搁置对华谈判后,特朗普发起报复,一口气制裁5家中国企业,并公开强调中国应为美国的高额关税“买单”,对此,王毅外长表态一锤定音。那么,美方举动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中方又应如何应对?
当地时间4月29日,特朗普不在推特发狠,而是直接在电视专访中“定调”称,中国每年从美国赚走1万亿美元,如今应该为关税买单。他坚称,中国可能会自行消化这些关税,不会转嫁给美国消费者。特朗普还用一种近似施压的口气表示,当前对中国商品高达145%的关税,几乎等同于“贸易禁运”,但这不是美国的错,而是中国“自找的”。
与此同时,美财长贝森特也配合了特朗普的战略,他在28日表示,缓和关税的第一步应该由中方迈出。同时他指出,目前美国已经搁置了与中国的贸易谈判——只不过从现实角度来说,究竟是美方“搁置”谈判,还是寻求对话没有得到回应,那就不得而知了。
眼下,市场已经给出了真实反馈。据报道,以低价著称的中国购物平台Temu和Shein,已经明显将部分关税成本转嫁到美国消费者头上。例如一款插线板,商品售价不到20美元,进口税却高达27.56美元;另有大量商品价格在一夜之间上涨数倍,这说明关税成本并非凭空消失,最终还是流向了终端消费市场。
就连沃尔玛等巨头也传出消息称,希望中方的供货商恢复供应,而多出的关税将由美企承担,可以预见,这些由美国巨头承担的关税,最终还是会转嫁到美国消费者身上。或许是看到了这一走向,美方加码了施压力度,于4月29日突然宣布新一轮制裁,点名6名个人及6家实体,其中5家来自中国——理由是这些企业参与了为伊朗采购弹道导弹推进剂原料的“黑色网络”。
美方宣称,这些化工材料被用于制造导弹,威胁中东和平,并指责中国企业“间接支持恐怖组织”。被制裁的中国企业包括深圳、东营、湖南和河南等地的化工公司,业务涉及氯酸钠和癸二酸二辛酯等原料。美方称其协助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采购关键原料,违反了国际防扩散协议,并破坏了美国与盟友的安全框架。
然而,中国外交部早已明确表态:中美伊三边合作严格遵守国际法,美方单边制裁缺乏合法性。事实上,美国近年来频繁滥用“长臂管辖”,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其真实目的是遏制中国科技发展和国际影响力。
面对美方施压,中方展现出清晰立场,外交部发言人多次强调,关税战没有赢家,中方“不愿打但不怕打”。4月28日,我外交部长王毅在金砖国家外长会上重申,中国将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反对单边霸凌,这一表态不仅是对美国的回应,也是对国际社会的承诺。
有分析认为,中国之所以敢于“一锤定音”,是因为当前的全球经济格局,已经不是美国独说了算。中国国内市场广阔,供应链完整,外贸多元,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对美依赖度高,美国越是“加码制裁”,越可能激起中方加快去美元化、扩大东盟和中东合作的进程。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面对美方高压时,依然稳住阵脚。毕竟,不管是Temu、Shein这样的跨境电商,还是高端制造业,中国企业的韧性已经在过去几轮关税战中得到了锻炼。美国施压越强,越逼得这些企业加强自研、内销和多元出口渠道,长远来看反而提升了抗风险能力。
从当前局势看,特朗普的策略是通过贸易、外交、技术三线发力,对中国持续施压,但效果并未如他所愿。谈判被搁置,实质上不是因为中方态度强硬,而是美方预设立场太多、要求不对等,才导致停摆。
而中国在这种局面下,没有急于“破局”,而是通过内部调整、外交平衡以及多边合作,慢慢塑造属于自己的战略节奏。这种稳中求变的方式,避免了被美方节奏牵着走,也在客观上为下一轮谈判赢得更多主动权。
事实上,这次中美再度陷入“贸易制裁模式”,根本原因仍是战略互信缺失——特朗普政府习惯以施压作为谈判起点,希望通过高压迫使对方让步,但眼下,他面对的是一个不再被动接受的中国。中方既不主动激化矛盾,也不放弃自身原则,王毅外长的“一锤定音”,既是态度,也是信号:要谈可以,但必须平等,不接受讹诈、不接受单边霸凌。
接下来这场贸易战会走向哪里,关键不在于谁的声调更高,而是谁更愿意在博弈中寻找平衡点,如果美方继续单边制裁、排他打压,那中方的“奉陪到底”不会是空话;但如果美方意识到极限施压的代价,愿意回到合作轨道,那沟通的大门,也依旧敞开,就看特朗普要做何考量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