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潜水鱼X,作者 | 何润萱
过了个年,国产剧里女儿浓度空前高涨。
那边《五福临门》里一门六虎,这边《六姊妹》连生九娃,一时间小荧屏上人头攒动的全是女儿。众所周知,中国人对于家庭剧的爱好旷日持久,因此近年来家庭群像并不少见,但女儿们再次熙熙攘攘地回归,距离2005年的《家有九凤》已经过了20年之久。
女人们的叙事空间扩张已经是一种潮流了,因此我们不免猜想,女儿潮的回归难道意味着女性在家庭地位的又一步提升?然而,看完剧后才发现这个猜想过于乐观,原来有时候你的女儿不是你的女儿,而是你的儿子、老公或者妈妈。女儿这个家庭角色的成分,比群租房的人口还要复杂。
但眼下也不是讨论女儿们成分的最好时机,因为并不费力就能察觉,所谓的女儿潮也仅存在于国产剧里,而现实并不如此。这么一盘算,小鱼觉得多少也得支持一把女儿们了,毕竟只有在影像上先实现了人口富裕,才有可能投影到现实世界。
从一个女儿到六个女儿
讨论母女关系,是这两年国产剧的一个热门主题,去年春节的《烟火人家》和《奔跑是我的人生》就是如此。这两部作品都构建了窒息的母女关系,其中以杨超越和她妈这对最为出圈。作为教师子女,杨超越是万千被弹压的倒霉蛋典型代表:有男友的时候,妈妈要去男朋友单位发威闹事,没男友的时候,妈妈要广而告之替她相亲。逼到最后,她只能随便挑了渣男备嫁,问就是要拿自己对人生的不负责报复亲生母亲。隔壁《烟火人家》的里马思纯的窒息度也不相上下:明明是独生子女,却要被自己妈事事拿来和表姐妹比较,学历、亲密度、听话都是妈妈控制她的度量衡。
跟前几年的《欢乐颂》《三十而已》们相比,母女题材的好处是天然地用血缘把女人们联系在一起,创作者们不必再抓心挠肝地想女主角们怎么偶遇,亲情大棒在婚恋问题上也可以随便挥舞,堪称抓马好手。
可能是一个女儿身上能承载的戏剧性不够,今年春节,女儿们的数量极速膨胀,直接翻了五倍以上。《五福临门》里,倪虹洁领着四个女儿浩浩荡荡进长安,为的是投奔已经嫁了人的二女儿,以便给其他人找对象。果不其然,女儿们数量叠加后,狗血情节也成几何级增长。比如,卢昱晓和王星越之所以认识,就是因为他俩都紧密团结在以二姐couple为核心的周围,都很爱听这对夫妇的墙根。在成为亲戚之后,没事就能在宴席、花厅、连廊里偶遇,人脸效应这不就有了。
甚至亲戚们打架也能成为催化剂,毕竟人一多手一抖,男女主推搡间就可以搂搂抱抱、慢镜头对视,罗曼蒂克氛围也有了。不仅如此,人多水也就浑了,CP线俯拾皆是。比如混世魔王董思成明明是在桥上偶遇了大姐刘些宁,卢昱晓戴个帏帽就能偷天换日,但最后跟董思成凑CP的却是小妹黄杨钿甜。不知道的,还以为董思成这CP能力是南韩学来的独家秘技。
不过,男人里的王者必须还得是男主,所以这一干亲戚都要衬托出王星越的伟岸,连带二姐的老公黄圣池都不由自主地失去了男人本色,只会娇滴滴地喊“哥哥!哥哥!”。如此,方能显得王星越是男人中的男人。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写传统社会是人际关系是差序格局,如石子入水,一圈圈漾开水波纹,没想到今天被于正偷学了去,一锅乱炖。什么差序,全是他抓马剧情的踏脚石。
隔壁《六姊妹》剧情倒是不癫,但作为一个以想生儿子为故事驱动力的作品,观众看了就很难评。红狼和邬君梅一心要生儿子,却在接下来的20年里连生六个女儿,这家的苦难全因这对父母非要求子。不仅如此,主角沈月的青梅竹马竟然是世仇,最后还被绿茶抢了心上人,这苦哈哈的剧情大过年实难下咽。小鱼觉得年代剧不是非要主角受苦,毕竟咱们怀旧,怀的是街坊邻里的人情不是封建四旧。
沈月难得地在这部剧贡献了亮眼的表演,然而好景不长,一进入青年,梅婷老师就苦大仇深地出现了,很难相信这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同样选角有争议的,还有饰演六妹的辣目洋子,在原著中,她是最得邬君梅喜爱的小女儿,却薄情寡义拖累全家。
从去年的一个女儿,到今年的六个女儿,国产剧里家庭人均女儿保有量是提升了,但爱儿之心却纹丝未变。《奔跑是我的人生》里,杨超越她妈之所以折磨女儿,就是因为从小精心培育的好大儿自杀了,因此才转向一直被自己忽视的女儿,要她双倍地承担责任与期望。《六姊妹》里虽然没有儿子,长姐沈月却变相地成为了儿,还是豆丁大的时候就去自己绞了辫子,跟爸爸说从此把她当成男孩,她会比男孩还厉害,保护全家人。女儿拳拳之心令人感动,然而地位却没有提升,长大后仍是全家最大冤种。
当年高满堂的《家有九凤》里,李明启老太太至少构建了一个真正的母系社会,女儿们除夕必须回家,还得捎上赘婿,结果到了现在还搞这出假凤真凰,什么女儿潮呐,不过是另一层假模假样的包装。
妈的缺位
和去年此时的妈妈们相比,今年的这两部剧,倒没有窒息型人格,但妈妈也就此存在感稀薄。
倪虹洁在《五福临门》里,贡献了她轮岗妈妈以来最无厘头的表演,主要负责给女儿们倒油。经典案例是拿着女儿们的一百八十贯嫁妆去赌琴,想要赚个大的,结果是王星越下的套,本就不丰的嫁妆直接打了水漂。开店转型这种大事,她也是拿不了主意的,只等几个女儿筹划,她主要负责敲锣打鼓唱戏。唱戏途中,还得跟未来亲家当街打架,把自己这个素质外乡人的刻板印象坐实了。
二女儿吴宣仪的夫妻问题,她这个过来人也给不了半点意见,都得靠没出阁的卢昱晓见招拆招,因此给的全是昏招。说是洛阳一门六虎,但事实上,她这个五个女儿,又给她当儿子又给她当老公,也不知谁是谁的妈。
《六姊妹》原著里的妈妈也是缺位的,邬君梅饰演的刘美心看似生了一圈孩子,但半点没有为人母的拎得清。对老大这个奶奶带大的孩子,她有莫名其妙的敌意,偷了点猪油渣吃也要公开羞辱;对老六这个最小的,她却格外溺爱,导致小女儿养成了精明自私的个性。老公是看穿了她的,在世时放过话说不能让她当家,得大女婿当,结果男人一蹬腿刘美心就开始作妖了,宠幼废长,最终被小女儿拆了家。
从控制狂到无能缺位的妈,国产剧好像总是不会刻画正常的母女关系,好像母女之间必有一战。但这个战争却又不像父子之争——男人们形成权力高低位是为了更有效率地率领家庭,母女间却更像是一种共生蚕食关系,此消彼长,互相内耗。某种程度上,这种母女关系有其现实意义,比如刚刚去世的大s就是她家庭的拯救者,作为女儿的她,在这个男人缺位的家庭里付出了太多,她才是实际意义上的妈。但嗟叹归嗟叹,没人想观剧时还反刍原生家庭的心灵创伤,母女关系本可以有更多面相。
拆解这一议题的核心关键是,认识到母女关系之外,女人们仍是女人,她们仍有许多天然的共通。台剧《俗女养成记》里陈嘉玲的妈妈也控制过她,以至于她以为自己可以独立到生小孩,最后撑不住了才说:我要找我妈。妈妈来握住她的手说,你是妈妈的榜样,她立即获得了极大的勇气,孩子顺利出生。而等到陈妈和陈爸因为初恋闹别扭的时候,陈妈幽幽说:他抱着她的时候居然是闭着眼睛的。我无法忘记那个表情。陈嘉玲也瞬间明白了妈妈的想法,心疼着开始找话题哄她。
如今的国产剧,有一种对女性假惺惺的谄媚感:父权不合适,就把父亲拿掉;窒息的妈不合适,就让她成为一个糊涂蛋。父母皆祸害,就让他们都直接缺位,制造一个无父无母的姐夫,来配《六姊妹》里的冤种长姐。然而,观众们并没有要一味地推倒家庭结构,否则《人世间》《小巷人家》这样的剧也不会引起共鸣,她们所厌烦的,只是那种千篇一律的父母威权面具。母亲,曾是女人,父亲也曾是男人。在拥有家长的身份之前,他们还有别的脸孔。
《小巷人家》里闫妮就构建了这么一个立体的角色,在丈夫面前,她是一个毫不留情要婚内AA的独立女工;在子女面前,她是可以义无反顾豁出去怼人的妈妈;在好友面前,她也是为了一件新衣服可以快乐的女孩。
需知,妈从来不是贬义词,妈可以在场,妈也可以作为养育者提意见,只是妈是凡人,也会犯错。要容许妈有自己的多重元宇宙,而不是让她们只能在做控制狂和无能者里二选一。更大可不必为了给女儿赋权来给妈妈们做粗暴的减法,毕竟《封神2》里Daddy费翔的魅力树乌尔善可一点没少点。
低配英伦情
说完了母女关系,最后还得讲讲女儿剧的故事原型。不少人看了《五福临门》后颇有种熟悉感,因为男女主一上来就互相看不惯,外加一门五女集体求嫁的情节,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在两百多年前就创作了一个关于吾家多女初长成的故事,其中对婚姻、家庭、阶级之多种洞察,使得其至今仍传为经典。七十多年后美国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又写了一部《小妇人》,同样是一门多女的家庭伦理小说,不同的是,女主角从乡间的伊丽莎白换成了爱写作的乔。但很显然,无论是今天的国产古装剧还是年代剧,都没有学到这些女儿剧原型的半分精髓。
归根结底,差别在于名著们知道,人是人,观念是观念,不会把这两者等同。在《傲慢与偏见》里,故事的驱动力是当时英国不合理的继承法,女儿们如果不结婚,家产就会旁落到其他人手里。围绕着这一危机,班纳特太太、伊丽莎白和她的姐妹们、朋友们都展开了自己的不同行动。
伊丽莎白认可婚姻需要物质基础,但人心和理想更加重要,因此拒绝了牧师表哥,她的好朋友夏洛特却为了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嫁给柯林斯。丑小鸭嫁王子的故事看似不合理,但有钱的宾利先生,却偏偏只对她的大姐一见钟情,最终跨越阶级成婚。班纳特太太,早前被自己丈夫说成是神经脆弱的聒噪妇人,但她还真完成了婚恋经纪人的任务,拯救了家庭资产。在这个故事里,人们的观念各不相同,保守主义和理想主义并存,但彼此都实现了自洽。
女儿剧之所以好看,是因为同时集齐了多位不同年代的女性,又发生在家庭内部,天然地会形成观念角力的空间。但观念只是一个引子,真正吸引人的还是人物背后的复杂性。《小妇人》里也有类似的叙事,小公子哥劳瑞一开始喜欢自由的乔,等到了欧洲,他又被已经充分习得上流社会风俗的小妹艾米吸引,爱情快得像龙卷风。听着残酷,但这才是现实世界的逻辑,因为人总是在变化着的,不是一根简单的观念二极管。
相比之下,《五福临门》里根本没有具体的人,只有观念塑造的伪人。王星越拿了达西傲慢贵公子的人设,一上来就怒斥吴宣仪善妒小心犯七出之罪;卢昱晓满脸写着全剧我最聪明,不是拳打男宾,就是脚踢衙内,连宠妃、皇上都被算计在内;两位主角的妈就更不必说了,糊涂蛋和恶婆婆已经刻脑门上了。当年李明启老师经典slogan是“我一个寡妇,能拉扯九个闺女,自有我的道理”,到了倪虹洁这里,这句slogan被彻底打倒。问就是,编剧是真奶妈奶大了这一家子,跟她这个妈没半毛钱关系。小鱼建议,倪虹洁老师少演点短剧,太入戏了老本行都忘了。
隔壁《六姊妹》稍好一点,没什么伪人,但也困在生儿子的观念里。囿于时代,过去的观念当然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今人的态度很重要,因为文艺作品应有进步的社会史观。去年《山花烂漫时》里宋佳饰演的张桂梅,就在和最封建的重男轻女思想对撞,但她从不肯定那些轻视女性的思想,而但凡她肯定了一丁点,大山里的女高也就无法建立。
国人爱看家庭剧,这些年来家庭剧也成为社会流变的缩影:当年《蜗居》体现的是房价痛,《都挺好》体现的是原生家庭痛,而随着90后步入中年,家庭剧的核心人物也从80后转向了他们的婚恋痛。但对于90后来说,结婚生子似乎已经不是一件必要的事了。因此,作为家庭剧的分支,女儿剧不能再简单地把她们凑做一团,制造婚恋焦虑或者弘扬糟粕——最新民政局的结婚数据已经证明,传统PUA已经失灵。而女儿们真正拿回主体性,也并非个个都要成为不婚小姨,而是无论选择了哪条路,都牢牢地把自己作为第一优先级。真女儿潮,先从不制造婚恋焦虑的家庭剧开始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