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没料到,这位在医学界威望极高的专家,竟是靠着自学中医,才有了后来声名远扬的院士之名!   (参考资料:周末人物|从赤脚医生到国家传染病医学的开拓者,李兰娟:一辈子 大众日报2021-06-11)     1947年,李兰娟出生在浙江绍兴县夏履镇夏履桥村的一户贫苦农家。彼时,家中经济捉襟见肘,生活的重压如巨石般沉重。直到土地改革后,家里分得了田地,日子才稍有起色,李兰娟也终于有了读书的机会。可求学之路布满荆棘,贫穷像个甩不掉的恶魔,一度让她停学。好在党和人民的助学金如及时雨,助她读完初中和高中。       出身农村的李兰娟,深知农村缺医少药的艰难,农民患病后痛苦挣扎却难以得到有效救治的情景,深深刺痛她的心。在杭州高级中学读书时,她抓住机会,前往浙江省中医院认真学习针灸,课余还自学医学知识。   知青“上山下乡”后,李兰娟返乡。因当地学校师资短缺,她便兼任代课老师,同时运用所学针灸,免费为乡亲们治病,凭借精湛医术与亲和态度,很快赢得大家尊重和喜爱。 农村合作医疗站启动,生产大队邀李兰娟当赤脚医生,日薪仅5个工分(合1毛钱),与月薪24元的教师工作相比,收入差距极大。但李兰娟看重当赤脚医生能脱产半年学医的机会,不顾他人质疑,毅然选择这份工作。   成为赤脚医生后,她全心投入,背着药箱随农民下田,边帮忙干活边看病,从常见病症到复杂状况,都全力应对,宛如全能医生,为农村带来健康希望。20世纪50年代,家乡成血吸虫病流行区,李兰娟主动带队排查钉螺,填埋老沟开新沟,挨家收集大便检测,从1300人中筛查出260个阳性感染者,助其得到及时医治。   1970年,因工作出色,李兰娟获保送到浙江医科大学深造的机会,乡亲们虽不舍,但全力支持。在大学,她勤奋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进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开启医生生涯。   工作中,她留意到暴发性肝衰竭病死率极高。1986年,受肾衰竭女工血液透析苏醒的启发,39岁的李兰娟申请3000元青年科研基金,研究“人工肝”技术,然而,这一探索遭医学界质疑,研究中难题不断。   面对重重阻碍,李兰娟和团队没有退缩,他们进行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历经无数个日夜的拼搏,人工肝系统终于问世。简单来说,这是一种体外血液净化机器,能清除患者血液中的胆红素、内毒素等炎症介质,补充有益物质,为肝细胞再生争取时间,恢复肝功能。   1998年,人工肝成功治疗88例患者,大大降低病死率,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就此开辟。“人工肝”技术推广后,急性、亚急性重症肝炎病死率大幅下降,这项技术也被国际医学界认可,为全球肝病治疗带来新希望。       多年来,李兰娟始终坚守在传染病研究和实践一线。2003年非典时期,浙江出现病例,她迅速行动,连夜排查接触者并有效隔离,创造“无二代病例,无医务人员感染”的佳绩;2013年H7N9禽流感来袭,她率领团队5天内确认新病原,建议关闭活禽市场,避免疫情大流行,还巧用人工肝系统救治患者,降低病死率。       2020年,新冠疫情在武汉暴发,李兰娟第一时间向国家卫健委请缨前往武汉。她和助手挤在列车员休息室奔赴武汉,到达当晚就了解疫情、查证医务人员感染情况。在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闭门会议上,她凭借丰富经验,当场提出对新冠肺炎按甲类传染病管理、集中收治病人、利用大数据控制传染源、武汉“不进不出”等重要建议,为后续防控决策提供关键参考。   武汉封城后,李兰娟心系疫情,再次带队奔赴武汉,进驻ICU和CCU支援。她凭借敏锐判断,巧用人工肝系统救治重症患者,还带来“四抗二平衡”方案,显著降低病死率,其临床救治经验被写入国家诊疗方案。       从自学中医的农村少女,到力挽狂澜的抗疫功臣,李兰娟院士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坚持、担当与奉献。她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在各自领域奋勇前行,也让我们坚信,只要心怀梦想、不懈努力,平凡之人也能创造非凡奇迹。   如今,李兰娟院士仍在为公共卫生事业出谋划策,她建议大医院设立传染病隔离病房、加强病毒检测、稳定医护队伍、提升医护专业素质等,为守护公众健康持续贡献力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