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赛人索拉利奥以前就是个街头修东西的,没什么名气,但他心里一直憋着个想法,要当画家。
每天早上一睁眼,他第一件事就是大声跟自己喊“你一定能成为像安东尼奥那样伟大的画家”。
这事儿换旁人看可能有点“中二”,天天跟自己喊话能有啥用?可他还真就坚持下来了,十年之后,还真成了挺出色的画家。
这事儿让我琢磨出点门道,语言这东西好像不只是用来交流的,它还能给人攒劲儿,推着人往想去的地方走。
索拉利奥靠自己跟自己“打气”实现了目标,那咱们平时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会不会也在悄悄左右生活呢?
我刷微博时见过个话题叫#你的口头禅正在出卖你#,里面有个博主@一只喵说的经历,我觉得不少人可能都有同感。
她平时口头禅特别多,接任务的时候总爱补一句“但是”,领导没少训她,说这是找借口。
她自己觉得说“随便”没毛病,既不提要求也不自己做决定,可别人总觉得她不用心。
还有“明天再说吧”,这话一出口,那点紧迫感立马就没了,事儿越攒越多,原本的目标也变得越来越远。
口头禅里藏着你的心态,心态又牵着你的选择
说到口头禅能反映心态,《士兵突击》里吴哲和拓永刚的对比太明显了。
吴哲总把“平常心”挂在嘴边,不管遇到啥糟心事儿都不慌不忙。
拓永刚就不一样了,脾气急,动不动就抱怨“我怎么就空投到这片地方了”。
受训的时候,大家作训服上的军衔全被摘了,拓永刚特别不情愿,吴哲却觉得这是在打心理仗,休息日还要搞紧急集合,拓永刚满肚子不满,吴哲反倒说“紧急集合还需要理由吗”。
后来枪没校准,射击成绩一塌糊涂,拓永刚直接火冒三丈退出考核,吴哲却冷静地问“校对一支枪需要多少时间”。
最后拓永刚遗憾离队,吴哲却通过考核掌握了主动权。
这真不是吴哲运气好,是他那句“平常心”让他总能沉下心解决问题,而拓永刚的抱怨把自己逼到了死胡同里。
咱们常说“说多了自己就信了”,其实这背后有个说法叫“自证预言”,是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提出来的,意思就是人会不自觉照着自己认定的说法去做,最后真让那说法成了真。
作家小池浩的经历就特别典型,他之前用七年积蓄开了家服装店,结果经营不善,欠了2000万日元。
那时候他心情差到极点,天天把“卖不出去”“办不到”“还不了债”挂在嘴边。
现在回头看,那些话就跟自我诅咒似的,越说越没劲儿,生意也越来越差。
换句口头禅,可能就换了人生的方向
就在小池浩走投无路的时候,他决定改改自己的口头禅,没想到这一改,用九年时间不仅还清了债,还娶了妻、生了女,过上了挺幸福的日子。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从开店到打烊,见着顾客就说“谢谢”,那股真诚劲儿拉来了不少回头客。
选商品也比以前用心,专挑畅销的尺寸和花色,慢慢就没了库存,还总跟自己喊“我有能力了”“我要让家人幸福”,对生活的热情又回来了,后来甚至学了心理学,成了有名的心理咨询师,收入也翻了倍。
这真不是巧合,是他的积极语言给了自己行动的信号,大脑和身体都跟着动起来,慢慢就把日子过顺了。
不光自己跟自己说话有用,别人的一句积极肯定,有时候也能改变一个人。
作家林清玄读高二的时候,学业和品行都不好,学校还给他记了两次大过、两次小过。
换一般老师可能就放弃了,但他的国文老师没嫌弃他,还说“我教了50年书,一眼就看出你是个能成大器的学生”。
这句话让林清玄特别感动,也特别震撼,他下定决心要做个有社会价值的人,从那以后就发奋学习。
几年后他当了记者,后来又成了著名作家。
我觉得那句鼓励的话,就像给了他一盏灯,让他看清了方向,也有了往前冲的勇气。
其实咱们平时改改说话方式也不难,不用多复杂,就从换几个词开始。
比如工作中遇到麻烦,别再说“这事儿很麻烦”,改成“这是我的职责,一定会解决的”,你会发现自己的勇气比以前足多了。
学新技能的时候,别总说“这太难了”,试试说“没问题,我肯定能学会”,说不定潜能就被激发出来了。
跟家人沟通,别问“你能干点儿什么”,换成“我知道你很辛苦,多亏有你”,家里的气氛会暖和很多。
教育孩子也一样,别骂“你太不像话了”,改成“你可以做得更好,我会永远支持你”,孩子不仅会更自律,自信心也会强不少。
《小王子》里有句话说得特别对,“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语言。一句话可以让一个人的心情跌入谷底,也可以让一个人重振力量”。
咱们说的每句话,其实都像在心里播了颗种子,慢慢会生根发芽,影响咱们的生活。
心理学家CarlJung也说过,“当个体的潜意识被呈现,命运也将被改写”。
语言就像引擎,按下按钮就能带咱们去想去的地方。
你现在说什么样的话,很可能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所以不如从现在开始,多说说积极的话,用乐观的语言打开好日子的大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