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启动招投标倒查13年

倒查十三年,举报奖10万,招标行业,变天了!负责任地说一句,中标靠关系,项目靠资源的时代,彻底要画上句号了!前段时间,国家发改委开了一个发布会,看上去好像没什么新内容,实则暗藏杀机,从这次会议之后,招标行业成了重点整治对象,而负责评标的所谓专家,也被纳入重点关注范围。国家想动手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从2024年到现在,全国曝光了2000多起招标违规案件,大量串标团伙被移送公安,光是清理出来的违规专家就有3.8万名,要知道这每一个专家背后都有不止一个上千万甚至上亿的项目,更让某些人脊背发凉的是,国家不仅要查,而且还要倒查,十几年的旧资料老黄历都得翻出来研究,谁都跑不掉,曾经肥得流油的招投标,如今真成了烫手山芋。曾经暗箱操作的人这下都要睡不着了!

在圈子里混过的都知道,想拿项目,你别管什么行业,先得“拜码头”“找门路”,标书做的再漂亮,不如领导一句“招呼” 管用。招投标桌子底下藏的猫腻一天一夜都数不完。

比如基建领域,就是“关系户”扎堆的地方。去年检察机关披露的数据,光前三季度就办了4800多件建设工程合同纠纷的监督案,排在全国第二高。这里面什么样的奇葩事都有:有的回迁房项目本该公开招标,结果直接改成议标,等于把项目直接塞给关系户;还有的更离谱,施工队都进场俩月了,招标流程才慢悠悠地补起来,这哪是招标,分明是走个过场演个戏给外人看。更坑的是层层转包,一个公路项目中标方抽10%管理费,再转包给下家又抽10%,到实际施工的人手里,预算早就被扒得只剩骨头了,只能用劣质材料凑数,最后修出的路成了“豆腐渣”,下雨就塌,这不是拿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开玩笑吗?

多地启动招投标倒查13年

教育领域也没好到哪里去,本来应该是清水衙门,结果成了腐败重灾区。安徽去年曝光的案子看得人牙痒痒,一个外地商人行贿232.5万,直接“放倒”了11名教育系统官员,从省厅到区县,关系全打通了,具体怎么操作的?提前跟官员串通,按自己公司的设备参数写招标要求,等于把标书做成了“私人订制”,别人再优秀也根本没资格投标。更恶心的是“雁过拔毛”,蚌埠有个校产办主任,采购练习簿居然按每本5厘钱收好处费,就这蚊子腿肉,硬是攒了8个学期收了一共1.6万。家长们以为教辅费贵是成本高,殊不知钱都流进了这些蛀虫的口袋。

至于更敏感的国防和军工领域,虽然公开案例不多,但圈里关于招投标的传闻同样不少,有的配套设备招标,故意设置些莫名其妙的参数,就某家关系户的产品能达标;还有的采购验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合格的产品被压价,劣质的靠关系进场,这不是拿国家安全当儿戏嘛!

这些乱象可不是小事,往小了说坑害老百姓,往大了说动摇国家的根基。2023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已经突破了3.4万亿,公开招标占了76.3%,要是都被串标抬价,国家财政有多少钱都不够浪费的。其次是破坏公平,老实做生意的企业被排挤,谁还愿意搞研发、抓质量?最后更滋生腐败,北方有个省审计厅去年就移送了245件招投标违纪线索,涉及409人,全是靠指定供应商、操纵招标捞好处的。

多地启动招投标倒查13年

乱象丛生,危害巨大!国家这次是动真格的,刀刀都砍在要害上。先看国家层面的硬招:财政部明确要求“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以前招标完就没人管的日子彻底翻篇了,以后谁招进来,就问谁要成果;检察机关更是直接亮剑,只要发现先施工后招标、违法分包的,直接认定合同无效,一点情面不留。更关键的是,国家不仅要抓害群之马,还在修补制度漏洞,以前串标难认定,现在连专门的司法解释都有了,以后还有人想钻法律空子,门儿都没有。

高层一声令下,各地马上开始整改,简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浙江搞了个“全流程电子化”,从标书发布到评标结果,全在网上留痕,你就算是官再大,想改个参数、透个消息都没机会,去年一年就靠这招查出200多起违规操作。广东就更狠了,在省内搞了个招投标“信用黑名单”,只要有串标、围标记录,不仅3年不准投标,连政府补贴、贷款都给你停了,等于断了企业的活路。江苏推出“异地评标”,比如南京的项目,评委从苏州、无锡随机抽,本地关系再硬也搭不上话,今年上半年就用这招否掉了13个有猫腻的标书。还有山东,把中小企业的份额明确写进规定,政府项目30%以上必须给中小企业,以前被关系户垄断的蛋糕,现在逼着分出来。

多地启动招投标倒查13年

国家为啥突然下这么大力气整治招投标?这里面释放的信号太明确了:第一,市场要发展,一定要把公平、公正放在首位,以后拼的是技术、质量、价格,不是后台;第二,腐败零容忍,不管是“大老虎”还是“小苍蝇”,只要碰招投标的红线就必被查,不光抓,还要倒查,退休了都给你揪出来;第三,营商环境亟需进一步优化,这几年我们一直都在强调要激发民营企业的活力,那就必须把一些关系户给揪出来,让企业家敢投钱、敢创新,而不是天天琢磨搞关系送礼。

这次是制度性改革,不是运动式整治。电子化留痕了,信用体系联网了,跨部门监管到位了,想回到以前那种暗箱操作的日子,比登天还难。就像给招投标装了“天眼监控”,一举一动都在眼皮子底下,谁还敢瞎折腾?

从今往后,招投标的水会越来越清,必须回归“阳光下的竞争”,拼产品、拼服务、拼创新的时代真的来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是天大的机遇;对于那些还想靠关系吃饭的,趁早醒醒,别等被淘汰了才后悔。毕竟做生意跟做人一样,踏踏实实才是根本,旁门左道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