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代机这个名词,想必各位都有听说过。
也都知道,代,指战斗机的辈分。代次越高越先进。
但抛开这些专业术语不谈,大家都是战斗机,只隔了一代两代的,又能有什么差别呢?
战机与战机,差距能有多大?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我举个例子。
多年前,中方曾举行过一次模拟演练。
用三代机,去干人家五代机歼20。
结果您猜怎么着?
歼20居然在无伤的情况下,反杀三代机108次。
108,只是演练时长的上限,并不是击杀能力的上限。假设演练继续,想必还是能“来一架杀一架”的,这就是代差的可怕!
当然,低阶战机也不是全然没有隔代反杀的可能。
像阵风战机(四代半),就曾在2009年的一次演习中,击落过五代机。
但这毕竟都是模拟演习,怎么说都行。
一架战机值好几千万,拥有三代以上战机的国家,也基本都是空军大国,总不能让他们真刀实枪的干一架吧?
所以,像阵风这些,平时也只能去非洲打打地面目标,刷刷经验,顺便混了个“永不击落”的头衔。
但谁能想到,就在最近的一次印巴冲突中,巴军一架三代机的表现,居然完全颠覆了我们对代差的认知。
开战第一天,巴方首次击落阵风战机
并且,这还不是捡了狗屎运。
因为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又陆续传来两架阵风被击落的消息。
而创下这一壮举的机型,正是当年那架,在测试中被反复碾压108次的歼10战斗机。
具体经过还得从一场恐袭说起。
4月22日,印巴边境发生袭击,印军26人死亡,印度群情激愤,一口咬定是巴基斯坦政府干的。要证据?没有。该不该报复?必须的。
5月7日凌晨,印军派出一百多架战机,准备给巴基斯坦全境,来一次外科手术式的打击。
结果装X不成反被打脸。巴基斯坦空军基地,歼-10集体升空,搭配同样产自中国的远程空对空导弹PL-15。第一天就先后击落三架印军战机,目前战绩还在刷新。
特别是那架被击落的“阵风”,本是印军掏空预算买来的“镇国神机”,标榜“南亚最强”,结果刚一出场,就被霹雳导弹150公里开外一发入魂。
战况得到证实后,各国纷纷种草。愣是将印巴空战,打成了一场直播带货。埃及放出消息,说对中制五代机很感兴趣;伊朗也在媒体上隔空喊话,表示愿意采购“性能稳定、战斗力突出的东方装备”;至于那些早就在观望的潜在客户们,也已经开始探路问价。
连歼10都能跟阵风平起平坐。灭歼10一百零八次的歼20那还得了。
但中国军工,显然不是最近才出圈的。相关技术早在去年就有了质的飞跃。不过现实却很尴尬: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只有5.8%,不仅远低于美国的42%,就连日韩也压过一头。
为什么?说白了,要战绩没战绩,要代言没代言。以前很多国家觉得,中国装备虽然便宜,纸面数据也不错,但没打过硬仗,关键时刻靠不靠谱,没人敢打包票。
一句话概括,就是“性价比高,但底气不足”。再加上,购买中国武器的客户,都是像巴基斯坦、缅甸、孟加拉这类国家。
要么是因为穷,买不起美式装备,要么是受制裁,高端武器进不来。总之没一个像样。其他客户看了,自然会觉得采购中国武器,只是弱小国家的权宜之计,而非真正认可其性能与实力。
外加印度军方以及一些军火商的长期诋毁,说什么一架阵风能干四架歼10之类的。长此以往,中国军工,就被贴上了“低端”“廉价”的标签,很难打入高端市场。
所以,虽然我们向亚非拉出口了不少轻武器、小型装甲车、无人机,但像歼-10、歼-11这样的高附加值硬货,要想打进欧盟市场,很难。这也是为什么说,5·7空战是中式军工破局的起点的原因。
经此一役。中国军工完成了对“只有西方武器才能打”这一刻板认知的扭转,补齐了那块缺失已久的短板。天平逐渐往东方倾斜。这不仅是中国军工的突围,更是世界和平的福音。
至于为什么?还得从战争的源头说起。
自二战以来,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的战争贩子。
对外军售不仅撑起了他们的全球霸权,还反哺了国内经济。
从数据上看,军工产业直接雇佣了超过300万从业者,覆盖从研发、生产到维护的全链条,每年贡献的GDP占比高达2.5%以上。还通过“溢出效应”带动了上下游数十个行业。
而要想让这些行业转动起来,前提是要有需求,有需求才有订单,有订单才能有生产。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热衷于在全球到处煽风点火。
而军火商靠战争大发横财后,就会开始谋求政治上的特权。
通过给政客输送利益,获得游说和保护伞。
国防部五角大楼,则负责制造“紧张氛围”。
今天说中国电磁炮领先了,明天又说朝鲜导弹试射。
哪怕世界太平,也能挖空心思,树立新的威胁。
目的就一个,让国会拨出更多的经费,给军火商。
一来二去,五角大楼既是最大的采购商,又是最大推销员。
三者三位一体,构筑起华盛顿的最强利益同盟。
可现如今,这套体系,正在分崩离析,甚至反噬美国自身。
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造的装备,本身就存在问题。
美国军工领域贪腐严重,一袋螺丝九万。制造业空心化,拉高了生产成本。
体现在武器价格上,就是贵得离谱:
一架F-35的单价,动辄数千万美元。买得起是一回事,用得起、修得起又是另一回事。
一个战机编队的后期维护成本,就足以拖垮一个中等国家的军费预算。
其实吧,如果能好好表现,贵点没什么的,关键是这玩意还事故频发。
坠机、沉没、误射层出不穷。
售后限制也是多得惊人:不仅不许改造、不许转手。
还附带政治条件,不得用于对付某些国家。
像巴基斯坦的F-16,就被美方明确要求不得用于对付印度。
而巴基斯坦最大的仇家正是印度。
打吧,等着售后中断、零件断供、更新锁死。
不打他,还能打谁?
这哪里是武器?不知道的还以为供了尊佛。
于是,很多国家开始思考:是否真的需要,为一份不靠谱的安全保障,付出这么高的成本?
美国军工霸权因此出现松动。
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军工的趁势补位。
从2009年起,巴基斯坦开始生产JF-17“枭龙”战斗机,该机型由中巴联合研制,成为巴空军主力机型之一。此后,巴基斯坦持续追加订单,不断提升“枭龙”机队规模,还引入了Block II、Block III等升级版本,增强航电、武器系统性能。
2021年6月25日,巴基斯坦空军与中方签订歼-10战斗机采购合同。
2022年3月11日,首批6架歼-10战斗机正式交接巴空军。
巴基斯坦人很快发现,中国装备不光性能靠谱,还价格亲民;
没有强买强卖的套路,更不会干预内政,不听话就不帮你售后。
更重要的是,他通过了实战验证。
前面提到了军工复合体这一概念。
想想看,美国为什么喜欢到处制造冲突、搞颜色革命?
因为他知道,一旦局势乱了,各国就会向他求助,然后他就能借机出售武器、签订驻军协议、在经济上抽血、政治上立威。
而如今市面上多了一个不制造焦虑、不搞干涉、不附带条件的良心军火商,美国军工不再是唯一的选择,那一套冲突捆绑军售的模式,还能维持多久?将来还怎么忽悠越南、菲律宾在南海搞事?
我们都知道,菲律宾过去仗着自己内有堤丰反导系统、F-16V战斗机、汉密尔顿巡逻舰加持。外有“美军罩着”的不实幻想,就敢开着破船硬刚巡洋舰。
他们是真的相信,砸钱买先进武器,就能斗得过中国。
可现在呢,一个个中式武器制胜的案例摆在面前,又让他们不得不安分下来。
在南海逐渐趋于安定的同时,南亚这边的局势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合作早就已经公开。而现在呢?孟加拉、斯里兰卡、尼泊尔等国,也开始寻求与中国的军售合作。
印度眼睁睁的看着周围邻国一批批的换装中国装备,而自身靠重金采购俄式、西式装备堆砌起来的军力优势和区域霸权,此时此刻却荡然无存,压力可想而知。
中东也是一样。伊朗本来就跟美以不对付,如今看到中国军工这么牛逼,自当愿意掏钱换装。而沙特既要防以色列,又不想完全依赖美国,必会寻求一个靠谱的军火来源。而中国产品的实战性和政治中立性,正好符合这类国家的需求。
美式霸权的根,是军工;而军工的根,是垄断。
一旦价格便宜、实用性强、不附带政治要求、不搞双标输出的中国军工做大做强,那么中国装备,就能像电车、光伏、家电一样在饱受霸权欺凌的第三世界国家普及。
等他们都具备一定的自卫能力了,那么美式霸权也就不复存在了。
换句话说,中国军工崛起,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拉平弱国与强国之间的军力代差,提高霸权主义国家的侵略代价,让更多国家敢于说“不”,实现政治上的独立自主。
这就很像deepseek。
过去大家训练AI模型,只能走万卡集群的“暴力计算”路线。
怒砸几十亿美金,跟在硅谷后头亦步亦趋。
而且受制于芯片禁令,用于训练AI的高端显卡,有钱还未必卖得到。
即便买到了,也是被加了智商税的高溢价产品。
例如AI技术井喷的2022年,正好是美国对华芯片封锁最严峻的一年。
中国要想进场,就得跪。
我们不跪,于是当年迟迟拿不出能够对标GPT的AI产品。
结果 DeepSeek 换了个思路,既然硬件不行,那就从算法入手。
靠优化算法,用区区两千多块H800,就搞出了一个1.8T的超大模型。
将训练成本压缩至558万美元,使算力资源不再是训练AI的刚需。
这其实跟军火市场的变化如出一辙。
以前美国掌握着定价权,在以美国为中心的技术体系里,芯片掌握在他手里,架构标准由他制定,供应链受他主导。你想布局,就得用他的芯片、跑他的平台、接入他的生态。而他一旦感受到地位不保,就卡技术、断供应、封市场。
DeepSeek的出现,正打破了这一定式思维。
用事实证明,技术进步,不一定非得靠资金和资源粗放式的暴力堆料实现,也可以利用算法创新和架构优化,做到以“少”赢“多”,以“巧”胜“力”。这对于后发国家,尤其是那些受技术封锁的国家而言,无疑看到了“去美化”的可能。
这也是这几年中国在芯片、军工、人民币国际化等各个方面努力的核心,不是用一个霸权,取代另一个霸权。而是在崛起的同时,也能让各国享受平权。
军工是一个缩影。芯片如此,AI如此,货币体系也是如此。
过去,美国凭借自身技术、金融、军事三位一体的优势,构建了一套高度封闭的全球规则体系。在这套体系下,其他国家要想进入高端市场,就必须使用美系标准,接受美方监管,甚至交出部分主权作为投名状和入场卷。
而如今,这种单极压制的世界秩序正在被打破。
军事领域,中国靠歼-10C打破了“只有西方武器才能打胜仗”的认知壁垒;
AI领域,DeepSeek的算法优化打破了“算力垄断即话语权”的惯性思维;
而在国际贸易层面,最能说明问题的,其实是中美关税战。
上月,特朗普发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加税潮,目标直指中国制造业。
他的设想是:利用税收筑起贸易壁垒,逼迫产业链回流,打压中国崛起势头,最终迫使中国签署一项类似于广场协定的屈辱协议。
最初,确实让中国出口企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不少外资企业犹豫观望,国际舆论更是调子极高,仿佛中国这回真的要完了。
可没想到,最先撑不住的,却是美方自己。
加税非但没能使制造业回流,反而推高了本国通胀;
美企怨声载道,农民反弹选情动摇,盟友也被波及得苦不堪言。
转眼到了这个月,特朗普不再提加税,反而在多个场合暗示可以考虑降低关税,甚至提出部分产品关税可豁免等试探性言论。
这种姿态的变化,源于中方扛住了猛烈的外压。而这正是美国最担忧的。
因为关税战的本质,是一种极限施压。
它的效果建立在对方会屈服的前提上。
一旦对方扛住了,就会反过来暴露出自身的矛盾。
就像美国军工复合体,在其他国家局势动荡时,军火商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一切相安无事。但倘若市场份额被中国军工挤占,各国不打仗,军火商赚不到钱,压力没法向外转移,就会演变成自身内部的扯皮,甚至分裂。
更关键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家也看懂了这一点。当其他国家意识到,不依附、不妥协也能活得更好、活得更强时,旧秩序的神话也就撑不下去了。一个真正多极、互信、平权的时代,或许正在悄悄来临。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平台发布,原创内容请勿转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