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烫碗与否"能引发轩然大波

□辛语

这两天,一则“教授称对烫碗习惯恶心”的话题占据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榜单,引发网友热议。一场本该围绕公共卫生议题展开的讨论,逐渐演化为一场对地域文化习俗的保卫战。

为什么"烫碗与否"能引发轩然大波

在热搜中,“我非常反感广东人用开水泡自己的碗筷,非常非常反感”“那个场景非常的糟糕,让人很恶心呐”这两句言论被反复传播,评论区皆是讨伐之声,有网友称这是“一句话得罪整个广东人”。

根据公开资料,发表这番言论的作者汪中求著有《细节决定成败》等书,工作履历中不乏“特聘专家”“高级顾问”等头衔。其引发争议的言论,出自一则发表于“汪中求悟人生”抖音账号的短视频,题为“社会很多的习以为常,其实是消费者的批判”。

在这则视频中,汪中求用“连卫生都做不到,还开什么酒店”为开场白,以“广东人把经过消毒的碗筷再用开水重新泡一次”为例,称“很多餐厅都是要拿一个钵子或者一个盆子,让大家把塑料纸什么的全部堆在那里面,那个场景非常的糟糕,让人很恶心”,最终引出“这个习惯的背后是我们的餐饮服务部门根本不达标,或者消费者对它的达标是不承认的”等观点。

为什么"烫碗与否"能引发轩然大波

在“烫碗恶心”言论引发舆情后,汪中求作出回应,称自己本是在与人探讨饮食行业卫生标准,“恶心”一词被断章取义。他表示,此言论旨在强调餐饮行业卫生标准的重要性,而非针对广东风俗。但是这则回应并没有取得网友的谅解,认为其避重就轻,应当更郑重地道歉。

为什么烫碗与否能引发如此轩然大波?问题就出在话题跑偏上。

首先是汪中求自己的跑题。公众对地域污名化标签天然有着防御意识,哪怕他原本炮轰的对象是不达标的餐饮服务和卫生,但用具体地域和人群举例,反复提及“广东人”,就已经使得有关卫生标准讨论的重点偏移。

在汪中求说出“非常非常反感之后”,与其对话的小伙伴称“这是广东人的习俗”,这原本是将讨论从地方习俗层面跳脱出来的契机,接下来大可以用不特指某一群体的方式展示群众对于清洁餐具的需求,但汪中求进一步具体地对广东的烫碗习俗进行了描述,“反感”“恶心”等主观意味浓厚的词语极易激化群体对立,既不够尊重地域习俗、文化,也扫射了众多习惯用开水烫碗的网友,引发愤怒在情理之中。

为什么"烫碗与否"能引发轩然大波

汪中求的不当言论引发争议后,舆论场的走向也发生了偏离,网友们的讨论同样出现了跑题现象。

众多声音从习俗、卫生等角度论述烫碗的普遍性与合理性,表态要坚决捍卫广东人“啷碗”的习惯,并在“烫碗有用”和“烫碗无用”的选项中越吵越远。不由让人追问,导致安全卫生不达标的餐具清洁企业,为什么完全隐身了?

“清洁公司洗出来的碗筷你敢用吗?”“坚持开水泡一下碗筷是个好习惯”“自己不烫碗就别对他人指手画脚”……虽然不少人称开水烫碗已经从卫生习惯演变成生活中的一种仪式感,但不可否认,人们这一习惯背后确实有着安全卫生需求的驱动。网友“围剿”汪中求的种种言论,恰又反向证实了他指出的“餐饮服务部门不达标”,这多少显得有些矛盾。

为什么"烫碗与否"能引发轩然大波

终结这场荒诞的争论,舆论本该回归公共理性,将枪口对准真正的问题核心。但不少短视频和文章把汪中求的观点浓缩为“广东人烫碗令人恶心”,只会导致讨论失焦,加剧舆论场撕裂,将公共卫生议题坍缩成某个专家言行不当的道德议题,令“仪式感”“地方习俗”的讨论,遮蔽了部分餐饮企业对餐具消毒清洁工作不够重视的长期乱象。

部分网友被“恶心”一词冒犯的感觉是真实的,但公共讨论不能止步于批判汪中求的冒犯,如果对背后的餐具清洁问题和消费环境问题完全忽视,也是一种舍本逐末。只有将矛头对准无证消毒窝点、不合格的清洗消毒企业、卫生不达标的酒店餐馆,加强对餐具消毒企业的监管,提高餐饮企业的卫生标准,建立更严格的惩罚机制等,才能让注重仪式感的消费者更纯粹享受仪式感本身,让注重卫生的消费者更安心地用餐。

仅仅停留于情绪化口水仗,只会让问题制造者偷偷发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