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评论员 郭超

滚烫的七月,承载着一场盛大的离别,又一个毕业季已然到来,又一片广阔的星辰大海要去奔赴。如今,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青年人选择回到德州这座总面积10356平方公里的“小城”。青年返德的“留”量密码是什么?

另辟“新”径,在家乡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

在德州,一大批杰出的创业青年、青年企业家、高层次人才、海外留学生等回到德州,扎根德州,挑大梁担重任,已成为科创的“主角”。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产业,注重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实现自我突破的同时,为德州的向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蓄势动能。

据《“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到2025年,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将超过1500万人,回德州做“新农人”已然成为很多返乡青年的新选择,他们拓展新志向、探索新事业,助力新农业打造、开发农产品电商、经营乡村集体产业……以新思维、新视野、新作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如今的返乡青年,把一二线城市的生活记忆带回到德州,让众多的新业态在德州多点花开。网红店铺、短视频博主、艺术机构、家庭式农场……新的创业理念、新的经营模式、新的消费形式,让之前去“大城市”才能体验到的,如今在德州也能体验,依托着德州良好的营商环境,“留德”让青年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同时也刺激了德州新的消费活力。

回家扎根,在安稳中找到工作生活的平衡点

“我是通过德州的人才引进回来的,回家的感觉真的太幸福了,父母就在身边,上班15分钟,周末带着家人到体育公园、减河湿地公园玩一玩,这种节奏是我想要的。”93年的小陈,研究生毕业后在北京工作,后来通过德州“人才引进”计划进入到某事业单位。

“我们的车轮饼销量还不错,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两千多个,我们也逐渐适应了这种生活方式,不耽误接送孩子上下学,收入也会比上班好一点。”自身各项条件不差的张氏夫妇,本可以获取更好的就业环境,为了能够更自由的支配自己的时间,不缺席孩子的成长,在去年从济南回到德州开始了“摆摊生涯”,当上了“小挣青年”。

“我大学毕业就回德州当老师了,跟孩子们在一起‘痛并快乐着’,但生活简简单单,日子过得惬意且舒适。”在德州城区某小学已经当了两年老师的小王说。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出门见绿的“口袋公园”、贯穿城区的“城市绿道”、随处可见的“城市书屋”……在德州,青年实现了“低成本就业、高品质生活”的幸福生态圈,让“成就梦想、收获美好”不再是空想。

候鸟双栖,在流动中实现城乡新的连接

还有很多青年,找到了城乡切换的平衡点,像“候鸟”一样,他们或是已经在北京、天津、济南等一二线城市安家,但将自己打拼的事业放回到德州,将家乡作为创业乐土、梦想之地,他们在一二线城市汲取着多元的文化、创新的灵感,又将这些带回德州,在梦想的田野上开垦着美好和可期的未来。

还有些青年则反之,他们的家在德州,但自己在周边城市如济南、天津、北京等一二线城市工作,但凭借德州优越的地理位置,他们在空间切换中找到了身心的平衡、家庭的平衡,打通了城乡新的连接点。同时,依托着德州日趋完善的教育、医疗、养老、卫生等保障水平,他们将家放在德州,很安心。

不止是他们,近年来德州也在加快“连接”的步伐,德州市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融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着力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今年6月份的一场音乐节,让很多青年对德州“刮目相看”,同样也增强了很多青年把事业留在德州,把家庭留在德州的信心和勇气。

当然,德州留住青年的“改变”不会停下。2024年,德州将实施“青红计划”“青马工程”;做实做强“青衿兴德”“乡村好青年”等青年人才工作品牌;以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为统揽,协调出台更多普惠性惠青政策,着力推进“青年优居计划”。提高德州对青年人的吸引力、影响力,增强青年人在德州的获得感、幸福感。未来,相信德州会以更优的扶持政策、更美的人居环境、更高的发展平台,留住更多的有志青年。

到底应该用什么去吸引青年留下来?比起诗与远方,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那个理由可能更为务实——“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德州,何尝不是这样一座城市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