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这是90年代的上海人经常念叨的一句话,但在10几年后,这句话将要被改写,而能站在风口起飞的,是汤臣一品的创始人汤君年。 1992年,汤君年从香港到北京,看望了正在监制《霸王别姬》的妻子徐枫,随后他俩一起去上海。那儿不仅是汤君年的家乡,日后汤君年的收官之作也将在这里打响。

彼时汤君年已经是商场上的风云人物,当他看到浦东布满杂草和烂泥,心中没有大失所望,反而嗅到了黄金的味道。 汤君年打算投资浦东的地产,徐枫感到非常不理解,他解释到:“浦西是一张已经画好的画,而浦东,只是一张白纸。” 徐枫拍了那么多年的戏,想象力十足,这一刻她才感觉到,丈夫比她更有想象力。 一、 汤君年是上海人,4岁时就被父亲汤养浩带到香港去,他在香港度过了童年生活。 汤养浩到香港后,做起了窗帘生意。汤养浩做生意也极有才华,想要销量好,就得打广告,窗帘热销起来后,汤家的日子一下就好起来了。 有了父亲的珠玉在前,汤君年对商业也一直很感兴趣,在茶余饭后常常听父亲的商业征途。等到他18岁那年,他跟父兄一起成立了公司,把业务从窗帘扩展到墙纸、沙发布。 经过了4年的发展,汤君年发现香港的市场略有饱和,想要撕开一条口子,那就得开辟新的市场。彼时宝岛的经济正在起飞,汤君年瞄准时机入场,22岁的他只身赴台。

汤君年在台成立了一家“汤臣窗帘布”公司,这些窗帘布不是自己生产,而是靠进口,他在香港时手中就握有一批进货资源。 而他要先解决的,是如何卖出去,他只能一个人骑着摩托车,穿梭在大街小巷里,到布庄里去谈买卖。 因为汤君年初来乍到,想要广开销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汤养浩的言传身教给汤君年提供了很多经验,他大胆利用电视打广告。 现在广告满天飞,各种各样的形势都司空见惯了,可在60年代,用电视打广告刚刚兴起,谁也不知道这里面的深浅。 不破不立,汤君年做出了第一支电视广告,随后在广告的轮番轰炸之下,“汤臣”的名声渐渐打开了,各个经销商都去找汤君年。 靠着这种营销手段,汤君年在台短短几年间,就发展出了2000多家经销商,汤臣窗帘走进了千家万户。 汤君年的手中有了闲钱,却没有闲置,在窗帘生意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他弯道驶进了地产行业,在台的两处大楼,至今仍是汤臣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这说明汤君年的商业眼光实在独到,但他在做投资方面,却不小心被“鹰啄了眼”。

彼时影后徐枫的前夫,打着她的名头四处找人做生意,生意没好好做,反而亏本,没有丹丹的男人一跑了之,徐枫就把债务揽了下来,没日没夜地拍戏还债。 汤君年是徐枫的债权人之一,债务没有协商好,他肯定是要上门找人,或许就是因为那一眼,汤君年认定了对方,多次找她出来商谈债务问题,慢慢两人发展成了情侣关系。 汤君年也是真的爱徐枫,1980年他们结婚,汤君年给徐枫布置了3万朵玫瑰花,婚礼轰动一时。 二、 汤君年爱情事业双丰收,他真的是天之骄子吗? 婚后不久,汤君年在地产行业的发力越来越猛,他跟好友孙道存合作开发了一处工业区,在鼎盛时期,两周就有72亿的进账。 发力越猛,市场的饱和速度也就越快。汤君年看地产行业已经饱和,也没有利润增长点,于是就卖出部分资产,将资金抽调回香港。手中有了这笔雄厚的资金,汤君年在资本市场开始频频出击,拿下了几家上市公司。 在寻找猎物的时间中,汤君年瞄准了奔达集团。彼时奔达集团陷入财务危机,但是账面上还有二三十亿的现金,能拿下掌控权,就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可是汤君年的手头上没有那么多现金,怎么办?深谙资本市场的汤君年想了一个办法,配股融资,用10亿收购奔达集团34.5%的股权。 汤臣的动作引起了关注,在1992年有关部门正式介入调查,也是在同一时段,徐枫去了北京拍戏,汤君年到上海找投资机会。 当汤君年到了浦东之时,就认定上海一定是未来世界经济的舞台中心。所以在“汤臣案”调查阶段,汤君年携带6亿美金,投入了浦东,发展房地产和高尔夫球场。

那会儿,汤君年在浦东拿下了很多地块,一度被认为“人傻钱多”,还有人把汤君年跟浦东挂钩起来,称他为“浦东汤”。 跟当初在台做窗帘生意一样,汤君年在上海的投资,也借用了在台的投资经验,用1块钱做10块钱的生意,大搞预售制,和频频贷款拿到开发资金。 但从1993年开始,我们收紧银根,想要再借钱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加上房产行业过热,也对一些典型进行了整顿。这对汤君年来说,可谓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使汤臣陷入了财务危机。 一边是香港的“汤臣案”,一边在上海“深陷泥沼”,这让汤君年苦不堪言,可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即使是在公司高管全部对上海投资感到失望之时,半退休状态的他也充满信心。

1998年,汤君年在香港的官司,以无罪落幕,而他身心俱疲,身体早就亮起了红灯,从这之后,他把公司交给妻子和儿子打理。 彼时,汤君年的小儿子汤珈铖15岁。 三、 汤珈铖此人也是颇为传奇,在汤君年遭遇事业危机之时,徐枫患了郁抑症,汤珈铖同样如此。 13岁的汤珈铖对上学感到恐慌,仿佛对人生失去了方向,随后跟着徐枫周游世界4个月,竟意外的好了。汤君年在家常常看大盘,汤珈铖慢慢对股市交易有了兴趣,全家在看电视时,汤珈铖猜涨跌,最后的结果都八九不离十。 汤君年宣布“退役”后,15岁的汤珈铖理应来说,暂时没有资格,但他还是靠自己的天赋,使自己提前入局。

那会儿,徐枫拿出了100万给小儿子,让他进入资本市场,同时也考考汤珈铖。这跟王公子拿5个亿创业一样的道理,不同的是,半年后汤珈铖赚了40万,回送给母亲。 两个儿子都能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汤君年还有何所求?在汤珈铖18岁生日那天,汤君年宣布,小儿子即日起就担任汤臣集团的董事。换句话说,汤君年正在培养儿子成为接班人。 2004年10月,汤君年的身体亮起了红灯,动了手术,后来因为术后的并发症,无力回天,撒手人寰。 他走后给21岁的汤珈铖留下了5座楼盘,总共133间房子,至今一套已过亿。汤君年,真的是商业奇才,唯独可惜的,就是他没能看到汤臣一品开盘的盛况。 彼时经济回暖,房价还是下挫。在16年前,汤臣一品首度开盘,就喊出了一平方米11万的天价,业内感到不理解,为啥你汤臣要建最贵的房子? 汤珈铖在接受采访时,对这个问题是这样解释的,他说:“我们这个项目不能用一般房子的眼光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浦东这样一个最好的地段,这样的价格物有所值。” 从今天的角度回头看,汤臣开了先河,今日提及豪宅,必有“汤臣”二字。

与那些口口声声说要做出一家“百年公司”,为何汤君年就能做到?恐怕有两个原因。第一,汤臣集团在90年代就经历过了最黑暗的时刻,汤君年撑过来了,给妻儿留下了运转正常的公司。 第二,在“接班人”身上颇费功夫。汤家二子早早就进入公司,多学多做,慢慢熟悉业务,了解商业运作的机制,只要好好经营,就不会出现暴雷的危险。 纵观汤君年的一生,敢闯敢想,有耐力有恒心,相信自己所认定的事。如果没有这般毅力,汤君年也不会从“浦东汤”转身为“浦东地王”。 对待妻儿,他更是做出了一个好榜样,在该撤退的时候撤退,在该培养的时候培养,得以让“汤臣”的神话,继续绽放,而不是在创一代的身上,匆匆滑落而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