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最新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埃菲・达弗林在讲话中,毫无征兆地提及要缅怀在加沙冲突中受伤的20000名以军士兵。而同一时间,在以色列国防军的官网上,关于以军伤亡的数据却只有6333人,两个数字相差近3倍,瞬间将以军刻意隐瞒战损的问题抛上风口浪尖。
图注: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埃菲・达弗林公开讲话的原文
结合以色列国防部康复司此前披露的信息不难判断,20000人的伤残规模恐怕更接近真相,而官网数据不过是为稳定国内情绪刻意缩水的“公关数字”,加沙战场的残酷程度远超外界想象。
自冲突升级以来,以色列前后动员了超过36万兵力,其中地面部队就有至少12个旅,包括最精锐的戈兰尼旅和吉瓦提步兵旅,兵分北、中、南三路向加沙城、汗尤尼斯等核心区域推进。
图注:冲突初期,以军试图凭借以“梅卡瓦-4”主战坦克为主的装甲集群快速撕开防线
初期以军试图凭借装甲集群快速撕开防线,仅在加沙北部就部署了包括“梅卡瓦-4”主战坦克在内的600余辆装甲车辆,配合F-35战机和“苍鹭”TP无人机实施空地协同打击,摆出一副速战速决的架势。但在实际作战中,以军推进异常艰难,截至停战前,北部战线仅推进至加沙城郊区,南部在汗尤尼斯陷入拉锯,中路更是被牵制在拜特哈嫩地区动弹不得。
兵力规模与推进速度的失衡,直接体现在伤亡数据的变化上。根据以军2025年初公布的统计,自冲突爆发至停战前,共有891名士兵阵亡,5569人受伤,其中329人死于初期的突袭反击,后续地面战伤亡占比高达63%。
而以色列《新消息报》的爆料更接近真实:仅2023年12月,以军康复部门每天就接收60名伤者,其中超过58%存在手臂、腿部严重损伤甚至需要截肢,近12%出现内脏破裂或头眼重伤,还有至少100名士兵因伤失明。
图注:以色列《新消息报》的爆料:仅2023年12月,以军康复部门每天就接收60名伤者
若按达弗林提及的20000人伤残规模计算,伤残率已接近投入兵力的13%,这一比例远超2006年黎以战争的5.7%,创下以色列近四十年局部战争之最。
如此惨重的伤亡,根源在于哈马斯等武装针对性的战法战术精准击中了以军的软肋。其中,地道战是最令以军头疼的杀招,有报道称,哈马斯在加沙地下构建了规模巨大的“地下迷宫”,这些地道直径多在1.5米左右,配备通风、照明和通讯系统,部分路段甚至能通行小推车,出入口隐蔽在各种建筑下方,与地面工事形成立体防御。
作战时,哈马斯的武装分子通过地道绕至以军装甲集群侧后,发起突袭后,又立刻撤回地下,以军的空地侦察很难锁定目标。仅在加沙城东北部的谢贾亚地区,就有12支以军装甲分队遭地道突袭,多辆“梅卡瓦-4”坦克被近距离摧毁。
图注:哈马斯依托地道对以军发起出其不意的袭击
除了地道之外,哈马斯手中的各种反坦克弹药也让以军头疼不已。哈马斯大量使用俄制RPG-7火箭筒和伊朗版“短号”,也就是德拉维赫(Dehlaviyeh)反坦克导弹,前者配备串联破甲战斗部,能击穿坦克的爆炸反应装甲;后者采用激光驾束制导,射程达5500米,属于目前哈马斯装备的性能最好的反坦克导弹。
哈马斯武装分子通常采用“三人小组”战术:1人负责侦察定位,1人携带反坦克武器隐蔽待机,1人担任观察员引导攻击,专挑坦克侧后方发动机舱、炮塔与车体结合部等薄弱部位下手。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以军一共损失各型装甲车辆超过500辆,其中72%是被反坦克武器击中,不少坦克虽未完全损毁,但乘员一样伤亡惨重。
更致命的是哈马斯的“非对称消耗战术”。他们避开以军火力优势,将兵力分散成数十个小型作战单元,每个单元仅5-8人,配备轻武器、火箭筒和简易爆炸装置,在城市街巷中与以军周旋。
图注:以军在推进过程中,频繁遭遇冷枪和路边炸弹袭击
以军每推进100米,都要逐屋清剿、排查陷阱,过程中频繁遭遇冷枪和路边炸弹袭击。这种“磨人战术”不仅拖慢了推进速度,更严重消耗了士兵的心理防线——根据以色列军方数据,冲突期间(截至今年8月)士兵自杀事件已达37起,较往年激增近三倍,心理创伤者占伤残总数的7%,这部分隐性伤亡此前一直被官方数据忽略。
现在以军同意停火,应该也有考虑伤亡超出预期的原因。对以色列这样的小国而言,士兵伤亡的社会敏感度极高,36万预备役动员已对民生经济造成冲击,而20000人的伤残规模意味着未来数年将产生巨额优抚开支,这是以色列政府难以承受的压力。
图注:内塔尼亚胡政府同意停火,应该也有考虑伤亡超出预期的原因
从军事角度看,持续作战已让以军一线部队疲惫不堪,装甲兵和步兵的战斗减员率较高,部分部队不得不缩减作战编成。更现实的是,伤亡数据的曝光引发国内强烈反战和不满情绪,并有抗议活动发生。
如今停火协议虽已达成,但以军还没有撤出加沙,战事重启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如果内塔尼亚胡政府仍坚持强硬路线,以军的伤亡清单必然还会拉的更长,其国内的反战声浪也将愈发汹涌。这场冲突的代价,早已超越战场胜负,成为以色列不得不直面的战略困局;而加沙的土地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仍在等待一个真正能终结循环暴力的答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