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赖清德怎么也想不到,一封来自大陆的邀请函,竟然直接送到了2300万台湾同胞手中!
这一次,大陆没有选择通过官方谈判桌、也没有高举旗帜喊口号,而是悄悄递出了一封写着“邀请”的信。
它不是送给外国政要的,也不是象征性的文件,而是面向2300万台湾同胞的一个开放信号,为什么选在这个时刻?为什么绕过当局、直达民心?
这一次,他们不是在讲大道理,而是讲历史、讲情感、讲归属,抗战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把两段叙事合二为一,在语言上就已完成了历史与现实的嵌套。
这招没有政治对抗的硬碰硬,而是柔中带刚的情感渗透,不跟赖清德政府斗嘴,却绕开阻力、直达岛内社会的内层,这既是一次舆论战的布局,也是一次心理战的精准打击。
大陆没有摆出官方架子,也没有具体罗列谁能来、谁不能来,而是用一句“各界台湾同胞”去打开对话空间,这样模糊而温和的策略,其实比任何硬话更有穿透力。
在今天的语境下,这不只是一次纪念仪式,更是一场认知战争的布局,大陆将“阅兵”这种象征权威和统一的仪式,转换成台湾民众可参与、可见证的亲身体验。
这比任何声明都要有效地传达一个信号,台湾不是被排除在外,而是本就属于其中的一部分,情感要拉近,不靠讲,而靠看、靠走、靠感受。这才是真正的高明。
当解放军的方阵步履整齐地出现在电视画面上,不再只是大陆在展示力量,也是一次对台湾同胞的开放邀请。
让人看到一个国家的秩序、现代化和强大的背后,有安全感,也有归属感。
赖清德显然很快就接收到了这封“邀请函”背后的信号,只不过,他感受到的不是善意,而是压力,这一反应甚至来得比预期更快。
台当局立马就甩出了几道命令,从退休军官到艺人,从退休金威胁到禁止转发相关内容,一整套封堵话题的手段全上线,看似是防守,实则是慌乱,越怕什么,越暴露什么。
他怕的,不是阅兵本身,而是这场活动可能唤起的共鸣,一旦两岸民众在共同记忆上产生了情感链接,那么他所依赖的“对立框架”就会开始崩塌。
所以他必须动用法规、意识形态、甚至是恐吓,来阻断台湾社会内部的这条情绪通道,他要封住的是那份“我们是一家人”的声音,因为这对他的执政基础来说,是毒药。
但越是拦得急,越显得被动,他甚至不惜借助“终战日”这种模糊提法,来偷换“抗战胜利”这样具象而明确的历史节点。
这种偷梁换柱,其实就是刻意模糊侵略与胜利之间的界线,为的是削弱台湾民众对“共同胜利”的认同,从而切断那条从历史延伸到未来的认同链,但问题是,历史本就不是可以篡改的。
台当局越是极力污名化这场阅兵,就越说明他们无法从正面与之对话,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展示,而是一场历史正义的发声。
陆委会副主委沈有忠公开发声,将九三阅兵比作“军国主义”,这套话术的背后,其实与当年日本否认侵略历史的逻辑如出一辙。
这一次,赖清德政府不只是向内防守,也在向外呼应,试图搭上美日阵营的话语节奏。
但他们忘了一件事,今天的台湾社会,信息已经足够开放,封锁不了每一个人,也改写不了每一段记忆。
当他们还在用行政手段封杀“参加庆典”这个动作时,岛内的年轻人已经在用申请台胞证和四行仓库打卡照,给出了自己的回应,他们看得见这场仪式,也看得见谁在用力阻止他们靠近真实。
赖清德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的策略正在失效,他只是在赌,赌台湾内部还会有人买账他那套“抗中保台”的叙事,但问题是,这套牌他已经打得太久、太烂。
美国拒绝他的“窜访”申请,对他来说就是一记冷水,靠山不再稳固,台岛内部绿营各派又步步紧逼,靠着内部控制、外部喊话维持的权力基础,眼看就要摇摇欲坠。
他试图换个说法缓和紧张,于是抛出所谓“公司并购论”,把两岸关系包装成商业谈判,大陆可以出价、台湾可以还价。
他以为这样既能拉拢中间选民,又不至于得罪“台独”基本盘,但明眼人一看就懂,这套说法只是把对抗换了个皮,骨子里还是两国论,只不过这回他戴了副眼镜、换了身西装。
大陆当然一眼看破,不予回应这个“伪和平”的陷阱,只是进一步加大善意投送,把话说给真正想听的人。
这让赖清德更加被动,他想装作“愿意沟通”,但又不能接受“一个中国”的前提。
于是他开始自相矛盾:一方面说可以谈,一方面用法律封锁民众的脚步,结果是他越讲和平,动作却越像断绝和平的那一个。
同时,岛内社会的耐心也在快速流失,从“大罢免”失败开始,民进党当局的民意支撑开始崩塌。
台湾民众不愿再陪他演戏,他们清楚地知道,对大陆喊狠话解决不了就业问题,封锁艺人也填不了青年失业的空洞。
政治光谱在重新洗牌,赖清德却还停留在以为“喊抗中就能选赢”的旧世界里。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国台办:九三阅兵将邀请台湾同胞出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