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亚林

在新乡市凤泉区潞王坟乡,一座名为五陵的古村落正引发学界震动。这个北依凤凰山、南邻凤泉湖的千年古村,不仅拥有“五陵春晓”的诗意美景,更因独特的语言现象被誉为“中原方言活态博物馆”。2023年,原新乡学院教授、方言专家陈泓经实地探访发现,该村东西两端村民分别操着晋语和中原官话,而一种被称为“徽宗语”的神秘隐语,更在村民口耳相传中延续着靖康之变的历史回响。

徽宗语:靖康遗民的神秘密码

(五陵村徽宗语研讨会现场)

一街之隔 两种方言的时空对话

4月13日上午,在新乡市五陵村召开的《五陵村徽宗语研讨会》,吸引了来自省市的专家学者30多人前来参加研讨。新乡市方言专家陈泓教授首先作了《被历史沉淀下的徽宗语》专题发言。她以详实的调查研究阐述了徽宗语产生的背景、原理、特性以及流落到民间的传播形态,分析了徽宗语的学术价值和在中国语言学上的历史地位。

徽宗语:靖康遗民的神秘密码

(原新乡学院教授、新乡市方言专家陈泓作专题发言)

五陵村的方言分界堪称语言学奇观。村西头的村民日常交流时,语调铿锵硬朗,保留着大量入声字,与辉县山区的晋语邯新片高度相似。而跨过村中心的明代古槐,村东头的语言风格陡然转变,声调趋于平缓,儿化音丰富,呈现出卫辉地区中原官话郑开片的典型特征。

语言学家陈泓教授指出,这种“一街两语”现象源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五陵村地处太行山东麓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历史上是晋豫交通要道。明代山西移民带来的晋语与本地中原官话在此碰撞融合,形成独特的语言分界线。

徽宗语:靖康遗民的神秘密码

比方言分界更引人注目的,是村内流传的“徽宗语”。提及这一独特语言,70多岁的村民陈孟银老人眼中闪烁着别样的光芒,他作为徽宗语传承的见证者,娓娓道来其中的奥秘。这种语言有着极为独特的拼读规则,需把每个汉字巧妙地拆分为两个音节来拼读。就拿简单的“我”字来说,在徽宗语里,要读作“歪各”;而日常所说的“吃饭”,则变成了“吃列饭盖” 。凭借这样特殊的发音方式,村民们可以在特定情境下进行秘密交流。

徽宗语:靖康遗民的神秘密码

(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研究中心教授茹振钢现场演示徽宗语)

五陵村农民陈孟银、茹祥国、杨长路当场为众人演示了神秘的徽宗语。那独特的发音节奏,仿佛带着岁月的回响,令在场者无不为之惊叹。我国著名小麦专家茹振钢教授祖籍焦作沁阳,在他的成长记忆里,始终萦绕着一种独特的语言韵律 ——徽宗语。作为怀商曾频繁驻足的商贸重镇,怀商用徽宗语谈生意、论行情,这种语言一直传承至今。在现场,茹振钢教授不仅深入演讲了徽宗语背后的文化内涵,更是兴致勃勃地用徽宗语高歌一曲。

据考证,徽宗语源于1127年靖康之变。彼时,宋徽宗被金兵掳掠北上,随行的官员们身处险境,为了躲避金兵那无处不在的监听,绞尽脑汁。在艰难的处境中,他们灵机一动,对古老的汉字反切法进行了大胆改造,将其演变成一种加密语言。这种语言在民间逐渐演变为“瞎子语”,成为算命先生、江湖艺人的行业暗语。五陵村因地处宋金对峙前沿,成为徽宗语的重要传承地。

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五陵村正以创新方式守护语言遗产。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红玉表示,村委会正筹划在古槐广场设立“方言学堂”,邀请老艺人为年轻一代传授徽宗语言,让徽宗语在五陵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来延续着它独特的生命力。当晋语的硬朗碰撞中原官话的温婉,当徽宗语的神秘密码穿越千年时空,五陵村正用方言勾勒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图景。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谢景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