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不胜寒,人前显贵人后泪!”
有时候觉得,名校里的那些老师,每天都是风风光光的,走路都带风,让谁看了只有羡慕的份,明明有着大好的前途,没想到一博导想不开坠楼而亡,这让很多人难以理解。
事情发生在8月4日这天,浙江大学的杜某一时间想不开,从食品学院楼的6楼实验室窗户坠落至 2 楼平台,当场失去意识,情况发生的很突然,路过的学生看到后第一时间打急救电话。
学校的校医收到消息后,不到5分钟就赶到现场对杜某进行抢救,很快救护车就赶到了学校,把伤者送医院抢救,尽管在很短的时间内救治了,但杜某全是骨折的地方比较多,再加上颅内出血严重,最终在下午14 时医院表示尽力了,人没有抢救过来。
杜某年纪轻轻就当上了浙江大学的博导,要知道今年他才35岁,光这份工作就已经打败很多人了,一般人羡慕都来不及呢,没想到他就这样离开了,不敢想他的父母听到这样的消息,该有多崩溃。
据了解,杜某一开始就读于浙江工业大学,在本科期间,他每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这股钻研的精神以及优秀的学术能力,很快就被学校认可了。
毕业后成功考入浙江大学继续深造,经过一番努力后,在17年成功获得农业机械化工程博士学位,能看出杜某学习能力很强,从学历上就已经达到了普通难以触及的高度,让人羡慕不已。
这样的人才毕业后可以说大学抢着要,很快杜某就得偿所愿,成功去浙江大学工食品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毕业就有这么一份好工作,估计他的父母做梦都能笑醒,可以说是已经超越很多人了。
2020 年,杜某凭借自己出色的能力,正式担任浙江大学的特聘副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的方向是,果蔬采收装备、农业机器人、仿生软体机器人,可以说他研究的这些都是造福农民的,要是以后研究出来,也算是做了为农民做了一份贡献。
杜某很喜欢给学生们讲果蔬研究的课题,从视频中可以看到,他讲课总是神情专注,再讲关键部分时透着一丝严谨与执着,带着一副眼镜给人一种很平易近人的感觉,学生们都很喜欢他,课后请教一些学术上的问题,杜老师也总会耐心的给大家处理难题,可以说他已经赢得了学生们的认可。
杜老师的能力真不是吹出来的,要知道他入职浙大五年内发表了论文14篇,其中一区期刊论文 5 篇,有知情人说,杜老师平时工作特别拼,实验室的同事都知道他做事很认真,有什么事不懂就赶紧去查资料,实在搞不明白还会问人。
事发前一周他还刚刚参加完一个重要的课题检查,同事说他连续工作了七十多个小时,像这样的人,足以看出他对科研工作那份废寝忘食的态度,可以说前途光明,35岁就能有这样的成就,是很多人羡慕不来的。
事发后,有知情人透露更多细节
对于杜某的离去,他表示很难过,字里行间能看出他俩关系不错,对杜老师的每一步的努力都很认可,这位好友表示如果有机会,他想给杜某说一句,兄弟,别太拼了。
好友透露杜某的离开,是因为考核的压力太大了,要知道,大学老师都有考核的,一但考核不过关,面临他们的只有辞职,杜老师今年35岁了,正是不能丢工作的时候,身为家庭的顶梁柱不能倒下。
对于杜某的研究,好友也是很认可的,他觉得有这样的才华去那都能发光,实在不行创业也可以啊,去那不是发展,可现实往往很残酷,人到中年不得不往后退一步啊,再找一份工作哪有这么容易,重新创业试错成本得有多高。
知情人查到细节
对于杜某的离去,很多网友表示太可惜了,有知情人说,杜老师2020年开始任职特聘副研究员,浙大的考核年限是6年,这也能说明他的考核年限还有一年,但也足以看出这里面的压力得有多大,杜某提前担忧也是很正常的。
不过也有知情人表示,杜老师是情感上出了问题,要真是这个原因,那就太可惜了,要知道杜老师的不管是从样貌还是工作来看,都很优秀了。
这么优秀的人,喜欢他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吧,要是不合适,和平分手就行了,都35岁这个年纪了,感情方面的事情应该看的很开了,但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之后得看浙大给出的通报才行。
杜老师的离开,对学校来说是一个人才的损失,对家里人来说更是一辈子的遗憾,对同事来说,明明还有大把机会,未来还能做很多事,就这么一下子结束了,太让人惋惜了。
说到底,不管是哪个行业都会面临压力,但压力大的时候要学会找人聊聊,别什么事都闷在心里,给自己留点余地,偶尔给自己放放假,哪怕停下来喘口气,也比一个人什么都扛着好的多。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