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曾经有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考古经历。1970年,西安南郊的工地上,一名工人意外地挖掘出了一个巨大的陶瓮,随后又陆续发现了多个类似的陶瓮。陕西作为历史悠久的地区,出土文物并不罕见,但这次发现的陶瓮数量之多,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考古队迅速赶到现场,由韩伟等专家带队。

 

专家们发现,这些陶瓮中不仅积满了水,而且装满了金银器物,包括金碗、金盆和各种金饰品,总计超过一千件。这些文物的发现,对于当时的陕西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考古突破。然而,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四块金箔,它们被小心翼翼地取出并称重,重量达到了5500克。

 

然而,就在1971年1月,当考古组准备编写报告并重新称重这些金箔时,韩伟惊讶地发现金箔的重量减少了,只剩下4400克。这一发现引起了博物馆的高度重视,经过四个月的自查,金箔的重量再次减少,仅剩4000克。这一连串的重量减少,让原本珍贵的文物变得岌岌可危。

 

博物馆立即报警,并成立了专门的调查组。经过侦查,金箔的数量并没有减少,但重量的减少却成了一个谜。公安干警提出了两种可能的推断:一是博物馆内部有人盗窃,二是有专业人士作案。韩伟作为与金箔接触最多的专家,自然成为了首要的怀疑对象。

 

但韩伟的人品和声誉在博物馆中一直很好,许多人为他辩护。有人提出,金箔在出土时可能已经在水中浸泡了千年,可能吸收了水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最初的重量就包含了水的重量。随着金箔从水中取出并经过处理,水分逐渐蒸发,重量自然减轻。

 

尽管这一推测听起来合理,但黄金作为一种性质极其稳定的金属,不太可能吸水。为了揭开真相,调查组从西北大学请来了化学和物理专家,对金箔进行了现场检验。专家们最初也感到困惑,但通过还原“案发现场”,将金箔再次放入水中,并24小时看守,一周后取出称重,金箔的重量又恢复到了11斤。

随后,专家们利用高倍显微镜对金箔表面进行了仔细检查,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这些金箔在古代的锻造过程中并不均匀,存在许多肉眼难以察觉的微小空腔。这些空腔在长时间浸泡后充满了水,称重时的重量自然包括了水的重量。随着水分的自然蒸发,金箔的重量也随之减少。

最终,这个案件得以破解,虽然没有找到“凶手”,但真相大白,金箔的重量减少之谜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