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连环画不仅是上海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连环画基地策划,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出版的新书《海派连环画口述史》面世,书中收录了陈光镒、贺友直、顾炳鑫、颜梅华、汪观清、陈云华、毛用坤、孙愚、范生福、聂秀公、徐有武、罗希贤、叶雄等十八位连环画画家的采访口述,贯通海派连环画的历史脉络,聚焦海派连环画的当代发展。
本文选摘书中陈光镒篇章。陈光镒先生在连环画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代表作有《大闹天宫》《真假猴王》《通天河》《县官背纤》《火烧陈友谅》《李牧之死》《董卓进京》《千里走单骑》等。
《大闹天宫》陈光镒
《火烧陈友谅》陈光镒
《海派连环画口述史》书影
陈光镒(1919—1991),江苏南京人。他从小来沪学徒,起初在上海一家印刷厂学工商美术,幼年随吴铁珊、张学衡学画,继拜名画家徐咏青为师。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自绘《全面抗日画报》贩卖谋生,后创作第一本连环画《狮儿》而名声大噪,后又出版《牛》,销路很好,取得不错的成绩,之后自己创办光益书局进行连环画出版。他一生创作连环画两百余部,是一位高产画家。陈光镒的作品以滑稽取胜,内容风趣幽默,以中国古典历史题材为主,对现代题材、儿童题材、外国题材等皆有涉猎。绘画风格写实性强,构图严谨不死板,线条运用考究,人物造型鲜活有趣。
《李牧之死》陈光镒
《李牧之死》陈光镒
以下为陈光镒之子陈宏智口述:
我父亲的创作生涯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民国时期、1949—1966年、1966年之后。第一个阶段是民国时期,这个阶段主要的任务是维持生计,养家糊口,靠自己的勤奋和天赋进行创作。
《大闹天宫》陈光镒
第二阶段是1949—1966年,是我父亲个人精力最好的时候,这个阶段他在画技上进步迅速,形成了非常大的飞跃,创作了《大闹天宫》《秋翁遇仙记》。还有一本连环画《辛弃疾》,可惜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这一本作品他倾注了很多心血,是他在这个阶段画得最好的一本。
第三阶段主要就是在1966年之后。1974年左右,他接到一本稿子叫《怒捣大成殿》,这本是他在第二次中风好转之后完成的创作。直到1976年,他完成了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最后一本连环画《太平军痛打洋枪队》。他从1979年7月退休以后,开始为福建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四川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连环画。这个阶段创作的作品质量远不及他中期创作的作品。1979年之后,他退休在家,很多出版社带着创作脚本蜂拥而至,但他的身体难以承受如此大的工作量。他前后中风过几次,身体状态比较差,家人常劝他,让他停止创作,但他仍然不放弃他热爱的事业。
我父亲在1979年之后一共画了七八部作品,在1986年之后因为中风严重,左右手都不能作画,无法动弹,从此之后就没有作品出版了。
《太平军痛打洋枪队》陈光镒
《太平军痛打洋枪队》陈光镒
初露锋芒
我父亲出生于南京,从小住在南京新街口。1925 年,我的祖父不幸去世,祖母将我父亲带到了上海,住在合肥路,现在这里已经拆迁,是如今的唐家湾。他在上海读完小学后,到益丰搪瓷厂当绘图员,在脸盆等搪瓷制品上作画,一直工作到1936年。1936年以后我父亲对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画了一些香烟招贴,取得了一点小成就,随后考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顺利考取商业设计专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我父亲自行出版和发行抗日小报《全面抗日画报》,其绘画技艺逐渐成熟,并学会了界画。上海沦陷之后,我父亲被他人告发,随即到无锡乡下避难,这段时间持续了大概3年,再回到上海已经21岁了。我父亲这时候的精力非常旺盛,一家书局找我父亲画连环画,也就是后来著名的《狮儿》,出版后热销。
这本连环画共280幅,分为上下两册。关于《狮儿》还有个小插曲。我父亲花4个月画了上册,一经出版,引起强烈的反响。后来某一天老板的儿子因病不幸离世,老板认为“狮儿”谐音为“死儿”,是因为这本连环画让他儿子受到
诅咒,于是将矛头指向我父亲,克扣他的稿费并逼迫他退出下册的创作。老板重新换人创作完成下册并出版,出版后销量大不如前,老板立即将书收回,重新邀请我父亲作画并恢复之前的稿酬。重新换回我父亲进行创作后,销量马上好转,持续上升。
1944年,我父亲创办了一个工作室,作品《海》《济公》都是当时出版的,也获得一定的成就。1946 年之后,他开始筹备组建自己的书局,就是后来的光益书局。1948年光益书局成功创办,主要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因为光益书局相当于一个小型企业,经营需要自负盈亏。在光益书局创作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不受他人和出版商的控制。光益书局按部就班地正常运作,我父亲不仅自己创作连环画,还为其他画家出版作品。我父亲和赵宏本先生接触,也是从光益书局开始的,后来他们提出合作一起创作连环画。这就是解放前我父亲的一段人生历程。
《海》陈光镒
《海》陈光镒
与“名旦”合作
我父亲在20世纪40年代和沈曼云、赵宏本、钱笑呆被誉为“四大名旦”。他们比之前的“四大名旦”年轻一些。我父亲在“四大名旦”中年龄最小,算是后来居上。因为他的连环画《狮儿》出版后,发行量增加,让他名声大噪,一举成名。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连环画发行量甚至超越了当时“四大名旦”之首的沈曼云先生。20世纪40年代中期,我父亲的连环画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风格,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影响力。当时的“四大名旦”不是由专门的官方机构来评定的,而是根据连环画的发行量和老百姓的喜欢程度来评定。连环画出版之后,按照发行量进行排名,连环画的发行量直接反映了其受欢迎程度。当时没有连环画的专门机构,直到1948年10月才成立连环画行业协会。成立连环画行业协会是由于连环画创作者逐渐增多,政府决定将连环画创作者聚集,以此来规范连环画的创作和出版,这个机构在1949年后就无人管理,名存实亡。
我父亲和“四大名旦”之一的赵宏本合作过,创作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名旦”之间的合作在当时是非常少的,有一些原因是,像沈曼云先生有自己的工作室,发行量十分稳定,且排名一直靠前,他和别人合作的可能性就较小。还有一些历史原因导致“名旦”之间无法合作。我父亲之所以能与赵宏本先生合作是因为自身创作能力较强,被赵宏本先生看中了。还有个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得知的,之前鲜有人知晓。当时赵宏本先生受托,组织上海所有的连环画画家形成一个团体,保存新中国的文化力量。以此为契机,赵宏本先生找我父亲一起合作。
我父亲绘画基本是用毛笔,选用毛笔的原因有两个。其一,中国传统绘画工具以毛笔为主,虽然后来有了钢笔,但不如毛笔使用顺手。其二,毛笔比较经济实惠,价格比较便宜。而且不止我父亲一个人这样认为,很多画家都认为毛笔经济实惠是一个非常客观的事实,导致大家在作画工具选择上都偏向传统的“文房四宝”。
《真假猴王》陈光镒
《真假猴王》陈光镒
创办书局
1949年后,我父亲的绘画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向写实方面靠拢。在艺术家创作的过程中,风格转变还是相对困难的。当时,上海文化局美术处创办了一个连环画作者学习班,学习班的主要对象是从旧社会过来的连环画创作员。学习班组织大家一起训练学习,以提高连环画创作者的绘画能力,还请了一大批像贺天健先生一样的老师,教授他们科学的绘画知识,让他们接受正规美术教育。这个学习班持续了半年左右,每天都安排课程,且每周都要组织一次外出写生。他们的课程训练量大,教学质量较高,加之他们原先就有基础,因此训练效果显著。培训结束后,大家分散到各个出版社参加工作。在这个班学习受益的人很多,贺友直也是其中之一。我父亲在此期间的学习效果显著,绘画创作上有了飞跃,有一点却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虽然绘画风格发生了转变,但是整个画面的趣味性并没有减弱,还保持了当时的主流价值观。
1949年后,光益书局基本就处于歇业状态。我父亲在创办书局的过程中,画技方面的提升较少,创作风格没有较大改变,但在经营业务能力上有较大进展。他从创作者转变为管理者,对出版细节了如指掌。连环画出版还包括印刷的过程,当时的印刷和现在的数字印刷截然不同。我父亲对连环画行业有全面的认识,区别于其他连环画画家仅仅是艺术创作者,他比其他创作者对连环画的创作出版有更深入的理解。
《佘赛花》陈光镒
我父亲能跳出固有的圈子,打破传统的思维,以自己对连环画创作的敏感性进行自我创作,这让我十分敬佩。评价一本书的出版是否成功,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是市场的反馈。在市场上一本书销量好,表明大众能够接受,而我父亲对连环画题材选择、创作风格的确定、市场的需求等有较强的敏感性,这是很多连环画创作者没有的特质。
我父亲对连环画创作一直秉承认真严谨的态度。连环画也是为市场服务的,随着连环画的兴盛,大家看到了商机,导致大批连环画作品涌入市场,在后期出现一批粗制滥造的“跑马书”。在他创作《佘赛花》时,我看到他画得认真详细,每个画面都很丰富,我认为有些内容可以省略,建议父亲可以减掉一部分。父亲说:“我们画连环画,要对得起购买的人,人家是来花钱买的,不是这几根简单的线条,你就可以拿来出售的。”我父亲说的这句话让我难以忘怀。
名声大噪
1954年出版的《大闹天宫》的发行量为100万册,连续印刷了很多次,最早卖8分钱,后来提高到1角。一本书发行100万册在当时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现在很多书出版发行第一版只有3000册,上万册都比较少。当时出版一本连环画最少10万册,发行100万册足以见得其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
《大闹天宫》陈光镒
《大闹天宫》陈光镒
随后不久,万籁鸣先生等执导的一部动画片,也叫《大闹天宫》,同样深受大众的喜爱。后来很多人问父亲说是连环画学动画片的还是动画片学连环画的,其实不存在学不学,我父亲画该连环画比万籁鸣先生拍动画片《大闹天宫》早近10年。万先生和我父亲关系非常好,他们经常就创作内容进行交流。万先生问我父亲如何才能将形象画得活灵活现,我父亲回答说:“你去西郊公园多调研几次,就知道了。”后来万先生还说过一句话,我到现在仍记忆犹新,他说:“我以后也要搞《大闹天宫》,我一定要超过你。”万先生在那时候就下决心要超过我父亲,这是之前没有向大众讲过的一个小插曲。1965年《大闹天宫》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草坪上试放,放映结束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获得大家一致赞扬。后来赵宏本先生与万先生及我父亲一起交流时说:“大块头啊,人家把东西都画活了,你也可以把它画活呀。”后来我父亲收到很多读者的来信,他们说是不是可以把连环画《西游记》系列都画上颜色,随即我父亲向上级提出申请,因为那时候已经是1965年秋季了,当时已经开始不提倡画古代题材的连环画了,这件事情就被搁置了。
我父亲创作的滑稽连环画是一种开创性的题材,吸引了大批的读者,这种题材在其他连环画画家中也是比较少见的。当时“四大名旦”创作的题材分工不同。赵宏本先生以画武当及侠义形象为主,代表作为《七侠五义》。钱笑呆先生以画古装仕女题材为主,人物细腻精巧。沈曼云先生主要画一些市井类题材。我父亲在当时想要跳脱出来,他必然要选择一个新颖的题材。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发行量的问题,他决定以滑稽的形式创作连环画。当然滑稽形式有别于漫画,当时漫画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有张乐平、丰子恺等名家。我父亲选择将滑稽的形式和写实的题材结合在一起来完善其创作。他选择这个类型的题材,不是一种偶然的决定,而是经过了对行业的分析调研,以及对同类画家创作风格的对比。当时我父亲对自己有比较明确的定位,那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历史题材
《董卓进京》《千里走单骑》《七擒孟获》等都是我父亲和他的同事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的整套连环画《三国演义》中比较著名的作品,在人民大众中获得了较高的评价。这套书汇集了全国优秀连环画创作者进行创作,共60本,是连环画创作中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赵宏本先生对这一套经典之作做出的贡献最大,然而《三国演义》整套书他一本都没有画过,他担任该项目的总负责人,整体把控创作质量、创作进度、人员分工等。他们分为若干创作组,每周要针对一星期的创作稿进行整理讨论,所有创作稿都要经赵宏本先生审核通过,都由他一人把控质量。整套《三国演义》60本,虽然由不同的画家创作,但创作质量基本稳定,上下连贯性强,偶尔有一些风格变化,人物造型基本稳定。对连环画来说,人物造型稳定很重要,这直接影响读者阅读的连贯性。
《董卓进京》陈光镒
我父亲创作的《董卓进京》是第2册,当时很多人和我说我父亲这本画得最好。第2册的很多人物造型是第一次出场,他没有参考图,所以他要重新为人物塑造独立造型,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董卓的人物造型刚开始存在较大争议,有人认为我父亲把董卓画得像屠夫一样,而不像一个军队将领。我父亲说董卓既是一个将领,同时又是一个恶棍。董卓的形象并不是由我父亲杜撰的,他查阅了《后汉书》等大量历史资料进行考证,才得出董卓不仅仅只是一个飞扬跋扈的军队将领形象。我父亲画的董卓几乎没有穿过盔甲,而是以穿官服的形式来体现他的军队将领的形象,这个形象是由赵宏本先生拍板决定。在连环画发行后,有人认为董卓的形象有一些夸张,而文化人士认为董卓的形象很成功,动作造型都十分贴近人物性格,既有官僚气息,又有恶霸的痞性,还有军队将领的派头,全方位塑造了人物形象。后来创作的《七擒孟获》,人物造型都已经固定。因为造型限制了我父亲的创作,他一时难以适应,所以《七擒孟获》的创作相对较差。
《千里走单骑》陈光镒
《千里走单骑》陈光镒
创作《千里走单骑》时,我父亲觉得自己画得非常流畅,人物造型运用上得心应手,一气呵成。《千里走单骑》是连环画的第18册,我父亲围绕关云长这个人物展开画面,为人物独立创作造型,没有太大限制。这本连环画是他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也是由赵宏本先生审定的。《三国演义》画家们的创作时间非常紧张,他们不仅要创作《三国演义》,还要进行其他工作,我们现在是很难想象他们那时的创作压力的。当时出版社每年每人至少要完成三部连环画的创作。
《千里走单骑》陈光镒
创作见解
我父亲被誉为造诣高深的线条大师,就是因为他对线条的运用和平时练习有一定的独到见解。1949年后他的技艺在连环画作者学习班突飞猛进,整个学习班的教学质量都很高,学员们都取得较大进步,绘画能力有质的提升,对连环画的创作产生了积极作用。我父亲比较喜欢明代陈洪绶先生的线条,他仔细分析陈先生的画,学习其用线方法,并运用在自己的连环画创作中,用线条表现人物。《秋翁遇仙记》这本连环画有很明显的特征,运用陈洪绶用线的技法来表现。不仅运用传统的线条表现方式,在造型方式上还带有一定的滑稽性,我父亲在这本连环画中对线条的运用达到了其创作的顶峰。
《秋翁遇仙记》陈光镒
《秋翁遇仙记》陈光镒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连环画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连环画衰落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官方层面的,还有一个是历史原因。在官方层面上,当时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组织者要求连环画创作者快速完成创作,一味追求速度,导致画面质量降低。并且内容与主题把控也有所放松,创作内容较差。连环画创作者为了领取高稿酬,故而快速创作,这使得出版质量降低,画面较为粗糙。从历史层面看,连环画创作质量下降并没有引起相关责任部门重视,使得连环画创作逐渐分崩瓦解,最终坍塌。当时我父亲的最后几本连环画《淀宝潭》《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等,不同于其他连环画创作者越画越简单,反而越画越复杂,他认为自己画得简单的话,对不起买书的读者,但时代发展的潮流还是吞噬了连环画发展的道路。
对于当今的创作者,我认为大家还是需要心静一些,用一颗真挚的匠心来对待作品,把名利抛之脑后。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要平衡生活与创作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连环画创作者找到一个突破口,以匠心静心创作。
(本文参考陈光镒之子的口述,李钢采访,武一杰记录)
李钢 岳鸿雁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