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1对1会谈,俄高规格接待,普京访华时间已定,特朗普邀约被拒。

观察者网报道,当中方专机进入俄罗斯领空时,俄空军战机升空护航;专机降落在伏努科沃机场时,红毯两侧肃立着俄三军仪仗队,副总理戈利科率领的高规格接待团早已等候多时。

值得注意的是,普京特意将5月8日全天单独预留,仅安排与中方领导人的会谈,而其他27国领导人则被分散安排在7日或9日接见。这种特殊安排,凸显出当前国际格局下中俄关系的独特分量。

环球网消息,中俄领导人在克里姆林宫长达7个多小时的会谈中,普京称中国领导人为"亲爱的朋友",中方则回应以"我的老朋友"。这种亲密的称呼背后,是两国关系被提升至"史无前例的高水平"的官方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俄方首次在中俄关系表述中使用了"不受政治投机影响"这一新提法,相较于3月份通话时的"不受外部因素干扰",新提法直指美国政治生态。

普京:中俄友好不是为了与谁为敌

就在中俄会谈前夕,克里姆林宫明确拒绝了特朗普通过沙特发出的会晤邀请。

5月13日特朗普将开启中东之行,但普京方面表示"尚无具体会晤计划",这种冷处理与对华热情形成鲜明对比。

同时普京访华的时间也定下了,将于今年8月底至9月初访问中国。

俄方的战略考量显而易见。年初特朗普胜选时,俄曾期待美俄关系缓和,甚至公开呼吁"西方企业回归"。但近期美方持续加码对俄能源制裁,乌克兰更与美国签署关键矿产协议,使得俄方判断短期内西方封锁难以解除。

此时深化对华合作,不仅关乎经济纾困,更是战略破局的关键。数据显示,俄外国投资总额已跌至2160亿美元,为2009年以来最低,而中国连续13年稳居俄第一大贸易伙伴,2023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促使普京将"向东看"从选项变为必选项。

那这超过7小时的会谈中俄领导人都谈了什么?

其一,能源合作始终是撬动中俄关系的核心支点。会谈中普京特别指出,去年俄罗斯已稳居中国最大石油和管道天然气供应国地位,同时在煤炭和液化天然气供应榜单分列第二、三位。

普京:中俄友好不是为了与谁为敌

值得关注的是,普京特别提到"新的天然气管道项目正在酝酿中",但备受瞩目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线却未被提及,可见该项目仍未有实质性突破。

有消息显示,这条年输气量可达500亿立方米的管道,可能要放弃过境蒙古国的原始方案,改为中俄跨境直连。

如果真能如此调整,将大幅提升能源输送的安全性和效率,但从此次会谈来看,这个方案极有可能还在探讨中,甚至有被放弃的风险,所以普京才会强调酝酿新的管道项目。

其二,在制造业领域,由于西方车企集体撤离,俄罗斯市场对中国企业的依存度正呈几何级增长。普京在会谈中专门提及,俄方已成为全球主要中国汽车进口国,并公开邀请中企赴俄设厂,转移产能。

数据显示,中国品牌汽车在俄市场份额已从冲突前的不足10%飙升至超过50%。这种产业重构不仅体现在终端消费市场,更延伸至远东地区的深度合作,目前中国企业参与的远东开发项目已达63个,涉及港口建设、矿产开发等多个关键领域,成为俄罗斯"向东看"战略的重要支柱。

普京:中俄友好不是为了与谁为敌

笔者看来,中俄此次互动释放出三个清晰信号:

其一,面对美国可能升级的能源和金融制裁,俄罗斯正通过深化与中国合作构建"防波堤"。

其二,在"西伯利亚力量2号"等重大项目中,双方正寻求更符合战略自主性的合作模式。

其三,普京拒绝特朗普可能的会晤邀约,表明莫斯科已基本放弃对美关系短期改善的期待。

当美俄接触陷入"技术性停滞"时,向东看已不仅是俄罗斯的战略选项,更是其维持大国地位的必由之路。

这场持续七小时的马拉松式会谈,其意义远超常规外交活动。从红场阅兵式上的座次安排,到联合声明中"非同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再确认,中俄关系正在复杂国际格局中探索新的平衡点。

对普京而言,在美西方持续施压的背景下,确保东方战略通道的畅通,其重要性不亚于在乌克兰战场取得的任何战术胜利。

而对于中方而言,此次访问既是对"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再确认,也是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战略平衡。

特别是在世界格局正在变化的现在,中俄元首7小时的超长会谈本身就在向外界传递信号:无论外部风云如何变幻,两国关系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会改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