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天的谈判结束后,印巴再次达成共识,停火日期将向后延至18日。
然而,就在外部刚刚安定下来后,巴基斯坦内部却又乱了。
日前,位于巴基斯坦西南部的俾路支省,其领袖日前就发布声明称,俾路支将脱离巴基斯坦实现独立,并敦促外界承认该地区为“独立国家”。
(俾路支领袖)
这名俾路支领袖表示,过去数十年来该地区一直存在暴力等行为,所以当地人民做出了“独立”的最终判决,世界也不应该对此继续保持沉默。
对于当前的印巴局势,俾路支省也做出了表态,其表示自己完全支持印度的立场,要求巴基斯坦撤出克什米尔,同时国际社会也应该向巴基斯坦施压。他还指出,印度是绝对有能力击败巴基斯坦军队的,巴基斯坦方面也必须对此前发生的恐袭事件负责。
实话实说,俾路支省选在这个时间节点闹独立,本身嫌疑就非常大了。当下再多次提到印度,颇有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
印度对俾路支问题的介入其实并非偶然,而是其长期肢解巴基斯坦政策的延续。1971年印度成功推动东巴基斯坦,也就是现在的孟加拉国独立后,削弱巴基斯坦的“分而治之”策略便成为其南亚霸权的重要工具。
对印方来讲,通过煽动俾路支省闹独立,是想实现三大战略目的。
首先就是将其军事资源分散化。俾路支省是巴基斯坦境内面积最大的省份,占了国土的44%,所以若能煽动其独立,将直接威胁巴基斯坦政权的稳定。到时候巴基斯坦军方就需要在克什米尔东线与俾路支西线同时部署兵力,导致战略资源分散。而这种“两线作战”困境,将使印度在克什米尔争端中获得更大的主动权。
(印巴矛盾难以消解)
其次,则是消解巴基斯坦主权的合法性。
印方通过支持俾路支独立,能有效将巴基斯坦塑造为一个“无法有效治理领土的失败国家”。俾路支独立宣言中,明确支持印度在克什米尔的立场,并将当前局势类比为1971年孟加拉国独立事件,这种叙事逻辑,目的性就在于削弱巴基斯坦的主权合法性,为印度在国际舆论场攻击巴政权时提供弹药。
最后,则是打击巴方的经济命脉,并有效削弱中国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
俾路支省拥有丰富的天然气和矿产资源,一旦该地区实现独立,将直接切断巴基斯坦30%的能源供应。这种经济打击,就与印度推动的“供应链去风险化”战略形成了呼应。
同时该地区还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关键节点。过去数十年间,中国在巴基斯坦的投资总额超过了620亿美元,其中70%的核心项目,如瓜达尔港以及中巴经济走廊天然气管道等,都位于俾路支省。
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是俾路支省能独立并受印方支配,将直接威胁当地中国项目的运营,甚至可能导致中国与中亚的能源运输通道中断。而这一结果,与印度智库《印度战略研究》提出的“通过非对称手段削弱中国”策略高度吻合。
此外,瓜达尔港还是中国突破“马六甲困局”的关键支点,而印度长期将印度洋视为是自己的“势力范围”。若是俾路支独立,印度极有可能通过扶持亲印政权,来夺下该港口的控制权,届时有望将中国海军封锁在阿拉伯海以北。这一点,也在今年印度情报机构泄露的文件中显示过,印方正在策划通过俾路支武装袭击,诱导巴基斯坦东调兵力,为印度海军进驻瓜达尔港创造机会。
(瓜达尔港)
但是站在中巴的角度来看,印方这一构思,存在多重结构性矛盾和现实制约,最终很难得逞。
首先是中巴经济走廊的民生根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分离主义的土壤。
俾路支省长期动荡的根源,在于经济落后和民生凋敝,而中巴经济走廊通过大型基建和民生项目,如瓜达尔新国际机场、中巴友谊医院等,显著改善了当地就业和公共服务的条件。其中卡洛特水电站直接创造了5000个就业岗位,医疗项目累计服务15万人次患者。这些成果,直接削弱了民众对分离主义的支持,使印度煽动的“独立”缺乏广泛民意基础。
其次,针对俾路支省的各种恐袭威胁,中巴已经建立了“情报共享-联合巡逻-反恐培训”的安全框架。巴基斯坦军方近期在俾路支省击毙33名恐怖分子,并计划增派兵力保护走廊项目。中国则通过技术支援强化项目安全,形成了“军事清剿+技术防控”的双重屏障。
最后,虽然俾路支省喊话国际社会寻求支持,但是其“独立”缺乏国际法理依据,联合国及多数国家更是明确反对分裂主权国家,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可通过外交渠道施压印度停止干涉内政。此外,伊朗、阿富汗等邻国担忧分裂引发区域动荡,也有望联合抵制印度的代理人战争。
总之,印度的代理人战术,本质是“高成本低收益”的冒险,而中巴的“安全-发展-外交”三位一体策略已形成反制闭环。俾路支省的未来,将取决于民生改善而非分裂煽动,而这正是中巴经济走廊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