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思琪

东北的冬日漫长而寒冷,学校的寒假也较南方更长一些。哈尔滨工业大学被誉为“中国航天第一校”,在“尔滨”火爆出圈后,成为颇受欢迎的新晋“景区”。广西“小砂糖橘”研学,普京总统到访,发射小卫星达35颗……这里的故事一直精彩。

从事教育报道六年有余,我已经数不清来过多少次。寒假再次到访,校园里人潮涌动,活力洋溢,全然不是想象中“静悄悄”的样子。

每次科普,都是唤醒

你听过来自太空的声音吗?

哈工大航天馆是许多游客来哈尔滨“打卡”的第一站。一个多月前,这里刚刚完成重新布展。

年过七旬的王子华是哈工大航天学院一名退休教师,从读书到工作,已经在哈工大度过40多年。如今,他每天开车一个多小时,来航天馆做义务讲解员。

嫦娥六号是如何在月球背面取土的?空间站小机械臂是怎样助力航天员出舱的?……这些航天领域的国之重器,王老师都如数家珍。他既讲成就,又讲原理,不仅科普,更为启迪,许多小朋友听得入迷,说这里是“离太空最近的地方”。

参观间隙,一个大学生感慨道:“我一直觉得数学是非常抽象的,没想到当数学遇上航天,竟然变得如此具体。”

这句话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原来,这个男生叫解灏锴,来自山西,已在澳大利亚留学多年,学的就是数学专业。

“从复杂的工程问题中提炼出重大原创性理论,靠的是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需要运气,但更多是艰辛。”王老师如此回答他,并给他讲解了数学在航天应用中的经典案例。

“这样的答疑多吗?”我问王老师。

王老师说,只要来航天馆,他就会“泡”在人群里。谁有问题问他,他就回答谁;有什么问题,就回答什么问题。

这一刻,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师者如光,微以致远。一次次答疑、一次次遇见,会在参观者心里种下一颗种子,成为学术道路上的动力,抑或日后学成归国的伏笔。

每份耕耘,都有收获

你听过小白鼠的声音吗?

“90后”张博雅自称是个“养老鼠”的人。在哈工大明德楼的实验动物平台,70只小白鼠让她最放心不下,每天都要来照看、观察。

2023年,从哈工大博士毕业后,她选择留校工作,成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一名教师。供给航天员的功能性食品研发,有益人体健康的益生菌新种质挖掘……说起科研,她眼中带光。

而她的爱人李若鹏,也是同年留校的教师,研究方向是电子电镀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在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以电镀的方式搭建微纳米三维金属结构,从而保障集成电路高质量信号传输。

他们在同一栋科研楼工作,却只能在“早八晚十”外的下班时间相见。攻关的领域不同,冲刺的目标一样。每一场细微的实验,都可能孕育重大发现。

在哈工大,这样的“科研伴侣”有很多。对他们来说,频率相同、步调一致,是最好的陪伴。很多人慕名而来,很多人满载而归,但他们一直坚守。这让我想起五年前写下的哈工大“八百壮士”的故事。

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800多名青年响应号召齐聚哈工大,从零开始,建立一批新学科,创办一批新专业,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他们当时的平均年龄只有27.5岁,放在现在,就是“95后”。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与祖国同行,是一代代青年人融入心底的信念。

每个行动,都在成长

你听过钛合金打磨的声音吗?

在哈工大材料学院的实验室,“00后”学生姜博涛正在经历一段颇具挑战的时光。在科研仪器前,他和同学反复试验,希望找出最优的工艺方案,通过含氢等离子熔炼,将被污染的钛回收为纯净的钛,从而为航天事业降低成本。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是我国创新创业领域的顶级赛事。假期备赛,目标明确,专注而充实,忙碌却高效。

在很多哈工大人身上,都有着和姜博涛一样的气质。他们为发现一个科学问题而兴奋不已,为攻克关键技术而夜以继日,为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而步履不停……

结束采访,已是傍晚,落日的余晖洒在人来人往的校园,仿佛希望的火苗在跃动,在燃烧。我想,这是哈工大最动人的风景。

124位两院院士、170位大学书记和校长、147位省部级以上领导、54位共和国将军、450余位航天国防总师、近40万优秀人才……这所扎根北疆的顶尖学府,以独特的魅力和底蕴,孕育着一代又一代追梦人,用行动诠释着对科学的求索、对国家的担当和对未来的憧憬。几天后,哈尔滨亚冬会即将启幕,将有1300多名师生作为志愿者投身这场盛会。

而我,作为一名记录者,始终被他们的执着和炽热所感染。在手机通讯录里搜索“哈工大”,老师和学生的名字将近300个。我从未想过,除了自己的母校,会和这样一座百年名校结下如此深厚的缘分,收获如此笃定的力量。

我想,这些故事不仅属于哈工大,还属于每个为梦想拼搏的人,属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