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郭闻

据新华社报道:10月18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103岁。

1

当103岁的杨振宁先生离世的消息传来,一段跨越世纪的赤子情怀再次激荡人心。他与挚友邓稼先的生命轨迹,恰如两条奔腾的河流,最终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浩瀚海洋。

爱国是科学家最浪漫的方程式

图源:视觉中国

在他百岁人生中,“爱国”二字如一条红线,从西南联大的烽火岁月贯穿到清华园的晚年时光。

2021年,在百岁华诞庆祝会上,杨振宁深情回忆起邓稼先写给他的一封信,回应了当年邓稼先在信的末尾写下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瞩望。杨振宁说:“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的‘共同途’的意思。我(这)以后五十年,(符合)你‘共同途’的嘱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再见!”

杨振宁与邓稼先是一起玩到大的朋友,先后进入北京崇德中学读书,而后又成为西南联大的校友,毕业后又先后赴美学习深造,常有来往,保持了深厚的友谊。

1971年,在美工作多年的杨振宁抓住契机回到新中国访问,成为最早一批访问新中国的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在回忆录中深情地回忆起飞机飞越云南时听到“我们已进入中国领空”时,内心的激动难抑。

著名物理学家、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周培源曾这样评价杨振宁的这趟回国:“杨振宁是中美科学家之间友谊桥梁的开创者。仅就这一方面的成就而言,杨振宁的贡献是无人能及的。”

访问结束回美国前,杨振宁问前来送行的邓稼先,中国的原子弹研制是否有外国人参与。邓稼先经过请示,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信,明确表示没有外国人参与我国任何有关制造核武器的工作,隐晦地表示自己参与了核武器的研究。

邓稼先以“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坚守,铸就大国重器;杨振宁则以“站在世界科学巅峰”的成就,帮助中国人增加自信。

这封信的最后,留下了那句让杨振宁念念不忘50年的寄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这句改编自苏轼《水调歌头》的诗句,既表达了老友重逢的喜悦,也藏着同为国家科技进步而奋斗的深沉期许。

那之后,杨振宁开始致力于推动中国青年赴美留学深造。他还利用自己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为中国学者提供与世界顶尖科学家交流的机会。同时设立了多项奖学金和资助计划,支持中国年轻学者在海外的学术研究。这些不仅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科学家和人才,也为中国的科技和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3年底,杨振宁回到北京清华园定居,将其寓所命为“归根居”。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并由外籍院士转为中国院士。他说,“我父亲到临终时都没原谅我放弃中国国籍”,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他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也展示了他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

2

除了杨振宁和邓稼先,还有许许多多为了中华之崛起而努力的科学家们。他们有的放弃国外优渥生活,辗转回到新中国参加建设;有的隐姓埋名,几十年不为世人所知。

在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有众多默默付出的科学工作者。他们中,有一毕业便奔赴戈壁,从此与家人断绝联系多年的大学生。张利兴、朱凤蓉夫妇从清华毕业后,双双选择了马兰,从此隐姓埋名投身于祖国的核事业,参与了中国第一枚氢弹、第一次地下核爆炸等历次核试验。

70多岁时两人重新回到上海居住。朱凤蓉说:“我们是从清华大学毕业的极普通的学生,仅仅因为我们投身到了一个伟大的事业中,仅仅因为我们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才体现了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们中,有不少解密后名满天下的科学家,比如核物理学家钱三强。

1937年,钱三强进入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约里奥·居里夫妇。受父亲钱玄同“学以致用,报效祖国”思想的影响,钱三强在得知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消息后,立即表示要回国参与建设。他认为“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正因为祖国贫穷落后,才更需要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去改变她的面貌”。新中国成立后,钱三强投入到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中,制定新中国的原子能发展规划。

比如,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程开甲。

程开甲高中毕业后进入浙江大学,受教于束星北、王淦昌、陈建功、苏步青等老师。1946年,他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成为著名物理学大师波恩的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程开甲婉拒导师挽留,毅然回国。1960年,他开始进入到我国核武器研究的队伍。

程开甲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位军人,被称为“中国核司令”。“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国家强起来,国防强起来。”正是怀着这颗赤子之心,程开甲奉献大漠20多年。

那个年代,有太多这样的年轻人,是他们,让新中国从建立初期的一穷二白,发展到了今天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模样;是他们,让中国建立了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不再是连一根火柴都要被叫成洋火;是他们,让中国建立了强大的国防体系,不再被他国随意欺辱;是他们,研制出超级稻,让中国的老百姓吃饱了饭。

3

一直以来,许多科学工作者以不同的方式,为中华之复兴努力着,并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科学虽然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这句话。

这是一种传承。

当今世界,科学合作与竞争并存。CERN(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有全球万名科学家参与,中国“天眼”FAST向国际开放,人类基因组计划2003年就由美、中、英等六国完成了初步测序,2022年又完成了完整测序阶段,开启了个性化医疗新阶段。

除了许多合作大项目外,各国间的科学研究交流一直不断,比如各国高校间的交换生培养、访问学者等都是科学合作的具体表现。

这是“科学无国界”的体现。

而芯片、航天等领域的技术壁垒,又凸显“科学家有祖国”的现实,既要拥抱国际合作,也要守住自主创新的底线。

这种平衡智慧,在年轻科学家身上延续。基础生物学家颜宁在清华大学任教10年后受聘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职位,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后又回国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并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她的跨境科研印证了杨振宁的预见,未来中国科学家应当既是国际舞台的参与者,也是本土创新的主导者。

正如“嫦娥”团队与欧空局共享月背数据,却牢牢掌握核心制导技术。新时代的爱国主义,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开放中壮大自己。

科学确实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在热爱祖国这件事上,有邓稼先留下的足迹,有杨振宁浇筑的桥梁,更有后来人前赴后继的身影。他们用一生证明:爱国,是科学家最浪漫的方程式。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