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时间过得真快,明天就是2025年6月21日了,我们将迎来夏季过半的一个节气,名为“夏至节气”。夏至,二十四节气中第10个节气,同样也是夏季的第4个节气,标志着夏季九十天过半,盛夏正式到来。所谓“夏至之为极,有三意焉:昼漏极长,去极极近,晷景极短”,夏至的“至”有着极致之意,其含义共有三点:一是夏至这天,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二是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三是夏至时,由于太阳高度角最大,物体的影子在正午时分会达到最短,有些地区甚至会出现“立竿无影”的情况。
明日农历五月二十六,这天就是今年夏至交节的日子,同样也是农历五月的“五毒日”之一。按照干支纪年法来说,明天也是一个乙巳年壬午月辛酉日,根据“建除十二日”择吉推算,明天夏至交节的日子也是一个“平日”,其中“平”有着平静、平淡的意思,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保持内心的平静,毕竟“静心以待,知足常乐”,不要过于浮躁,这样事情的结局才能有着更多收获。因此,明日夏至是“平日”,在古人看来这也是一个忌讳比较多的日子,故又称“忌日”。
今年的夏至不一般,在其交节时间上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今年夏至交节的具体时间为2025年10点42分13秒,农历五月二十六,不仅是“上午夏至”,同样还是“晚夏至”。
什么是“上午夏至”?
夏至交节的时间并非是一整日,而是有一个精确到分乃至秒的具体时间,古人为了方便记录节气的日子,就把每个节气交节当天都标注在了历法上,这样也能方便人们查阅节气的日子,像夏至节气就有“上午夏至”和“下午夏至”之分,并且两者还有着不同的说法。
老话说“上午夏至三伏热,下午夏至三伏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夏至交节的具体时间在上午(12点之前),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夏至后的三伏天会比较炎热,在这样的天气下,人们出门会感觉上蒸下煮,仿佛置身蒸笼一般,但炎热的三伏天能让农作物更好的进行“积温”作用,从而旺盛的生长;相反,如果夏至交节的具体时间在下午(12点之后),那么这预示着夏至后的三伏天会比较凉爽,虽说这样的天气降低了人们中暑的情况,但对农作物的生长会造成一定的阻碍。
那么,什么又是“晚夏至”呢?
每年阳历6月21日至22日之间,太阳会到达黄经90度,这时就是夏至交节的日子,但相对于较为固定的阳历时间,夏至交节的农历时间就会有着较大的波动,这主要是受农历“置正”的影响。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夏至,五月中......”,可以看出夏至一般在农历五月中旬交节,如果夏至交节的农历时间在五月上旬,那么就是“早夏至”;如果夏至交节的农历时间在五月下旬,则为“晚夏至”。
农谚说“早夏至池塘满,晚夏至旱断河”,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夏至交节的农历时间在五月上旬,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来说,这预示着夏至期间的降雨天气会比较多,此时正是农作物生长旺盛极致的时候,对水分的需求较大,适当的降雨能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水分;反之,如果夏至交节的农历时间在五月下旬,那么这预示着接下来的降雨天气会比较少,夏至后天气愈发炎热,土壤、农作物的水分挥发加速,如果长时间降雨少或无雨,那么很容易导致出现“高温伏旱”的情况。当然,这里的“池塘满”和“旱断河”只是一个较为夸张的说法,只为突出夏至期间降雨量或多或少的气候特点。
明天就是夏至交节的日子了,夏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的节气之一,同样也是夏季气候的关键转折点,因此夏至这天有很多的习俗和讲究,每当夏至将至,身边的老人就会提醒:1不出、2不动、3不坐、4要称、5要吃,指的都是什么呢?建议了解一下。
1不出:中午不出门闲逛
进入夏至节气,天气开始更加炎热,大部地区的气温都将达到25摄氏度以上,甚至时常还会出现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这时候对于一些喜欢中午饭后出门散步的人来说,要改变一些作息习惯了,尽量避免中午出门闲逛,这是为啥呢?
《黄帝内经》有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思是说阳气对人体至关重要,就像太阳对天地一样。进入夏至节气,正午时分太阳直射,气温骤升,自然界阳气达到极致,此时如果出门闲逛,身体就会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很容易导致身体阳气外泄,从而“伤津耗气”,出现头晕、乏力、口渴等不适。而且,夏至中午气温较高,地面吸收了大量热量,空气闷热难耐,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动,身体会通过大量出汗来调节体温,如果汗液流失过多,就会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失衡,影响身体正常运转。
进入夏至,中午可以选择适当午休。因为午时(11点到13点)是心经当令的时候,此时适当午休,能让心脏得到休息和调养。而且,适当的午休能让大脑得到放松,恢复上午所消耗的精力和体力,从而提高下午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2不动:不过度运动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古人看来,夏季是人体阳气鼎盛之时,适度运动可顺应自然规律,促进阳气生发流通,从而疏通经络、排出寒湿,达到养阳效果,而且,在极端天气下坚持锻炼,不仅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还能提升免疫力,帮助身体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因此,无论是寒冷的冬季,还是炎热的夏季,都要保持运动,不仅能强健体魄,还能磨炼意志。
但要注意,进入夏至节气应当避免过度运动。这是因为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但同时也是阴气开始萌生的阶段。这时候人体出汗多,气血容易耗散。如果过度运动,身体大量出汗,就会让体内的津液流失过多,从而导致身体缺水,影响身体的正常运转,甚至还会出现心慌、气短、乏力等不适。
那么,夏至后该如何适当运动?首先,不要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尽量选择快走、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有氧运动,这些运动强度不大,能让身体微微出汗,又不会过度消耗体力。其次,夏至后白昼长,气温高,最好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气温相对较低的时候运动。这时候空气清新,阳光也不强烈,运动起来更舒服。
3不坐:不坐外面的木头
夏至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将更加炎热,这时候一些人就喜欢在外面找个凉快的地方歇着,不过这时候要注意,别随便坐外面的木头,这是为啥呢?
老话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夏至后,气温高、湿度大,木头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湿气,其表面就会变得湿漉漉的。人要是直接坐上去,湿气就会顺着皮肤进入身体。一旦湿气入体,就容易引发各种不适,例如浑身乏力、关节疼痛等,湿气还可能会影响脾胃功能,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特别是那些身体比较虚弱、抵抗力差的人,更容易受到湿气的侵袭。
因此,夏至尽量避免坐在木头上乘凉,如果实在想在外面休息,可以自带一个坐垫,把坐垫放在干燥的地方再坐下。这样既能避免湿气入体,又能防止弄脏裤子。
4要称:要称一称体重
夏至这天有着很多习俗,其中莫过于“称人”最为有趣,简单来说,就是称体重的习俗。在《清嘉录》里对“称人”的习俗就有着相关记载:“家户以大秤权人轻重,至立秋日又称之,以验夏中之肥瘠。”
古人会在立夏、夏至以及立秋这三个节气分别称重,这是为了防疰夏。入夏前后,天气炎热,特别进入夏至后,不少人容易寝食不安,身体出现不适,这就是所谓的“疰夏”。在古代,医疗水平也不发达,胖瘦就成了评判健康与否的标准。体重增加了叫“发福”,体重减轻了叫“消肉”。人们通过夏至称人,可以了解自己的体重变化,以便及时调整生活状态。而且,称人时司秤人还会边打秤花,边讲吉利话,祝福大家健康过夏,因此称人成了人们祈求平安度夏的一种方式。
不过,称体重的次数不要太过频繁,毕竟体重的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频繁称重可能会让人产生不必要的焦虑。如果体重稍有下降,就可能会担心自己是不是营养不够;要是体重上升,又可能会纠结是不是吃多了、运动少了。这种焦虑情绪反而会影响身心的健康。
5要吃:要吃面条
夏至当天还有很多的食俗,例如喝夏至粥、吃夏至饼、吃鱼肉等,但其中最为标志性的还是“吃面条”。
老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在古代夏至就有了吃面的习俗,这是因为夏至正值麦收之后,新麦登场,人们便用新收获的小麦做成面条供奉祖先,感谢他们的庇佑,同时也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且,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而面条是食物中最长的。所谓“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吃过夏至面后,白天就越来越短,寓意时间的流失,图个安康长寿的美好寓意。
推荐做法【西红柿鸡蛋打卤面】
食材:西红柿1个、鸡蛋2个、面条200克、姜、蒜、葱花适量,以及盐、生抽、鸡精、水淀粉。
西红柿去皮切成小丁,鸡蛋磕入碗中,兑适量水淀粉搅匀。
锅中油热倒入蛋液,用铲子划散,蛋液凝固后马上盛入碗中。
锅里加适量油,倒入西红柿翻炒均匀至泥状的浓汁,加入炒好的鸡蛋。
加入两大碗水煮约十分钟,最后加盐、生抽、鸡精调味,用水淀粉勾芡。
另一锅同时煮面条,待水烧开后,加一勺盐,下面条煮至变软熟透后关火。
将面条捞入碗中,浇上西红柿鸡蛋卤即可。
总结,明日夏至节气,今年的夏至有啥特点?这天不仅是“上午夏至”、“晚夏至”,同样也是旧俗中的“平日”,因这天忌讳较多也称为“忌日”,不过这只是传统择吉文化对日子的一种划分方法,我们了解一下即可。无论如何,请大家都要记得:1不出、2不动、3不坐、4要称、5要吃,老传统要懂得。
夏至来,祝福到,刮来开心风,飘起逍遥云,降下吉祥雨,撑起知心荫,愿您炎热夏季心清凉,酷暑夏天爱清爽,握手顺利,拥抱欢唱。祝您夏至快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