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首富,今天的被执行人。

王健林被限高的消息一出来,很多人都觉得有点魔幻。毕竟,王总当年“先定个小目标,挣它一个亿”,还在网络江湖上流传。

可如今,法院公告栏里写的清清楚楚,限制飞机、限制高铁商务座、限制高档酒店。这种落差感,写满了一个地产大佬的失落与彷徨。

可以说,王健林就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代表了房地产的黄金年代和那一代企业家的野蛮生长。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你就会发现,这不仅是王总个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是整个房地产生命周期的谢幕表演。

王健林的跌宕起伏,就是中国房地产三十年的真实写照。

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意味着什么

01

回顾过去,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被四股力量推上历史舞台的。

90年代,改革的节奏明显提速,后来又搞了分税制改革,中央拿走了税收大头,地方政府的钱袋子一下紧了,于是土地出让制度快速完善,地方财政和房地产也捆绑在了一起。

接着是98年取消福利分房,全面推行住房商品化,再叠加城市化快进,城市人口暴涨,银行愿意房贷、老百姓又有真实需求,中国的房价开始指数级增长。

就这么说吧,当年的房地产就是个大型印钞机,谁敢借钱买房,谁就躺平三十年,谁敢贷款拿地,谁就能成为金字塔尖上的人。

王健林就是凭借住宅开发起家,把“大连万达”铺满了全国市场,毫不夸张的讲,当时的万达广场开到哪里,哪里就是城市中心,它把电影、购物、娱乐集中在一起,几乎重塑了一座城市的商业格局。

巅峰时期,万达持有的商业广场高达500多座,覆盖了全国一二线城市,对于很多小镇青年来说,周末最fashion的活动就是待在万达广场。那时候的万达,不仅是商业地产的代名词,更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准配置。

2015年,王健林的财富达到2200亿人民币,超越马云成为当年的中国首富。万达也提出了“文化产业超过地产”的口号,并先后买下好莱坞传奇影业、全球最大院线AMC,试图和迪士尼正面对抗。

这一年,正是中国房地产的顶峰。

可以说,在万达最辉煌的那几年,也是中国房地产最疯狂的年代,企业只要敢在负债的道路上持续加注,财富数字就会暴力增长。

在这一点上,万达还算保守,像恒大、碧桂园这些,才是把钱借到天花板上的行业“典范”。

02

但是到了2017年,转折点来了。

这一年,国家开始收紧地产金融,提出“三去一降一补”,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去杠杆。

简单来说,就是房企以前的那种疯狂借钱、疯狂扩张的模式行不通了,相当于抽走了开发商的企业灵魂。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个震惊市场的操作,2017年,万达把13个文旅项目和77家酒店,一起打包卖给了融创和富力,交易金额高达637.5亿元。

这笔交易被媒体称为“世纪大甩卖”。虽然王健林在发布会上说的很硬气:“卖掉是为了去杠杆,轻装上阵。”可懂行的人都明白,这其实是断臂求生。

也是从那之后,万达切换节奏,开启了挥泪大甩卖模式,像什么广场、酒店、文旅项目,能卖的几乎都是在打骨折价处理。

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25年,万达累计出售超过80座万达广场,仅在今年上半年,就一口气卖了7个,几乎卖掉了总资产的五分之一。

这么做的好处很明显,万达的现金流回来了,债务压力也得到了短期缓解。

但问题是,万达的重资产模式被彻底打断,只能靠输出品牌和收管理费赚钱,也就是自己不再砸钱建广场,而是别人出钱,自己做个物业大总管。

听上去还不错,但现实却被狠狠打脸。

虽然轻资产能带来稳定的收入,却远没有过去的卖地、卖房、卖广场暴利。以前一个项目能赚几十亿,现在的管理费也就几千万。对于一家习惯了巨额现金流的知名房企,这点收入还不够塞牙缝的。

更雪上加霜的是,王健林想象中的“文化+旅游+体育”商业帝国,也没能撑起来。

传奇影业在亏损,AMC还没从疫情里恢复过来,就连体育投资也没溅起什么浪花。几年折腾下来,万达不得不回到自己的老本行。

但广场还是那个广场,市场却完全变了,随着消费反向升级,电商、直播快速崛起,万达再也不是那个“开到哪,哪就是市中心”的地产神话了。

所以你看,最近这几年王健林是越来越低调,王思聪也清掉了微博远走日本,他们的财富合计缩水到了1400亿,掉出了第一梯队。

03

王健林被限高,还只是冰山一角,背后隐藏着的,是债务压力的集中爆发。

根据公开资料,仅在2025年,万达集团就新增了多条被执行人信息。7月,兰州中院对大连万达集团及王健林等做出强制执行1.86亿元限制高消费;9月,北京金融法院又新增执行了4亿多元。

更严重的是,万达身上的“官司”越来越多。

根据企查查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万达集团累计有10条被执行人记录,涉及金额超过52亿元;旗下还有47条股权冻结记录。

所有都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万达的资金链已经快要绷不住了。

为什么会这样?

归根结底,还是万达的商业模式出了问题。

在房地产黄金年代,重资产+高杠杆就是一台造富机器。广场自持,租金稳定,融资顺畅,资产还能不断升值。可一旦政策转向、信贷收紧,房企的整个循环路径就被彻底打断。

万达转型要做轻资产,但那点管理费就像是掺了蛋白粉的水,喝着解渴,却没啥营养。

另一方面,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变了。过去是商场打卡,现在是walk city,再加上短视频、直播带货打劫流量,商场已经沦落为教培、餐饮的主战场。

根据媒体统计,2024年全国购物中心客流量比疫情前下降了15%以上。越是大体量的商业综合体,越是难以维持高坪效,租金收益远不如当年。

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意味着什么

更关键的,是需求端也变了。

以前是大家都在赌房子永远会涨,因为总有人进城,总有人接盘。可现在是人口负增长,年轻人也开始觉醒,不想背着几十年房贷牛马一生,房子也从财富增值工具,变成沉重资产,特别是三四线城市,楼盘卖不动已经成常态。

所以,王健林的“限高”不是单一债务的偶发事件,而是整个模式崩塌后的必然结果。他个人的困境,恰恰代表了万达体系的信用危机。

这其实也挺讽刺的,十年前,王健林随便说了句“小目标一个亿”,成为无数年轻人的创业指南,而今天的限高令,又成了时代发展的背景板。

结语

回顾三十年,万达的崛起,就是踩中了那波儿城市化进程,很多人因为房地产暴富,不是个人能力有多强,而是时代赶到那儿了,想不发财都难。

但自2017年之后,去杠杆是主流,开发商没办法像以前那样滚雪球了,所以恒大崩了,万达断臂求生,很多人拿着一堆房产卖不掉,那是增值的魔法彻底失灵了。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国家的战略方向发生了巨大变化。

过去,房地产是“支柱产业”,除了天量的房贷和土地出让金,还有原材料、家居、家电等一大串行业的消费和就业捆绑在上面,所以只要遇到点经济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刺激楼市;

可现在,官方强调的是“房住不炒”,而政策的火力早就倾斜到了新能源、人工智能这些新兴行业。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猛增77%,而房地产销售额却下降了6.5%。一个正在熄火,一个正在起飞,风口已经写的明明白白。

所以,王健林的“限高”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低谷,更像是给行业画上了句号,那个靠炒房暴富的疯狂年代,是真的结束了。

当然,这并不是坏事。

因为下一个“万达”会出现在新的产业里,科技造富的神话,才刚刚开始!

此文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