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暂停日本水产进口之后,11月20日,日本右翼政客山尾志桜里表示,如果威胁无效,下一步将是经济胁迫。这将再次向世界表明,中国如今是一个“高风险”国家,不可信赖,不能作为贸易伙伴。这很可能成为摆脱对中国依赖的催化剂。澳大利亚葡萄酒、台湾菠萝、立陶宛牛肉和日本海鲜,它们互相扶持,拓展了中国以外的销售渠道,并抵制“不公正的胁迫”。 其实这次暂停日本水产进口并非突然之举,此前日本 2023 年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放后,中方就曾全面暂停过日本水产品进口,今年 6 月 29 日才发布公告有条件恢复部分地区水产品进口,11 月初日本刚有 6 吨北海道冷冻扇贝运往中国,恢复出口还不到半个月就再次被叫停。 背后原因是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台湾问题上发表错误言论,不仅损害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还激起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而且日方也没能按承诺提供保障水产品质量的技术材料,中方这一举措也是对自身市场和民众健康的负责。 北海道函馆一家水产品加工企业的销售额四分之一都来自中国,负责人直言好不容易恢复生产和对华出口,如今再次暂停让他十分震惊又无奈。 山尾志桜里这番言论看着强硬,却完全没考虑日本水产企业的实际困境,所谓的经济胁迫说法更站不住脚,毕竟中方的每一步举措都是对日本不当行为的合理回应。 再看山尾志桜里提到的互相扶持的几类产品,实际情况远比宣传的凄惨。澳大利亚葡萄酒曾经对中国市场依赖度极高,2019 年面向中国及港澳地区的出口额达到 13 亿澳元,可后来出口额暴跌到 2022 年的 1.92 亿澳元,跌幅接近 85%。 为了自救,当地酒庄只能另寻出路,有的去智利开发新产品,有的把澳大利亚原酒运到国内灌装,还有的代理商开始补充南非等其他国家的酒品来填补空缺。 之前有说法称它们能拓展其他渠道,但数据显示除中国大陆外,澳洲葡萄酒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口额也出现了下滑,连和大陆市场联系紧密的新加坡、中国香港地区都出现两位数下滑,所谓的摆脱依赖不过是自欺欺人。 台湾菠萝的境遇更糟糕,大陆曾一度包揽其 90% 的出口量,后来大陆因检出寄生虫暂停进口后,民进党当局宣称成功开拓日本市场,还说去年销往日本的菠萝量是过去 20 年总和,甚至喊出整体出口达 3 万吨的目标。 可实际情况是,台湾菠萝在日本频频曝出质量问题,残留虫子、内部黑心、底部发霉等问题不断,原本宣称的 600 - 900 日元一个的价格,最后崩盘到只要 100 日元一个,比岛内售价还低,根本覆盖不了农民成本。 民进党当局号称把菠萝卖到澳大利亚,可数据显示那段时间卖给澳洲的菠萝只值 13 万新台币,而同期出口大陆的金额达到 46 亿新台币,两者相差数万倍,所谓的拓展海外市场不过是一场宣传闹剧。 立陶宛牛肉的经历也没好到哪里去,当地一家企业花了整整 8 年时间,才在 2019 年 9 月拿到对华出口冷冻牛肉的许可证,中国市场一度占到这家企业总出口量的 10%,本是利润丰厚的合作,却因立陶宛外长发表抹黑中国的言论戛然而止。 2022 年 2 月起中方暂停接受立陶宛牛肉进口申报,这家企业通往中国的出口通道全部关闭,8 年努力付诸东流。立陶宛政府虽声称要帮企业开发新市场,还推出所谓的补贴贷款计划,但这些计划条件苛刻,根本没有可行性,那家受影响的企业负责人直言这些计划完全无效,想让台湾地区替代大陆市场也因没有统一证书而毫无可能。 这几类产品别说互相扶持,各自都深陷泥潭难以自救,它们所谓的抵制 “不公正的胁迫”,本质上是相关地区和国家的政客为了政治目的,忽视企业和从业者的利益,强行将经济问题政治化的结果。 山尾志桜里把这些失败案例当成摆脱中国依赖的催化剂,显然是对现实的严重误读,所谓中国是 “高风险” 国家的说法更是颠倒黑白。 要知道中国一直是诸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贸易伙伴,立陶宛曾把中国视为重点开拓的五大海外市场之一,澳大利亚葡萄酒也曾靠着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这些都能证明中国市场的可靠性。 这些产品出口遇挫,根源都在自身或其所属地区、国家的不当行为,而非中国的问题。大家觉得这些产品真能摆脱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看法。 #MCN微头条伙伴计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