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谢绝转载

朝鲜驱逐舰翻船后,西方卫星火速拍下这一幕,难怪金正恩会“勃然大怒”,这艘5000吨级军舰恐怕是“凶多吉少”了。

21日上午,朝鲜刚建的军舰翻沉了,连卫星图也迅速拍到了。朝鲜罕见地第二天早上公开这次重大事故,背后也有无奈的因素。

朝鲜倾覆驱逐舰还有救吗

毕竟卫星时时刻刻就在头顶上盯着,在一个被全球关注的地缘热点地区,任何大型军事设施的异常都难以掩盖。

而就在朝鲜公布这次事故后不久,西方卫星就拍到了舰体倾覆的画面。先说结论,只能说朝鲜领导人对此“勃然大怒”是有理由的。

尽管船厂方面已经迅速用蓝色塑料布遮挡,但依旧清晰可见庞大的军舰已经侧翻,船尾已经下水,而船头还留在岸上滑轨上,整个舰体还似乎出现了扭曲变形,看起来凶多吉少。

当然,接下来“凶多吉少”的恐怕不止这艘驱逐舰,或许还有清津造船厂的负责人——最新消息显示,清津造船厂厂长洪吉浩已被传唤。

【如何抢救侧翻的5000吨战舰?】

面对如此严重的侧翻事故,抢救工作无疑极具挑战。直接拖拽几乎不可能,最可行的办法是先在舰体下方插入气囊并充气,逐渐顶起扶正。

然而,这一操作的前提是水深足够,以便气囊顺利进入舰体下侧。另外,还需要对舰体进行密封和排水处理。

但从10天前的卫星照片来看,该舰建造完成度很低,很多开口并未完全封闭,水密舱门是否具备有效密封能力也存疑。

朝鲜倾覆驱逐舰还有救吗

更进一步的难题在于后期的起浮与扶正作业,这将依赖重型浮吊设备,也就是大型海上起重船。整体来看,这类任务已超出常规维修范畴,属于专业的救捞作业。

对中国这种世界首屈一指的海洋强国来说,一个振华30就搞定了,南边7000吨的世越号都捞起来了,北边5000吨的驱逐舰不在话下。

而对海洋力量非常薄弱的朝鲜,应该是没有这样的专业装备。朝鲜之前只有建造1500吨级护卫舰和万吨级货轮的能力,造船工业实力非常差。

【受损程度分析:结构性损伤远超表面问题】

另外从卫星图像分析,舰体倾斜角度之大远超预期,水下结构明显受损。

现在舰尾部分很可能已经长时间泡水,烟囱也可能进水,舰体基本处于报废状态。即便投入大量资源,修复周期也将极为漫长,甚至可能无法完全恢复其功能。

朝鲜倾覆驱逐舰还有救吗

更令人担忧的是,舰体受力不均可能导致整体变形,这种结构性损伤远比表面破损更为严重。

毕竟现代军舰的舰体强度不仅依赖龙骨,还涉及肋部结构、壁板等关键部位。一旦这些结构在事故中受损,舰体的整体强度将大幅下降。即使舰体勉强扶正,内部结构是否完好仍存疑。

当然,让人棘手的还有舰体内已安装设备的状态。如果舰体在事故中发生剧烈震动,这些精密设备很可能位移甚至损坏,需重新校准乃至更换。

不过即便如此,希望还是有的——由于该舰采用侧滑式下水方式,冲击力大,舰艇下水时大部分设备没有安装,尤其是雷达、电子系统等精密设备。

只要主体损伤没有想象中的严重,通过排水、扶正和局部修复,舰体或许仍可勉强使用。

【“一个月修好”:技术挑战与政治压力的矛盾】

尽管朝鲜领导人要求必须在6月下旬高级会议之前完成修复工作。然而,从专业角度来看,这几乎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

首先,如果舰体确实发生变形,即便能够扶正舰体,短期内修复的可能性也不大。

但需要考虑到的一点是,朝鲜领导人在事故后下达的是死命令——用一个月时间完成救捞和修复工作,并表示“尽快修复驱逐舰是直接关乎国家权威的政治问题,而非单纯的业务性问题”。

从这个强硬表态来看,似乎意味着这次舰体破损并未达到完全无法挽回的程度,仍有抢救的可能。

如果朝鲜高层与技术人员确实在现场勘察后提出了“一个月内修复”的具体要求,则说明外界对事故严重性的分析可能存在偏差。

而他们的初步调查结论,或许也能说明一些问题。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驱逐舰没有船底破洞,船体右舷被刮削,船尾部分的救生通道流入一定量的海水。

调查组专家认定,抽出浸水隔室的海水,从船台脱离船首部分以修复舰船平衡性需要2至3天,修复舷侧需要10多天时间。

朝鲜倾覆驱逐舰还有救吗

在这些文字的背后,真相俨然呼之欲出。

也就是说,这艘军舰或许并非一艘真正意义上的作战舰艇,而是一个没有安装关键设备的“空壳子”——没有动力系统、没有完整电子设备、甚至没有基本的航行能力,仅仅是一个可漂浮的金属结构平台。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扶正和修复的难度确实会比想象中的小不少。

事实上,早在此前“崔贤”号首舰下水时,就有观察者指出,舰桥驾驶室内空无一物,既未见操控台,也无任何舱室布置。

另外,燃气轮机进气口和烟囱的设计也被质疑是否真正安装了主动力装置。

种种迹象表明,这艘号称5000吨级的“驱逐舰”,更像是一个没有动力的空壳驳船,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战舰。

【建造回顾:突破造船常识的速度】

毕竟从全球造船实践来看,即便是世界上遥遥领先的第一工业强国、第一造船强国,建造一艘5000吨级军舰,从钢板切割到正式下水,也需要约两年时间,下水后还需要大约一年时间进行舾装(下水后的设备安装)和试航测试。

这个速度已经非常快了,因为军舰不同于薄皮大馅的空舱货轮,内部有极多的各种设备要高密度安装。像美国同类舰艇的平均下水周期为四年,印度则往往需要八年以上。

而朝鲜此前最多只建造过1500吨级护卫舰,如今却宣称在一年时间内,建造了2艘5000吨级驱逐舰。速度之快,已经超出了所有的造船常识。

更令人怀疑的是,“崔贤”号首舰在下水后的第二天,就直接在船厂的海湾里进行了导弹发射,这种“边造边打”的做法完全违背常规流程。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这艘舰本质上不具备航行能力,只是搭载了部分武器模块,用于尽早展示象征性威慑。

朝鲜倾覆驱逐舰还有救吗

也就是说,这艘“巨舰”更像是一个大号模型平台,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战舰。它或许能在近岸水域进行威慑展示,但还不具备远洋作战和高强度对抗的作战效能。

而正是因为这艘舰只是个仅为展示用途的 “空壳子”,并未真正安装动力系统、雷达电子设备及完整武器系统,才有可能在较短时间“修好”。

【结论:象征意义大于实战价值】

综合来看,朝鲜此次驱逐舰下水失败并非偶然,而是军工体系长期落后、基础薄弱的结果。即便能够在短时间内“修复”舰体,也只是表面工程,难以恢复真正的战斗力。

更重要的是,这起事件进一步加深了外界对朝鲜所谓“5000吨级驱逐舰”真实性的怀疑。与其说是军舰,不如说是一艘只具备有限功能的海上平台,甚至可能只是一个用于展示和震慑的政治工具,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技术突破。

未来,朝鲜若想在海军现代化方面取得实质进展,必须从根本上提升造船工业实力、完善管理体系,并获得外部技术支持。否则,类似的事故恐怕还会不断上演。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