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62亿。微短剧作为一种“中国创造”,在全球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要做的是,鼓励微短剧行业探索创新性的话语表达方式、视听呈现方式、生产传播模式与商业经营模式,规范整改与精品化双管齐下,引领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同时,微短剧的蓬勃发展也给影视院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原文 :《规范引导微短剧行业健康成长》

作者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王玉玊

图片 |网络

自快手与抖音分别于2012年和2016年面世以来,短视频依托于低门槛的视频制作功能与大数据推荐算法,迅速占领市场,成为当前互联网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3年底,抖音的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8亿,其国际影响力亦不容小觑——截至2024年4月,TikTok(抖音国际版)全球下载量超过49.2亿次,月活跃用户超过15.82亿,仅美国市场的月活用户就已超过1.7亿,占美国人口的一半以上。

短视频的兴起带来了微短剧这种新文艺形式。这是一种单集时长通常为几分钟,最多不超过20分钟,有比较明确的情节发展的连续剧集,长于快节奏的类型化叙事。微短剧出现时间短,发展速度快。2024年,有3万余部微短剧上线,2025年的微短剧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634.3亿元。微短剧的海外影响力也不容小觑。2023年11月,中文在线旗下的微短剧平台ReelShort成功引爆海外微短剧市场。作为一种“中国创造”,微短剧在全球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2024年,微短剧海外市场营收超过18亿美元,占海外微短剧市场的80%。

相比传统长剧,微短剧与网络文学有着更近的亲缘关系,其创作的起点不是“更短的电视剧”,而是“视频化的网络小说”。因而,它能够充分利用在网络文学中已经高度成熟的类型与情节桥段,更高效、更精准地抵达用户“爽点”。原本网络文学的类型和设定就是欲望导向的。在微短剧中,类型和设定的这种欲望属性就变得更加直接。因而,微短剧是一种既粗糙又精确的叙事形式,以最低的制作成本、最简单的镜头语言、最直接的情节与情绪,完成对欲望最精准的唤起、对焦虑最快捷的抚慰。这种简单而粗暴的坦诚是微短剧最被诟病的地方,但同时也体现了其特质与底色。在这个意义上,微短剧的艺术升级绝不应是复制电影和电视剧考究而复杂的镜头语言、对细节的雕琢、张弛有度的叙事或者典雅的对白,而是在类型的快速演变中不断增强类型设定的概括力和典型性,经由欲望抵达现实,使叙事更加精确和凝练,同时从单纯的情绪宣泄逐渐走向欲望升级,提供类型自省或欲望反思的渠道——这也是网络文学类型叙事曾经走过的道路。

对于微短剧行业发展初期的种种问题以及其与影视等传统视听艺术在风格和艺术水准上的明显差异,有关部门并没有采取“一刀切”的粗暴做法,而是充分肯定其发展前景,对其类型特性予以充分的理解和宽容。比如,通过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 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2022)、《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 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2024)等一系列文件,逐步明确微短剧的管理方法、引导方向、审查流程与审查标准,并提出“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的微短剧精品化发展战略,强化创作支持,鼓励微短剧行业探索创新性的话语表达方式、视听呈现方式、生产传播模式与商业经营模式,规范整改与精品化双管齐下,引领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

2024年1月1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提出2024年要创作播出100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优秀微短剧,推动一批实体取景地跟随微短剧的热播“出圈”,营造跟着微短剧去全国各地“打卡”的新风尚。这是“微短剧+文旅”的代表性创作计划,截至2025年3月27日,“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六批共有79部推荐剧目发布。《大王别慌张》《实习生菜菜》《飞扬的青春》《一梦枕星河》《我的归途有风》等入选该计划的微短剧作品都体现出微短剧与文旅深度融合的特征,将美景、人情与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合起来,激发了观众对拍摄地的旅游热情。

在党和国家的引领下,微短剧行业日益规范化,内容低俗、传递错误价值观的作品得明显减少,并涌现出一批制作精良、凸显正能量、商业成绩优秀的作品。《逃出大英博物馆》《执笔》等优秀作品都在低俗的感官刺激与快节奏的情节反转之外,找到微短剧体现现实意义与审美表达的新途径,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风月变》等微短剧的上星播出更证明了微短剧在精品化的道路上取得的亮眼成绩;围绕重大主题、紧扣重要节点的《志》,发掘普通人榜样故事的《石俊峰办案记》,展现非遗文化的《超越吧,阿娟》,聚焦古籍修复和文物保护的《重回永乐大典》等作品,则体现出微短剧在重大主题宣传、传播主流价值、助力文化传承、推动文化出海方面的巨大潜力。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50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潘 颜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