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冬晓】
在2月9日举行的哈尔滨亚冬会男子5000米短道速滑接力的比赛中,正在超越的中国选手林孝埈被韩国选手朴知元伸手阻挡,使其摔出赛道,中国队因此无缘冠军,而韩国队自己也因违反比赛规则被判成绩无效。
赛后,韩国队队员在赛场边幸灾乐祸交谈的场景被相机记录下,更是进一步点燃了中国观众的愤怒。素来心直口快的中国短道速滑传奇人物王濛怒发短视频质问韩国队,“到底是来比赛还是来散打?”“过了这么多年还是那个毛病,不做小动作就滑不了冰。”
本届亚冬会短道速滑共产生9枚金牌,其中中国队获得2枚,韩国队获得6枚,剩下的那枚则被哈萨克斯坦意外捡漏摘取。从男子5000米接力赛后韩国队的反应来看,相较于争金,他们似乎更在意中国队取得比他们更好的成绩。
至此,一届有韩国人参加的短道速滑比赛终于集齐了全部要素:紧张刺激的起跑,险象环生的超越,精妙绝伦的战术配合,以及韩国队在比赛规则的边缘疯狂试探和反复横跳。不用长期关注、哪怕是大赛限定的路人观众都对韩国队的冰场作风有所耳闻,套用一句经典的赵丽蓉小品台词大概就是“黑,真黑啊”。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韩两国在短道速滑赛事上的恩怨并非一蹴而就,早在互联网尚未发达的电视媒体时代就已初露头角,后来才随着网络普及被进一步放大,乃至深入人心。
短道速滑是韩国的传统强项,从1992年法国阿尔贝维尔第16届冬奥会短道速滑正式加入奥林匹克大家庭后,韩国队在这一项目中总共获得了24枚金牌、18枚银牌、11枚铜牌,总计53枚奖牌。中国队直到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才凭借杨扬的优异表现,在女子短道500米和1000米获得两块金牌,实现了中国代表团在冬奥赛事中金牌“零”的突破。
这正是早年间中韩两国在短道速滑项目上实力对比的真实写照:韩国在领先,中国在追赶。虽然中国在各项目上已经培养出了具有冲金水平的选手,但从整体上看,并不会对韩国的竞技实力造成太大影响。
不过,一向对竞争对手保持戒备心的韩国队,还是对该项目中未来可能出现的潜在变化,表现出了高度紧张。
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中国短道速滑队取得了5银1铜的成绩,其中李佳军在男子1000米比赛中错失的那枚金牌让人分外可惜。当时,他正以领先对手一个肩膀的幅度冲向终点,电视机前的观众都以为胜利在握,电光火石间,在他身侧的韩国选手金东圣突然将脚伸了出去。这是在当时非常罕见的“弓步冲刺”——按照国际滑联的规定,谁的冰刀先触线,谁就是第一。冠军因此旁落,李佳军成了冬奥史上一个经典冲线瞬间的背景板。
当时的舆论氛围对李佳军失金大都是表达惋惜,对韩国队员祭出“秘密武器”夺冠的举措,并无任何苛责,甚至还有隐隐的敬佩。本来嘛,在比赛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开发新的技术、新的战术都是合理的,甚至应该说是鼓励的,但没想到仅仅两年后,在2000年的短道速滑世锦赛男子500米半决赛中,金东圣强行超越李佳军未果导致双方摔出赛道,在二次撞击中李佳军来不及收刀意外将金东圣划伤,因此被判犯规取消成绩。
多年后,金东圣参加了一档韩国综艺节目,在录制中,他对此事还装出一副耿耿于怀的姿态,言之凿凿地声称李佳军故意将冰刀对准自己,完全不提是自己强行超越导致的这次撞击。
自此随着中国短道速滑队水平进一步的上升,韩国短道速滑队内部对这位对手的态度开始发生了微妙变化。2018年王濛受邀参加一档节目录制时,提过这样一个细节:李佳军和金东圣之间彼此较劲,后来已经发展到哪怕两个人都争金无望,分别滑在第五第六,也要轮流超越,不允许对方滑行在自己前方。
从“我要赢得冠军”,逐渐转变为“我要赢你”,再到“你不赢就行”,韩国队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完成了最终进化。直到王濛、周洋这一代天才选手横空出世,成为一个重大转折。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中国女队包揽了短道速滑项目的全部4枚金牌,这给韩国上下造成了相当巨大的震撼。那些被列入中韩短道速滑恩怨史的名场面,在这一时期前后开始一个接一个的出现。
长距离选手周洋因为经常要在比赛中一个人单挑三个韩国运动员,光荣地成为了“韩国黑手”榜上的头号倒霉蛋。2008-2009世界杯日本站女子1500米的决赛中,周洋为避免韩国队团队合作使用阻挡战术,从比赛一开始就积极领滑,不给对方任何执行战术的机会。韩国选手郑恩珠眼看夺金无望,竟然在完全没有超越可能的情况下,强行从内道将周洋推了出去,致使周洋脊椎受伤,出现脑震荡。事后郑恩珠被判违规,但金牌还是被韩国队收入囊中。
郑恩珠将周洋推出赛道的瞬间
温哥华冬奥会结束后,中国短道速滑女队又奔赴保加利亚参加世锦赛。在女子1000米半决赛中,韩国队的朴升智故技重施,在根本不可能完成超越的情况下撞向周洋,两人双双摔出赛道。没有受伤的朴升智继续返回赛场准备接下来的重赛,而周洋被摔成脚踝扭伤,不仅无法参加本场比赛,还导致团体接力受到影响。
韩国队的疯狂举动甚至一度让中国选手血溅冰场,在2010-2011赛季的短道速滑世界杯上海站男子500米半决赛中,韩国选手金炳俊在尝试超越韩佳良未果后,竟对其恶意犯规,导致两人摔出赛道。在此过程中,金炳俊没有收起冰刀避免发生伤害,后经现场医生确认,韩佳良伤势为腹部、手臂和手腕三处划伤。本是来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最终竟被担架抬出赛场。
金牌你不能拿,领奖台你也别想上。此时的韩国队内部已彻底将竞技体育变成了两国选手间的私怨,放任运动员在赛场内外大耍盘外招。2012-2013赛季短道速滑世界杯德国站,中国选手李坚柔在1500米的比赛中,面对三名韩国队员的夹击,艰难赢下一枚铜牌。赛后,没有获得奖牌的韩国队员崔玄姬假意路过整理装备的李坚柔,趁其不意对她的腹部发动了一记肘击。
中国女子短道速滑运动员张会回忆起和韩国队比赛的场景时,曾提到韩国运动员手上的动作非常多,他们会在比赛中刻意观察裁判员的站位,找寻视觉死角和盲点(因为在超越的瞬间,超越者和被超越者的身体会出现重叠)下手,比如膝盖。
客观地说,韩国短道速滑在世界范围内目前仍处于领先地位,不论是人才储备、培训体系还是技战术配合,但近些年随着各国短道速滑实力的增强,仅靠韩国运动员发挥主观能动性搅乱赛场秩序,已无法确保韩国对该项目的统治。于是在2018年,全世界看到了一届离谱的冬奥会:当世界各国短道速滑选手都莫名其妙被判罚违规而取消成绩之时,韩国队却以最少仅三次的违规拿下了一枚又一枚的金牌。
平心而论,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混乱判罚跟2014年国际滑联推出的新规过于模糊、留给裁判自主裁决的空间过大有直接关系,但让人心生疑窦的是,为什么同样的判罚场景,对其他国家运动员总是严苛,对韩国队却总是宽容?本来,东道主国家有主场优势大家都能理解,可把每一次这种场外加成都用到人神共愤的地步,韩国确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远的,2002日韩世界杯,韩国足球队在和意大利足球队的淘汰赛中,各种暴力蹬踹被裁判视而不见;近的,2014年仁川亚运会,韩国队羽毛球男队在和日本羽毛球男队的团体淘汰赛中,通过操纵空调风向影响对手的击球从而艰难取胜。
日媒报道仁川亚运会空调事件的截图
最近的一次,韩国队甚至将武斗的盘外招用到了文斗上。就在刚刚结束的LG杯决赛比赛中,韩国靠着离谱的“棋子没有摆放到棋盒”的规定,硬是把冠军赛给了一局未胜的自家选手卞相壹。由于吃相过于难看,引发了全世界围棋人士的口诛笔伐。
由此可见,韩国短道速滑队在冰场上同中国队的针锋相对,只是他们在所有竞技项目中对金牌狂热的一个缩影。准确地说,只要是韩国人觉得自己实力该拿第一的项目,他们就会发动一切手段为自己保下这个第一——至于是否名正言顺,反正有国内媒体帮着运动员遮掩。在此不得不感慨一句,人家这媒体纪律,真的在用信念来捍卫。
造成韩国短道速滑队内如此唯成绩至上的原因,大概可以分为两点。
一是韩国短道速滑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决定了这是一个高投入的项目。和我国主要是由政府拨款给各级体校培养运动员的方式不同,韩国短道速滑项目的展开主要是靠地方俱乐部。换句话说,韩国的短道速滑商业化程度非常高,进入国家队的训练费用由政府承担不假,但日常训练费用需要运动员自掏腰包。
韩国的气候适合开展冬季运动,冰上项目群众基础广泛。根据韩国方面的统计数据,截止2018年平昌冬奥会前,韩国总共有41个可供短道速滑训练的冰场,平摊到全国大概是每一个类似中国地级市的城市能有5个冰场。群众基础好,设施完备,人才储备越多,这个行业就越卷,想出人头地就越难,一名运动员如果要有非常好的发展,除了自身必须有天赋且刻苦训练外,还得有名师给予相应的指导。
正因如此,韩国基层短道速滑教练的收入甚至比国家队的教练都要高,很多家庭为了提高孩子的训练成绩,不惜花重金聘请更好的教练,送去更专业的俱乐部。翻看韩国短道速滑队成员的履历,会发现不少人都是中产及以上出身。高昂的付出决定了运动员和个人对回报的高期许,与此同时俱乐部和教练的营收也跟成绩直接挂钩。在这种没有成绩就是花钱打水漂的大环境下,急功近利为了赢不择手段的做派也就不奇怪了。
近年来韩国短道速滑队内丑闻频发,不论是安贤洙的出走,还是林孝埈的转籍,又或是女子短道速滑队内的霸凌传闻,都跟这种有毒的唯成绩论脱不了干系。如果赶不走前辈,那么自己永远都没有出人头地之日,为此把在赛场上拿来对付其他国家选手的不入流手段用来对付自己的队友,也没什么说不过去的。
另外一点就是韩国社会的整体氛围,过分强调发展竞技体育的目的是为国争光,而非展示风采。这种对抗叙事贯穿了韩国的各个发展阶段,客观而言在日据时期,孙基祯的事例(日据时期的朝鲜马拉松运动员,日本方面选派去参加1936年柏林奥运会并获得马拉松比赛的冠军,赛后他高呼自己不是日本人而是朝鲜人,以及在升日本国旗时低头的行为让朝鲜人视其为民族英雄)有力地鼓舞了朝鲜半岛人民的爱国之情,但当抗日叙事被韩国政府处于政治意图模糊化处理后,这种无处安放的情绪势必要引向别的出口。
以孙基祯为原形而拍摄的电影《1947,波士顿》
“光州事件”后,韩国上下都充斥着反美情绪,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狂热情绪交织在一起,此时的当权者将竞技体育视为衡量国力的标准,试图通过体育比赛展现国力,以修饰自己在政治操作中对民主践踏的破坏者形象。
1982年韩国政府更是全面修订了《国民体育振兴法》,将体育的振兴目标订为“使国民的体力增进,涵养健全的精神,谋求明朗的国民生活,进而结合体育,贡献于宣扬国威”。随后1986年汉城亚运会和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顺利召开,将这一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推上最高点。
竞技体育,是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当经济等硬实力走下坡路的时候,再想维持软实力的体面就变得非常困难。“亚洲四小龙”风风光光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但这种将体育工具化的情绪已经变成一种坚固的民族记忆,为了对其百般维护,韩国上下——从观众到运动员,从媒体到政府官员——选择了一种自以为体面,实则一点都不体面的唯金牌路线。而当这条路线走不通时,就愤然将怒火转嫁给无辜的别国运动员,上演一出“我不好过,你也别想”的糟心桥段。
不过,对于大部分的韩国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来说,最直接的理由恐怕还是刻在骨子里对服兵役的天然畏惧。王濛在退役后畅谈和韩国队的那些恩怨往事时聊到过一个场景,在一次比赛中,赢得男子接力冠军的韩国队员在冰场上直接跪成一排,对着坐在看台上的韩国冰上联盟主席连连磕头。
用恐惧赢得尊敬,这也是非常韩国特色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