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将军打仗都是越来越熟练的,而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前半生是战神,后半生又成了常败将军。他就是薛仁贵,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白袍小将薛仁贵 薛礼,字仁贵,山西龙门人。他出生寒门,世代都以务农为生。成年后,他打算把先辈的坟茔迁到别的地方,他的夫人柳女士说:“才华往往伴随着机遇才能彰显。现在吾皇亲征辽东,正缺人才。夫君你何不去一展才华。等功成名就,再回来把先祖迁到更好的地方。” 薛仁贵听了觉得很有见识,于是参加了将军张士贵的队伍。薛仁贵首次参战,就斩杀了敌军将领,把他的脑袋拴在马鞍上,让敌军都看得到,他从此在军中有了一点点名气。

太宗攻打安市的时候,高丽的大将高延寿率领二十万人马固守。薛仁贵知道自己机会来了。他就穿上白袍,持戟挂弓,骑着战马直奔敌军,部队一看无名小卒都冲锋在前,大家都开始奋勇杀敌,敌军大乱,四散奔逃。 太宗看到这个人这么猛,派人去问将军:“那个白袍小将是谁?”来人回禀说这个人叫薛礼,绛州龙门人。太宗找人唤他前来相见,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给了他不少赏赐,并任命他为游击将军。 军队班师回朝的时候,太宗对他说:“朕旧将皆老,欲擢骁勇付阃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皦将。” 唐高宗继位后,曾到麟游县度假。晚上突然洪水泛滥,直接冲到了宫门,高宗的御用保安全都跑了。薛仁贵说:“皇上还没救出来呢,你们怎么敢先跑?”于是在门外大声呼喊高宗,高宗惊醒后赶紧到了安全的地方。

多年后,薛仁贵打了败仗被论罪的时候。高宗想起麟游县的事情,才免了他的死罪。叹息说当年要不是薛仁贵,高宗早就变成了鱼鳖。 二、常胜将军威名传 唐高宗显庆三年,李治下令让程名振镇守辽东,薛仁贵为他的副手。当时高丽来犯,他们在贵端城大败高丽,斩杀高丽士兵三千余人。次年,薛仁贵在横山偶遇高丽的大将温莎多门。薛仁贵拈弓搭箭,例无虚发,高丽的士兵陆续应声倒地。 到了石城的时候,军中传言敌方也有一个神箭手,已经射杀了十余位士卒。薛仁贵大怒,一人一骑去前线和那个人对拼。他俩同时射箭,薛仁贵技高一筹把他的箭射落,并活捉了他。薛仁贵神箭手的威名在军中盛传,甚至高宗也知道了此事。

不久后在黑山又大败契丹,并生擒了契丹王。他带着俘虏回到了洛阳后,高宗大喜,封他河东县男的爵位。当时西北的天山九姓铁勒也开始叛乱。唐高宗任命郑仁泰为行军总管,薛仁贵做他的副手平叛。 唐高宗给他们设宴饯行的时候,想试试薛仁贵的能力。 于是说:“古代的神射手能一箭能穿七层盔甲,大家都传你是神射手,你穿五层盔甲试试?”薛仁贵一箭就给五层的盔甲射了个洞,高宗看呆了,为了他的爱将生命安全,又赐给了他更为坚固的铠甲。

当时九姓铁勒率众十万,派一些骑兵来阵前挑战。薛仁贵一连射了三箭,对面三个应声倒地,敌军以为天神下凡,全部投降。军中都唱起了凯旋的歌谣“: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唐高宗乾封年间,高丽的泉男建抵抗官军的收编,还趁夜晚偷袭。薛仁贵强势还击,斩首敌军几百人。薛仁贵趁胜追击,斩杀敌军五千余人,并拿下了高丽三座重镇。高宗听闻大喜,对自己有薛仁贵这样的大将而自豪。

薛仁贵又挑选两千精兵进攻扶余,他的同僚们劝他不要鲁莽。薛仁贵自信地说“:在善用,不在众。”他仅带领两千人就斩杀了敌军万余人,并攻克了扶余。 扶余投降后,高丽剩下的四十座城池陆续请降,辽东遂平。高宗又加他爵位为平阳郡公。高丽纳入唐朝版图后,史载他:“抚孤存老,检制盗贼,随才任职,褒崇节义,高丽士众皆欣然忘亡。” 三、大非川不敌吐蕃 唐高宗咸亨元年,当时的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已经去世。吐蕃部又选择反叛唐朝,李治任命薛仁贵为行军总管,和自己的附属国吐谷浑一起抵抗吐蕃。

当时他的副将为郭待封,出征前和薛仁贵的官位是同级。他对李治的任命十分不满,凭什么要让他做薛仁贵的二把手,就总是和薛仁贵反着来。 唐军计划赶赴乌海城的时候,先把部队驻扎在了大非川。薛仁贵和身边的高级将领说:“乌海的路不好走又充满了瘴气,火速前进还不会有大碍,如果拖拖拉拉的对军队的损害极大。 可以先把留在大非川的营栅里(一万人看守)。剩下的人和我火速飞跃乌海,趁敌人没有防备可以将他们一举歼灭。”薛仁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了对方。杀人俘虏不计其数,就连收获的牛羊也有万余。薛仁贵达到乌海,等待郭的援军。

郭待封并没有将严守薛仁贵的将令,带着粮草缓慢进了乌海。吐蕃军二十万人马在对面以逸待劳,把郭待封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粮草也被抢劫一空。薛仁贵的粮草已尽,只好选择退守大非川。 吐蕃又增派二十万大军追击薛仁贵,薛仁贵不敌。薛仁贵只好与吐蕃大将论钦陵求和,大非川的结果就唐朝的属国吐谷浑从此为吐蕃所有。薛仁贵叹息说:“三国时期的邓艾就因在庚午年对西蜀用兵而死,我也活该失败。”

回到长安后,李治治了他的罪。由于他在太宗、高宗年间立下不少战功,并没有把他赐死,而是夺官削爵为平民。唐高宗永淳二年,薛仁贵在长安府中去世,时年七十岁。高宗赠他幽州都督,并把他的遗体送回老家龙门安葬。 参考文献 《旧唐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