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伟冰回应小米17系列出货量问题

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的一纸报告,让小米17系列陷入舆论漩涡——原定1000万台的出货目标被下调20%,若后续策略乏力,总销量甚至可能跌破上一代小米15的800万台关口。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2025年9月29日回应小米17系列出货量问题时表示,该系列首销虽仅过去2天,但销量已达预期目标,并透露Pro Max机型销量表现最佳,Pro版本次之。

他强调,小米17系列有信心销量会比上代小米15系列更多,并称标准版因用户需求调整新增了16GB+1TB版本。

卢伟冰回应小米17系列出货量问题

小米17系列发布前,内部曾乐观预估标准版将占据50%-55%的销量份额,是支撑整体出货量的主力。

但实际开售后的数据却呈现两极分化:Pro与Pro Max机型需求旺盛,1TB高配版本甚至出现“一机难求”的缺货状态,而标准版销量占比仅勉强达到15%-20%,库存持续高企。

这种预期与现实的落差直接冲击了供应链规划,尽管小米紧急为标准版追加16GB+1TB版本,并为高端机型加单,但短期内仍无法填补标准版留下的销量缺口。

卢伟冰回应小米17系列出货量问题

业内人士指出,这种结构性失衡源于产品定义偏差,标准版在配置与价格的平衡上未能击中主流用户需求,而高端机型的备货保守又限制了增量空间。

在高端市场,苹果iPhone 17标准版中国销量超预期,对原本倾向国产旗舰的中高端用户形成强力分流。

更严峻的是,2026年苹果还将推出新款iPhone SE与高阶机型,持续对小米的价格带形成压制。

而在安卓阵营内部,华为虽因纯血鸿蒙兼容性问题暂时需求疲软,但市场普遍预期其2026年将通过系统优化重获增长,届时将与小米形成直接对抗。

夹在苹果与华为之间的小米17,既未在性价比上建立优势,也未在核心技术上形成壁垒,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卢伟冰回应小米17系列出货量问题

用户信任体系的松动则让小米失去了过去的“缓冲垫”。

长期以来,小米依赖“米粉文化”构建的情感连接,曾是其销量增长的重要推手,但如今这套狂热营销模式已逐渐失效。

消费者对“参数堆砌”“首发噱头”等营销话术日益脱敏,更关注实际体验与产品质量。

卢伟冰回应小米17系列出货量问题

近年来,小米手机的质量争议从未间断,从续航衰减到接口松动,诸多细节问题的频发,让部分用户转向更注重品控的竞品。

这种信任透支在小米17系列上尤为明显:当发布会重点宣传的背屏创新等设计亮点,遭遇“华而不实”的评价时,缺乏质量口碑支撑的产品很难获得市场宽容。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风波中雷军的个人口碑波动,也反映出公众对小米品牌认知的变化。

卢伟冰回应小米17系列出货量问题

作为品牌精神领袖,雷军的公开言论曾是小米重要的流量入口,但此次发布会后负面评价增多,本质上是用户对“情怀营销”审美疲劳的集中体现。

当消费者从“为情怀买单”转向“为体验付费”,单纯依靠创始人个人IP拉动销量的模式已难以为继,而小米未能及时完成从“粉丝营销”到“价值营销”的转型。

卢伟冰回应小米17系列出货量问题

面对困局,小米官方虽强调“无砍单计划”,并表态有信心超越上一代销量,但市场信心的重建仍需实际行动支撑。

短期来看,调整价格策略与供应链配比是必要举措;长期而言,唯有夯实质量管控、突破核心技术、重构营销逻辑,才能真正赢得市场认可。

小米17系列的出货量暴跌,为所有国产旗舰机敲响警钟:在存量竞争时代,产品力才是根本通行证。

脱离用户真实需求的产品规划、缺乏技术壁垒的市场博弈、透支信任的营销套路,终将被市场抛弃。

小米能否通过此次调整走出困局,不仅关乎一款机型的成败,更决定着其高端化战略的最终走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