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万深二代困境,三代人的努力,只换来一张通往平凡的门票

在深圳,“深二代” 群体常被贴上各种令人羡慕的标签。

外界总以为深二代“有房有车、衣食无忧”,每天开着豪车上班,闲暇的时候收租,零花钱动辄十几万 ...

可现实真的如此吗?

1.

下午摸鱼,前同事小刘发信息问有没有内推的机会,他失业了。

作为地道的“深二代”,身份证44030开头,这个身份如今却成了面试的阻碍。

失业的两个月里,小刘面试了不下20场,很多面试官看到他的简历,第一反应就是“你们还需要找工作?”

甚至连拒绝他的理由都惊人的相识,“怕公子哥吃苦,又羡慕公子哥开路虎”。

实际上,许多深二代家庭仅有一套房产,甚至还有负债累累的。

不是每个深二代都有楼收租,大部分的人和普通人一样,因为父母早年来深圳,买的都是老破小。

如果没有拆迁,二代们都是和父母蜗居在一起,推开门就能看见家里的全貌。

一家五口挤在80㎡的老破小、有一辆代步汽车,还有两辆“电鸡”,买东西也会还价。

小刘说,这种有车有房却一贫如洗的生活,不知道打破了多少人对深二代的幻想。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深二代等于富二代”的标签越来越明显,似乎什么都不做,钱就被大风刮来。

被误解的 "深二代标签,道出了许多深二代不为人知的职场困境。

2.

如果说职场困境是深二代的地狱模式,那深圳的高考对深二代来说就是“十八层地狱”。

以深圳大学为例,录取分数线超过211,逼近985高校,这在全国也是独一份。

让许多深二代家长们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只能开启“鸡娃”模式。

从小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为孩子提供各种课外辅导和培训,希望孩子能够在高考中脱颖而出,进入理想的大学

然而,现实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许多孩子在经历了多年的努力学习后,依然难以达到心仪高校的录取分数线。

不得不面临着去外地读书或者选择专科院校的困境。

在高中门口,经常能看到深圳妈妈们的交流,实在不行,就让孩子上深职院。

作为深圳学生的退路,深职院这两年录取分数也是水涨船高。

其本科最低投档线已高达559分,远超部分内陆省份的一本线。

简直是要断了深圳学生留深上学的退路。

这两年,毕业季又遇到职场寒冬。

30万一年的国际学校、留学班、兴趣班.....父母花300万培养出来的孩子,干着月薪5000的工作。

父母用三代人的积蓄,给孩子换来一张通往平凡的门票,不断造成了“烂尾娃”现象。

当鸡娃回报率越来越低,家长不得不战略收缩,用鸡娃的钱给孩子未来兜底。

3.

回不去的老家,离不开的深圳。

小刘说自己在深圳上学,从幼儿园到职校,家里没有大房子,也住了30年,从小到大的朋友都在深圳。

在深圳看病去北大医院或者人民医院,爬山去梧桐山、笔架山,也逛华强北,老街还在记忆里。

以前深圳第一高楼是地王大厦,第二是赛格广场,后来变成了京基100,再后来是平安。

对很多人来说,深圳是第二故乡,实在不行还能回老家。

可对深二代来说,深圳既是工作生活的地方,也是老家。

小刘说,自己很难超过父母的成就。

从事着普普通通的工作,和老婆在深圳生活依然很大部分需要依靠父母。

住在父母买的房子里,父母帮忙带孩子,父母过节补贴家用,父母周末帮忙遛娃等等。

就像大部分其他城市的本地人一样,这个城市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罢了,不在这里我们还能去哪里呢。

全文完,喜欢的请三连。

深圳青年:每天三分钟,换个角度带你看深圳楼市、租房、职场、生活的八卦和价值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