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谈新郎跳河事件:缺失视角须追问

文/李琛

2025年10月3日上午10时许,陕西省旬阳市29岁男子周某某(原计划当日中午举行婚礼),因“婚礼琐事”情绪失控,从婚礼酒店门口跑至小河北旬河大桥跳河失踪;10月9日,其遗体在旬河大桥下游被发现,身上仍穿着结婚定制西装且带有名字。

事件后续衍生出多重关联信息:一是网络上出现“新娘母亲要求新郎下跪、扇耳光、索要2万元下车费”等虚假信息,公安机关已对涉嫌寻衅滋事者立案侦查;二是当地政府协调男方与女方家属会面,但双方就事件责任归属各执一词,沟通未达成共识;三是随着调查与采访推进,男方母亲等亲属逐步披露婚前双方在婚俗(如婚前敬酒)、领证(订婚2年未领证)、经济(20万婚礼筹备费等)等方面的矛盾。

我想提醒的第一点是:从我们所掌握的有限信息入手,新闻几乎完全以男方母亲、伴郎等视角展开,女方及家庭的视角被屏蔽,即“不便回应”的一笔带过。这种视角垄断导致叙事层次单一,公众只能接触到男方家属构建的“受害者叙事”,形成认知偏差。

其次,现有报道普遍对“婚前2年未领证”“多次婚俗争吵”等长期矛盾简述带过,却放大了“婚礼当天争吵”这一瞬时事件,将长期矛盾的累积性归因于“偶然琐事”,属于叙事时距的刻意操控,模糊了事件的时间维度逻辑。

因此,该事件的新闻叙事存在明显诡计与缺失。“视角缺失”导致事件的多维度真相无法被拼凑,公众只能在单一视角中猜测、传播谣言。视角垄断与信息不对称,会轻易地使事件失去“多角度校验”的可能,最终形成片面的舆论场。

呼唤正义,首先要还原真相;而还原真相,首先就是掌握足够多的维度的信息量,避免跳进认知陷阱里。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周先生(男方父亲)表示,据转述,男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从来没有受过这么大的委屈,这个婚我不结了”,随后从婚礼酒店跑至旬河大桥跳河。

媒体谈新郎跳河事件:缺失视角须追问

我们可以得到关键词,作为新郎生前,也可能是直接促成其死亡的情绪表达:“委屈”。但新郎本人已身亡,因此他的视角作为盲点,我们只能通过行为逻辑推测其心理挣扎。

从已知的信息里,我们可以发现六个主视点:

一、男方母亲。立场上,她认为儿子是“长期委屈累积下的受害者”。事实表述上,她强调了2年不领证、婚前3天争吵、“空白一小时”、儿子性格温和;并同时弱化自身对“敬酒习俗”的反对可能引发的矛盾 。情绪上较为激动;归因偏向女方家庭的“强势”与“不配合”,认为女方未给说法。

二、男方父亲。立场上,他的表达是:需“查明真相”,拒绝妥协。事实表述上,他提及儿子最后一句话“从没受过这么大委屈”,坚持不办葬礼直至真相明确;并补充了“经济压力过大”的调查结果。情绪表达冷静但坚定;归因偏向于“女方家的长期施压”与“关键事件的刺激”。

三、新娘李某某。她表现为回避具体争议,等待官方结论的态度;仅回应“不便告知,配合官方”,未提及任何与争吵、领证、婚俗相关的细节。整体无明确情绪表达。其立场完全隐藏,未进行任何归因。

四、伴郎。作为第三方目击者,他提供的仅是一些补充时间线的碎片化事实:证实10月2日等待1小时、10月1日车内因“敬酒”争吵、婚车当天持续争吵;无主观评价,不参与归因。

五、职能部门。这方对外态度上必须审慎,为避免矛盾激化,简化归因。辟谣了“彩礼加码、下跪”等谣言,定性为“琐事”“经济压力”;提及双方会面无共识。其立场中立但模糊,归因倾向“个体情绪失控”,弱化家庭与制度性矛盾,如婚俗冲突等。

六、红白喜事管事人。无立场偏向。他说明了安康部分镇有“婚前敬酒”习俗,旬阳具体镇不明确;提及当地彩礼“10万元为常见线”。客观提供习俗背景,不参与事件归因。

在梳理完六方视角的差异后,我们清晰地看到单一叙事如何对新郎的“委屈”进行回溯、构建的,但显然,我们的认知框架存在明显的局限,若想跳出这场可能被操控的信息茧房,对真相进行还原,就必须直面那些被模糊、被回避的核心问题——

首先,如若真如官方所言的“婚礼琐事”,为何新郎会留下“从没受过这么大委屈”的遗言?这“委屈”是瞬时情绪的爆发,还是两年未领证、多次婚俗博弈的积怨总爆发?

其次,新娘家“不便回应”的沉默背后,是真的无责可述,还是另有隐情未被允许言说?那“空白一小时”里,除了男方家属的陈述,是否存在被忽略的细节?

再者,官方定性的“经济压力”,是20万婚礼筹备费的客观沉重,还是掺杂了双方未公开的财产博弈?“琐事”的外衣下,掩盖了怎样的婚俗冲突背后的权力与尊严博弈?

最后,我们可以想到2021年湖南省长沙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对“货拉拉女生跳车事件”调查结果的公布通报,这份警方通报约2500字,从接处警经过、现场勘查、视频侦查、案件还原等维度,事无巨细地呈现了证据链与逻辑闭环。

对比之下,新郎跳河事件的信息披露仍停留在“视角垄断”与“归因简化”的层面。公众不禁要问:同样是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的悲剧,为何不能像货拉拉案一样,公开婚车内部是否有录音录像线索、婚前两年未领证的具体沟通记录、双方家庭就婚俗与经济问题的完整博弈过程?若真相需要多维度证据支撑,为何该事件的警方调查,不能如货拉拉案般展现“现场勘查的细节、多方访谈的佐证、关键行为的逻辑还原”?

回溯到案件的开始,我们终究要再次看见那个穿着定制西装跃入河水的29岁年轻人身上。他曾为婚礼奔波、为关系妥协,最终却用生命留下一句无人能完全解读的“委屈”——这背后,可能是两年未领证的犹豫、婚俗博弈的拉扯、经济压力的重负,更是更多被视角所遮蔽的无数细微挣扎。若想真正告慰这个年轻的生命,让类似的悲剧不再以单一定性潦草收场,我们无法不直面那些被沉默和模糊掩盖的追问。

毕竟,每个生命的离去都不该只成为一场舆论的短暂喧嚣,每个付出巨大代价的“委屈”的背后,都该有被看见、被理解的权利。因为,这不仅是对一个逝者的尊重,更是对每一段可能走向极端的关系、每一次被忽视的结构性困境,最基本的人文守护。

【选题来自今日头条头条精选项目】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