹑脚地走进家门。结果贼没看到,却看到李氏干完活太累了,趴在桌边小憩。而李文安正在为李氏披上衣服,以防其着凉。看着儿子含情脉脉的样子,李殿华还能不明白他的心思?
于是第二天他叫来李文安和李氏说道:“你们二人的婚事已经成了为父的心病。既然你们一个娶不到媳妇,一个没人肯娶。要不将就下得了,反正你们也不是亲兄妹。”
李文安闻言,眉开眼笑道:“不将就,不将就。”
而李氏也是一阵脸红。看样子朝夕相处下,二人早已两情相悦了。
就这样,在李殿华的安排下,二人很快就成亲了。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说来也怪,成亲后,李文安仿佛开窍了一半,在读书上有了不小的进步。先是在几年后考中了秀才,又在四年后考中了举人,进而高中进士。
一科进士300人,李文安位列92名。虽然没能进入二甲的行列,但是在三家中属于排名最靠前的那一拨,在童年之中也是有些分量的。
而且好巧不巧的是,别看李文安中进士太晚了,但是他中进士的时机非常好。早一点,晚一点,那都要错失良机。
因为和他一同高中进士的,不仅有林则徐之子林汝舟,更是有一个“将来的大名人”曾国藩。
在古代的官场上,同年之谊可是很重要的关系。一同高中进士的这群人,往往会抱团,形成一股势力。互相帮扶下,这群人在仕途上才能走得远。
而曾国藩这人眼光还是很高的,一众同年之中,能入得其法眼的,只有寥寥数人。而李文安正是这寥寥数人之一。
别看李文安资质平平,但是他的人品在一众同年之中是数一数二的。
他为人重情重义,一旦同年遇到困难,他绝对是第一个站出来的。更重要的是他为人正直、仁爱,乃是儒家所推崇的那种“真君子”。
李文安在地方上为官的时候,是出了名的好官。他处理案子,从不偏袒有权有势的豪强。主张实事求是,绝不冤枉任何一个好人。当地豪强在他手中吃了不少亏。
即便是对于县衙里的那些囚犯,他也一视同仁。
在李文安看来,囚犯也是人。那些狱吏经常在囚犯的伙食上缺斤少两,对此,李文安每次打饭就站在一旁盯着。而对于那些晚饭之后才进来的囚犯,他干脆自掏腰包,给他们买来吃食。
此外,他特意交代下去,夏天要给囚犯们准备席子,冬天准备棉被。有人生病了也要买来药医治。
这在当时简直是闻所未闻。
正是他的人品打动了曾国藩。所以当他提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跟随增国安求学的时候,曾国藩想都不想就答应了。
忘说了,李文安这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名叫“李鸿章”。正是后来名动天下的晚清名臣。当然,这其中与曾国藩的提携也是有关系的。
从李文安踏入仕途开始,老李家就已经咸鱼翻身,实现了阶层跃迁。等到了李鸿章得到重用之时,李家已经成了高门大户,一方豪族。
这真的应了那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心存善意,多行善事,终究会有个好结果的。
参考资料:
《李鸿章家族》
《李鸿章家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