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寻欢

“被告人万学民……依法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当林之桃宣读法院对万学民的判决,白恩宇看到操场上孩子们的笑脸,《无尽的尽头》也正式迎来了收官。如果说那些孩子们在政府、社会和公众的保护下展露笑颜,是《无尽的尽头》在剧内所获得的掌声,那在剧外,该剧也赢得了属于它的掌声:豆瓣开分8.1,一天后涨到8.2

在今年播出的国剧里,该剧评分在现实题材领域达到top1。自开播以来,《无尽的尽头》4次获得猫眼电视剧热度日榜冠军,13次获得腾讯视频热度日冠,热度稳中有升,在同类型题材里表现可圈可点。

众所周知,法律题材相关的影视剧历来众口难调。太深了有门槛,观众很难沉浸式观看;太浅了又容易被说不专业,“一集弃”的情况时有发生。而未检题材又因为案件焦点是未成年人犯罪和针对未成年的犯罪,更是难中难。

但《无尽的尽头》为未检题材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它用温暖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让剧集带给了观众五味杂陈的观感,并兼具现实与人性中的冷冽与温暖

揭开残酷现实,直面人性善恶

《无尽的尽头》用三少年杀人案、“租用儿童”盗窃案、游湖杀子案、校园偷拍案、少女纵火案、舞蹈学校性侵案等一系列案件,深刻揭露了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校园霸凌等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及未成年人受到不法侵害时,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走出罪犯编织的牢笼,到底有多困难。

剧集开篇的未成年人犯罪便以极致的冷感刺痛观众神经,“三少年杀人案”中,加害者与受害者皆为未成年人,一方对另一方的身心施暴,让受害者不堪其辱跳楼自杀;而“少女纵火案”则令人很是唏嘘,失亲少女误以为检察官造成了她家破人亡的惨状,多次栽赃陷害、蓄意复仇;“租用儿童盗窃案”则更让人心痛,未成年人被父母“租”出去学手艺,却不料学的竟是偷盗……

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则以游湖杀子案、舞蹈学校性侵案最为严重,因为施暴者不再同样是未成年人,而是心智健全的成年人。

父母涂怀伟、杨小英长期家暴龙凤胎小虎、小花,水性上佳的涂怀伟,在带着孩子坐船游玩时,将他们推入湖中,并诬陷是大女儿杨慧慧故意摇晃船只,才造成这种悲剧。

舞蹈老师万学民则以艺术教育为幌子,长期在贫困地区诱奸未成年少女,并通过暴力殴打、精神恐吓等手段迫使受害者们沉默,结果到了法庭上,还有李道然这种诉棍故意威胁、误导受害者。

从几集一个案子且环环相扣的剧集架构不难发现,《无尽的尽头》关于对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呈现与讨论,是徐徐展开的,让观众在看到犯罪的同时,也一同思考如何预防犯罪

如果仅停留在“揭疮疤”层面,《无尽的尽头》或许会沦为又一部致郁系剧集,但其好就好在,展现的案件虽然触目惊心,却也拍出了人性的善良面。

从少年时期被家暴,长大后职业理性的林之桃;到年少曾参加打架斗殴,上岸后用刚柔并济的风格与人文风度管教少年犯们的管教白恩宇;再到一直带领后辈们砥砺前行的郑雁来,都展现了正义从来不是冰冷刻板的口号,而是照亮弱者在黑暗中前行的一道曙光

从这一角度出发,不管是幡然悔悟的陆声等人,还是脱胎换骨的林之桃、白恩宇,都是一个个现有体系下的受益者。

吃力不讨好,为什么还要做?

由于要面临法律技术主义与公众情感诉求的撕裂,《无尽的尽头》里的不少案件,都是吃力不讨好的。

比如三少年杀人案和宁楷桐纵火案,不少观众认为检察官的量刑诉告过于留情,黄家旺校园霸凌致受害者跳楼,居然只被判八年有期徒刑,宁楷桐教唆犯罪且蓄意谋杀,只被判五年有期徒刑,认为刑罚与犯罪事实并不对等。

将视角转到现实世界,近几年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里,比如邯郸三少年杀人案,网友们也是群情激愤,没想到未成年人会如此之恶,言必称死刑。但最终的判决结果是:主犯无期徒刑,从犯十二年有期徒刑,另一名少年不予刑事处罚。

从情理上来说,网友们推己及人,愤怒自有道理。

但需要着重考虑的是,未成年人是一个特定的年龄群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较弱,需要成年人作出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践行正确的社会准则,走出一条积极向上的人生路。

是以,《无尽的尽头》想要关注的,不止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定性与定刑之难,还有未成年人为何走上犯罪的道路,能否从不同途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一系列问题。

从家庭维度看,不管是黄家旺的暴力犯罪,还是潘雄的产业链、宁楷桐的偏执……不仅浸透着成人世界的失败、犯罪分子的恶毒,也在不同程度上暴露着父母的缺位。

可能是父母忙于工作疏于管教,可能是再婚后偏爱小孩子而对大孩子不管不顾,还可能是文化水平不高、法治观念单薄,以至于酿下大错。

“父母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小孩,那小孩凭什么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父母呢?”的叩问,值得每个人深思。

而在家庭之外,游湖杀子案中,邻居和居委会都看见涂怀伟家暴,但无法“私闯民宅”;老师看到学生的伤口,但这事“不归她管”,也怕学生家长来闹,影响自身和学校的正常工作;就连帮患者治病的医生,也抱着不想多管闲事的态度。

他人的冷漠与无视,虽然并不直接导致犯罪,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犯罪的助推剂。

《无尽的尽头》里展现的案件,看起来总是让人心头闷着一口气,为有些少年罪犯判得不够狠而气愤,为有些未成年受害者的遭遇而心痛,即便真凶归案了也不会有大仇得报的爽感。

尽管这些案件在观感上费力不讨好,但《无尽的尽头》却依然要做,就是要在法律、情理与人性的纠葛中,为有种种难题的未成年人找出一条出路,这也是未检存在的意义,是当代检察精神的体现。

温暖现实主义,在寒夜中点燃篝火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剧集在创作时参考多起现实中真实发生并产生重大影响的案件,但并不以案件猎奇为噱头,而是以温暖现实主义为基调,做到了多角度的成功。

从创作角度看,是扎实、可靠。该剧没有故意制造冲突,也不像流行的“长剧短剧化”那样,制造种种人为的反转,不制造容易使用短视频切片进行传播的互联网爆款,而是平铺直叙,将一个个真实的案件展现在观众面前。

即便要展现案件细节时,导演臧溪川也很少将镜头对准受害者,而是如观众们长期以来呼吁的那样,将镜头对准施暴者,让观众看到他们的丑态。同时,剧集也对父母缺位、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失常、未成年人犯罪治理进行反思。

正如该剧总编剧亦可未知所说:“每一部文艺作品都有自己的使命,这一部的使命大概就是,如果前面有看不见的陷阱,我们希望能够提醒。如果已经在下坠,我们能接住。所有人能够一起点燃一把炬火,灵魂永远在场。

从法律层面看,这部剧是真实可信的,不管是法律程序,还是一站式询问等相关未检制度,都保持严谨专业的精准,让观众挑不出什么毛病来。某法学专业豆瓣网友的评论会被顶在最前列,也就在意料之中。

而从法治精神出发,该剧做到了理性、崇高。它既将法律至上、公平正义、程序正当等概念融入到跌宕起伏的剧情里,最大程度将当代法治精神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观众,也生动形象展现了检察官们的理性、人情与担当。

有了这些因素,等到一个个案件结束,等到《无尽的尽头》迎来收官,观众们会恍然发现,该剧为何会叫“无尽的尽头”。

因为普法之路没有尽头,因为犯罪行为无法完全杜绝,还因为未成年人们的前途,不该有所谓的“尽头”,不管他们犯罪与否,只要一心向善(或好好改造),都值得拥有一段美好的人生。

正如剧中那句“让罪恶在开始前就结束,让苦难在发生后被治愈”,这是创作者们和以林之桃、白恩宇、郑雁来等为代表的检察官群体们,共同践行的温暖,共同希冀的目标,也是鲁迅先生在百年前留下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在今日的最佳写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