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秋,沿着北京西北的熟悉路径,英法联军风风火火杀到圆明园。事情的源头其实没那么复杂——列强觊觎已久,清政府软硬两手都玩得不明不白,最后火烧圆明园成了历史的铁证。这一段到底是谁搬起了石头砸了自家脚?熟悉又刺眼。
康熙四十八年,圆明园破土动工。要说它的兴修是巧合,倒也说得过去。其实最初这只是雍正还叫胤禛时候的私宅,后来搞大了。几年、十几年,直至历经乾隆时代的极致繁荣,园子越发精致,雕梁画栋,古今中西混搭美得出奇。这些都是后来的尘埃无法完全淹没的辉煌细节吧?靠近皇家禁地的蝉声、流水,在当时的贵胄听来或许格外安生。
鸦片战争后,清王朝被打得鼻青脸肿。咸丰登基,正赶上国事糟乱。太平天国余波未平,他又要打理新式政务,重用改革派也罢,主战主和摇摆,历史没给他太多松口气的机会。这人脾气不算好,却又优柔寡断的要命。
1854年,列强借口“条约失当”来兴师问罪。咸丰一面要守住祖宗基业,一面又心底窝着对外人天生的防备。他策划“以夷制夷”,让谭廷襄去拉拢俄美两国,想让他们制衡英法。说白了,算盘打得响,现实打脸更早。西方列强内部就像抱团取暖一样,真没有谁会在大蛋糕面前掉队。
军情瞬息,英法联军大沽口一役,清军溃败,咸丰狼狈求和。底线一再后移,国门一再被逼开,清政府的主权和颜面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可有意思的是,僧格林沁带着一帮子蒙古兵偏又还打了一个英法的伏击战。咸丰闻讯大喜,这喜能持续多久?局势反转太快,人心有水平也水浅。咸丰居然以为战机在握,错判了局面,还不如相信北塘的天气预报。
他随后蛮横撕毁了先前签订的条约。外交场合本就敏感,翻脸无情几乎诉说着清政府的天真与蛮勇。英法气得要命,炮口直接转向天津北塘。7月,联军攻入关键防线,咸丰再度怯场。说到底,他就不是一个有魄力一条路走到黑的皇帝。
这一回,他犹豫着到底是打还是谈。反复几次,清军的士气也就丢光了,主官们自己先跑。主力撤到通州,京师门户大开,危机感终于扑到了咸丰的脸上,他自知争不过,决定和谈。谈判桌上气氛冷得让人发颤。
英国人巴夏礼态度强硬,要面见皇帝,还坚决不跪。清政府的礼仪摆得再高,他们看都不看。怡亲王代表咸丰拒绝退让,双方僵持不下,最后气氛彻底失控:巴夏礼等39人被清方扣押了。这实在是招大祸,谁都不肯退一步吗?明知西方列强不受这一套,但就是没人愿意先低头。最终,成了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最佳借口,这事看着像小案,实际上翻篇就是大祸。
10月6日凌晨,英法联军兵不血刃闯入圆明园。大殿门扇敞开,园中寂静得异常。三小时内,英军苏格兰士兵和法军军官先后点燃各处宫殿,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原本安居的常嫔受惊自尽,文官文丰没招了,跳海而亡。那一夜,圆明园没任何机会。
外边局势也僵得透不过气。咸丰和奕訢低声下气地答应释放部分扣押人员。伦敦来的最新命令则是,交人,否则炮火直指紫禁城。当初倔强得像石头的清朝钦差,此刻真成了跟着洋人指挥棒跳舞的小丑。看着各国公使的名单,人死伤一多,清政府朝野都明白,大势已去。
据凤凰网及《VIP》等多家历史资料显示,39人中13个法国人有6人死亡,英国人则只有几位活得下来。实际在馆藏照片和新近史料里,当时圆明园三天三夜的劫掠,实属罕见的挣扎:各类金银珠宝,还有成箱的书画、陶器悉数外运,还有部分文物流落至今下落不明,到底是如何被分赃的?现在顺藤摸瓜也很难查得清楚。
明明有可以避免的机会,结果咸丰受困于自身性格,错判形势。外表看着刚硬,其实内心又极度缺乏韧性和决断。他一边志在反抗列强,认定只要能拖到天亮,东方就能迎来曙光,可惜夜还没过去,自己先慌了。
他对英法合众国联手的威力一直怀有侥幸心理。认为其中必有裂隙,对手不过是趁火打劫,结果误会了基本的国际关系。近些年随着档案解密,就算给咸丰更多时间,大概率也不是对手。
有意思的是,不少后人觉得,咸丰之所以死咬不放,是因为内心深处还是把自己当成天朝上国。哪怕敌人已经冲进家门,还是往椅子上一坐,等着来人跪拜或者求饶。对中国近代史今天的回头看,是不是显得太不现实?可放在他那时,不得不说,这种自视甚高,一点用没剩。
历史总喜欢埋首在细节。比如被扣下来的巴夏礼其实只是公使秘书,并非“主谋”。可咸丰还是坚持扳住对方,以为可以以此做筹码。扣住人质了,但事情却脱了轨。强敌本就蛮横,何况有了借口,还用说?
搞笑的是,后人有的说火烧圆明园全赖咸丰,有的却说,这锅清政府扛不动,全得让侵略者负责。相互推脱,谁也没好下场。可换个角度,咸丰也并非蓄意制造悲剧,而是面对咄咄逼人的列强,选错了每一个转角,就像 2023 年各国文物遗失案件,归根结底依旧追不回多少真迹。
在圆明园大火前后,有多少人奔逃,有多少人装作没看见?内务府大臣自杀、守园的侍卫溃散,不同的新史料爆出,有人上报宫中慌乱,也有人私下分赃。火势蔓延期间,北海、颐和园的风声鹤唳,细节则全凭笔记和档案支离破碎地拼接。谁知道连夜转移文物到底为啥没成功?或根本没有人安排?
有人翻出西方媒体当年的电报,说英法军官大肆聚财,当夜就出口变卖手中之物,这一现象在2024年春季伦敦苏富比拍卖会还能看到。中国文物在全球流离失所,圆明园的余烬成了资本市场的新宠。你说可笑不可笑?可也不能否认,这背后带来的国耻感,至今挥之不去。
但有些事得分开看。咸丰其实做过尝试死守,也试图拉拢列强制衡,结果事与愿违。他以为只要自己不退让,就能争到一席之地,结果让所有人都失望。他不是没有计谋,可只有一半胆量。不是所有的结局,都是自己能决定的。
倒过来看,咸丰的个人失误与列强的侵略被搅在一起,难分彼此。只是遭殃的是圆明园。三天三夜,园中数以千计的古树、馆藏烟消云散。常嫔的死亡,文丰自杀,都带着浓重的时代沧桑。后续留下的,不过是一片焦土和各类讳莫如深的回忆罢了。
谁都没有想到本可以调和的局势,会被短时间推到不可挽回。很多当事人后来才明白,历史发展的轨迹,往往不给人转弯的余地。几乎没人站在今天的网络信息评论席,能准确预见一百多年前咸丰到底错在了哪里,或者他其实做对了什么。
至于火烧圆明园到底错在谁?是清末体制、咸丰个人、英法联军、抑或各方混杂交错?没人能给个确切答案。
但可以确定,圆明园的废墟不只是灰烬,更似活证,对那个时代留下的伤疤,一直没有愈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