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po

两位女性作为主角的故事,最近在不同国家,走出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

韩剧《善意的竞争》靠两位女律师的攻防博弈拿下8.3分的豆瓣高口碑;在泰国,“百合宇宙”已经成为产业概念,系列剧、CP营业、艺人培养一体化;在日本和欧美,双女角色关系早已作为一种标准化结构被熟练运用。

上周#内娱翻拍我的天才女友#出现在社交平台上,网友却纷纷调侃:上限是一部合格的年代剧,下限就没边了,可能成为一个剧版《繁华》+《小时代》混杂的改开颂歌。

在中国,双女主剧似乎始终没有等来自己的“高光时刻”,它不是没被拍,而是被长期安排在不起眼的位置上悄悄试水。

今年Q1的影视市场,这种对比愈发明显。由两岸大花姚晨、贾静雯领衔的《以美之名》讲述两位医美医生的从冤家到合作的职场人生,《有你的时光里》书写了两名从出生开始便注定相互救赎的亲姐妹的成长。而分账剧赛道里,女刑警与女法医搭档破案的《盲点》,女警探与女心理专家携手追凶的《心灵迷雾》,也在延续前年分账冠军剧《消失的痕迹》,继续走双女主悬疑探案的类型之路。



姚晨、贾静雯为《以美之名》“努力营业”

题材并不缺,组合也多元,但市场难破圈,连话题也显得静悄悄。

这并不是因为观众抗拒“她和她”的故事,而是国产剧始终没有建立起一个让“双女主关系”真正成立的系统,从源头内容到结构逻辑,再到平台资源,它始终像一个不被明确承认的副线,被断在体系之外。

这不是全新命题,也不是无根之水,但在当下内容工业的版图中,它更像是悬而未解的哑谜。所以“双女主剧”,它为什么总是“快成了,又没成”?“她和她”之间的故事,到底差了什么,才总差一步。

源头断供:IP与工业生态的原始缺席

为什么不选择拍摄双女主剧?

在过去的几年里,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曾向多家头部影视公司从业者提出过这个问题。得到的回答中,有一点近乎一致:IP市场缺少这类成熟的小说。

双女主剧为什么在中国难以成为主流类型?很大程度上,问题出在内容生产的起点——我们几乎没有成规模的“双女主”IP土壤。

目前能够支撑剧集改编的内容来源中,双女主类型几乎处于真空状态。

如果从文学网站角度来看,晋江每年总榜中百合题材入围数极少,某年Top50中有32本耽美、17本BG、仅1本百合。而百合小说虽然在网络文学平台上持续产出,但大多以同性设定的基础为背景,受众集中在特定圈层。难以承接当下平台对现实主义题材和主流受众的开发要求。更现实的问题是,它从未走出过圈层社群,至今未形成如耽改文那样的商业转化路径。

相反,耽改剧的出圈轨迹,几乎就是IP体系成熟的经典样本。从过去《陈情令》《山河令》等爆款,到正在日本播出的《光渊》,剧集在立项之前就已积累大量粉丝,人物设定鲜明、情绪路线明确、结构逻辑稳固,是平台和制作方最熟悉、最有信心的内容类型。

相较之下,多女性主角题材更加缺乏一整套成熟的内容机制。如今最为成熟的双女主或多女主题材影视剧IP来源于豆瓣阅读,头部作者伊北、朗朗等人的作品改编出不少高热大剧,尤其是朗朗的作品在豆瓣阅读中大部分有很清晰的“闺蜜友情”标签。

豆瓣阅读作者朗朗部分作品列表

只可惜,豆瓣阅读该标签下大部分售出影视版权的剧集,几乎仍然附着于家庭、职场等现实主义女性题材类别下,情节中更多聚焦女性单体成长和变化,对于“双女主”这一明显的人物关系探究较少,以至于“双女主剧”如今依然是女性题材中的小标签。

这种默认附属性的创作思维,直接影响了剧集的生产逻辑,预算谨慎,没有明确宣发方向,甚至在制作分工上也不以“双主角”为目标配置资源,导致女演员参演时顾虑多。剧中的她们或许戏份不少,但在工业语境中始终是“附加角色”。

纵观海外,泰国在“百合宇宙”的生产路径早已是另一套逻辑。拥有成熟的IP内容基底,

经纪公司对女艺人的打造也有专属的CP方向,并通过百合IP改编剧迅速聚拢流量,将新人炒热。先构建人设与情感走向,再定制剧本、搭建互动逻辑、设计联动营业,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闭环,带热市场。

在中国,很多时候连“故事从哪来”都还没想清楚。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年来看到的国产双女主剧,大多以原创身份落在分账剧赛道,包括分账长剧与分账中剧(单集时长10到15分钟的横屏微短剧)。制作方自己投,轻成本运作、灵活调度,平台则观望式上线,看市场反应再决定下一步。这种轻量开发路径,并不意味着不被看好,而意味着尚未被纳入“可规划、可复制”的类型体系。

简而言之,中国暂时拍不了双女主剧,整个内容生态还没准备好让它规模化生长。

没有系统的内容供应、没有成型的结构逻辑、也没有足够的试错空间,这一类型只能作为试验品偶发存在,而不是进入平台战略的主线内容。它确实存在,也偶尔被热爱,但还远未成为可以反复被使用、被验证、被重塑的剧种。

结构失焦:双女主≠百合,女性之间的人物关系缺失

国产剧里从来不缺“两个女性角色同时出场”的设定,但真正能够建立起“双女主关系”的剧本结构,却少之又少。大部分创作者似乎并不理解,女性关系作为一部剧的核心叙事,应该如何设计?

最常见的情况,是双女主的关系“写在设定里”,但并不嵌入剧情结构中。她们可能是同事、姐妹、搭档,甚至是对手,但这种关系通常只是推动情节的“背景状态”,并不具备“非对方不可”的叙事必要性。很多现实题材女性剧中,双女主设定更像是一种“协作搭档”或“视角分流”,仅仅完成戏剧结构上的人物设定,但人物关系的转化并不细腻。

前不久大热的豆瓣8.3分韩剧《善意的竞争》,以双女主人物结构出发,形成了典型的“她对她”闭环关系。两位女主的地位是相互缠绕的,起初是保护与被保护、欣赏与敌视,逐渐转化为操控、依赖、对抗,甚至在情节上形成了镜像式命运结构,这是一种无法“拆分”的人物组合。故事的核心不是“她们一起做了什么”,而是“她们如何成为彼此的命题”。

《善意的竞争》

国产剧的创作机制中,双女主关系常常缺乏这种“强驱动”。角色关系以表层互动为主,很少形成足够复杂的心理结构。比如《三十而已》《流金岁月》《了不起的女孩》《欢乐颂》等现实题材的女性剧,设定上虽然女性主角之间都是亲友关系,但更多的叙事重心放在了每个女性角色的个体上。

这样的女性剧,人物众多,彼此连接的弧线不深,最终大多走向各自成长、分头处理问题的“并列式叙事”,难以撑起“她和她”之间那种不可割裂的命运共生。

缩窄到双女主剧的范畴,分账剧《消失的痕迹》《心灵迷雾》和《盲点》都有明显的这类问题,两名女性只完成了人设上的搭档,用职场关系将两人强绑定,但是两名女性之间究竟是通过哪些相处节点一步步完成关系变化,这个过程是缺失的。

《心灵迷雾》

说到底,“结构失焦”并不只是创作者个人的问题,而是一种被行业路径规训出的开发逻辑。

国产剧的创作流程中,往往先确定题材(职场、家庭、悬疑等),再决定人物配置,再决定互动方式。毕竟“双女主剧”不是一种题材,更像是一种标签。所以不难理解这些分账剧用悬疑探案作为强类型来定位受众。

这种开发顺序导致了一个直接后果:即使两位女主之间互动良好、情绪真实,也无法成为剧本逻辑的“驱动轴”。她们的关系不承担结构功能,自然也就难以被放到工业体系中反复使用。

好在近年来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国产剧中的女性人物关系确实正在经历一次显著的转变。

从过去流行的“雌竞”结构,到如今大量偶像剧、都市剧中强调的“女性互助”“彼此成就”,创作者的表达取向正在发生变化。

这本是一种积极的势头,但也面临新的问题:不少“互助关系”的呈现方式仍然过于符号化。

女性之间的关系是“温暖的”,却不够复杂;是“友好的”,却缺乏真正的动因与过程。很多剧集中,两位女性从误解到和解的情节转变太快、情绪铺垫不足,观众看得懂“结果”,却感受不到“怎么走到这一步”。

这种“预设正向情感”的关系设计,看似推动了价值表达,实则弱化了情节张力和人物可信度。她们为什么选择帮助彼此?

以《好事成双》为例,女主林双在发现老公出轨女二江喜后选择与江喜联手,这确实是一件对女观众来说“喜闻乐见”的女性互助,但两人为何可以如此“不计前嫌”选择联手?导演滕华涛曾解读,林双作为高材生转变的全职太太,在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少,而江喜作为到大城市打拼的小城市人,在大城市中的人际关系也非常少,一件感情问题将两个人际关系相对简单的人拉拢在了一起,更像是二人被迫互相选择。

这样的解读听起来就更加明确和容易理解,如果可以在影视剧中有更多的呈现和解读,而不是躲在一些强类型和主流的男女夫妻、恋爱等人物关系背后,或许就能获得更大的共鸣。

但“好的女性关系”至少是一个变化的开端。创作者开始意识到,“她和她”之间的关系可以成为一种新的结构重心,哪怕目前表达仍有稚嫩之处。比起过去“女性角色永远为男主让路”的工具人模式,这种将女性互助放进主轴的倾向,至少让我们看到了更多样的人物组合与合作可能。

而要让这种关系真正成立,并成为剧作的情节核心,还需要结构上的再深入——不仅仅是“她们关系好”,而是“她们为什么必须一起走完这个故事”。

这可能,是下一步真正想让双女主剧进入主流轨道的人,必须先解开的问题。

落地失衡:参考有解,但复制无解

“双女主剧”如今在亚洲明显走上一条“环大陆”冰火两重天的境遇。

以泰国为代表的“百合剧体系”是目前全球最具产业化雏形的女性CP内容生产线。从号称第一部泰国百合剧的《粉红理论》开播,至今仅三年,但“泰国百合剧”已经成为泰剧中一股新势力。

从IP源头来看,泰国近年来百合剧生产基础依赖于几名头部百合作者的小说,其中“四大泰百宇宙”改编最多,四名头部作者的小说系列被改编,每位作者的系列故事各有特色,有以穿越时空技能为卖点的高概念“时光三部曲”,也有CP中一方都是医生的《我们的秘密》《爱情毒药》。

“时光三部曲”系列改编

这两年国产剧一直强调的“系列化”和“IP化”概念在双女主泰剧中已经成熟,这也是源于泰国从小说到泰剧本身在系列化方面概念成熟,不仅双女主题材在做系列化,主流偶像剧题材也长期在做系列化,比如泰国当下主流的流量演员也多有系列化偶像剧代表作,比如泰国三台比较有名的“筑梦庄园”系列、“龙裔黑帮”系列,以及为了推广新人二度翻拍的“名门绅士”系列。

偶像感更强的GMM则有“丑小鸭四部曲”系列、“十二王子”系列等,前几年由哇唧唧哇拍摄的运动题材青春剧《极限17:羽你同行》《极限17:滑魂》《极限17:扣杀》则改编自GMM的“Project S”系列。

这一系列化生产链很丝滑地延续至双女主题材,并且进一步与艺人经济结合。近期泰国宣布拍摄的Salmon小说“四元素”系列,则由四大经纪公司各推出一对女性CP演员出演,不仅可以让内容与艺人互相辅助,还形成了生产闭环。

“四元素”系列海报

不过泰剧在双女主方面更专注于同性标签的百合剧,内容几乎一致是偶像剧题材,以同性CP的恋爱情节形成强感官刺激拉拢受众。虽然生产模式已经高效成熟,但更接近于前些年国产剧炮制大量工业糖精的甜宠剧,如果撇去瞬间的情绪价值,在影视内容上几乎难以深究和留下价值。

相比起泰国百合剧,日韩和欧美的做法,或许更能给国产双女主剧以现实路径上的启示。

日韩剧集更擅长把“双女主”结构包裹在类型中,用“故事的需要”让这段关系成为剧情主线。比如《善意的竞争》,就用校园、悬疑、少女情愫等混合题材讲述“她对她”的权力拉锯战,关系复杂度远高于传统偶像剧,嗑点与叙事并存。

欧美剧则更多用社会结构来对照人物关系。从《破产姐妹》中出身差距巨大的金发富家女Caroline与毒舌贫穷女孩Max在现实夹缝中艰难合租、共谋生计,到《杀死伊芙》的猎人与探员在权力与欲望之间彼此吸引又互相追猎,双女结构常与悬疑、政治、惊悚、黑色喜剧等类型绑定。

人物之间的关系往往不只是一段私人情感,而是承载了隐喻、阶层冲突、性别张力、压抑与反抗的多重意义。这些剧并不强调“她们的感情”有多纯粹,而是借“她们的关系”映射更大的社会问题与心理结构。

简单来说,泰国是“把关系当主题”,日韩欧美是“让关系服务主题”,或许后者才是国产双女主剧在可行路径上的真正突破口。

既然在当下语境下无法直接拍“关系本身”,那不妨让双女主的关系“嵌套在强类型里”,讲述女性角色如何彼此推动剧情、共同面对事件、构成互为镜像的成长与决裂。

比如可以在悬疑剧中打造“正邪对立又互相需要”的双女侦探结构,在商战剧中呈现“竞合关系下逐渐成型的女性同盟”,在家庭剧中塑造“母职/姐姐/继母/战友”之间的新型组合关系等。只要关系够复杂、人物够推动,它就值得成立为“主结构”。

毕竟观众不需要被提醒“这是双女主剧”,他们只需要感受到:她们的关系,真的重要。

如果说第一阶段的目标是让双女主剧被拍出来,那么接下来的目标,应该是让它“能够脱离标签、嵌入剧情、推动内容”。

不是以身份成剧,而是以结构立剧。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双女主之路”。
1分钟速读

本文讲的是国产双女主剧一直没火起来,不是观众不爱看,而是整个行业从故事到制作都没准备好。简单来说就是三个问题:

  1. 缺好故事
    国内几乎没有专门写双女主的成熟小说。网文平台大部分是男男CP或男女恋爱,百合题材少得可怜,而且这类小说太圈层化,没法像耽改那样改编成大众剧。偶尔有双女主剧本,也多是职场、家庭剧的附属品,重点不在女性关系本身。
  2. 人物关系太表面
    很多剧只是硬凑两个女性角色当主角,但她们的关系要么是塑料姐妹花,要么是工具人搭档。比如悬疑剧里女警+女法医破案,但两人怎么从陌生人变成生死之交的过程根本没说清楚。反观韩剧《善意的竞争》,两位女律师从敌对到纠缠,命运互相捆绑,这才是真正的“双女主核心”。
  3. 行业不敢押宝
    平台和资本对这类剧没信心,要么塞进家庭职场剧里当配角,要么拍成小成本分账剧试水。而泰国早就把“百合剧”玩成了产业链:专门写百合小说、培养女CP艺人、拍系列剧,甚至让不同公司组女CP拍“元素宇宙”。国内既没成熟的制作模式,也不敢给资源。

网友为啥吐槽?
比如翻拍《我的天才女友》,大家怕拍成不伦不类的年代剧,或者《小时代》式浮夸风。其实观众不是抗拒双女主,而是讨厌硬凑人设、关系假大空。好的双女主剧应该像《破产姐妹》或《杀死伊芙》,把女性关系嵌入悬疑、职场等强剧情里,让她们互相成就或对抗,而不是强行贴标签。

出路在哪儿?
学日韩欧美,把双女主关系变成故事发动机。比如让她们在商战里亦敌亦友,在破案中互补短板,甚至像《致命女人》那样用女性联盟反杀渣男。先把关系写扎实了,再谈类型创新,可能比硬造“百合工业糖精”更有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