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用“战机击落霹雳-15导弹”,还有脸公开数据?美法日多国排队。

印度高调宣称用战机击落中国霹雳-15导弹,转头却将残骸当作“外交筹码”,美法日多国排队等着听中国导弹的秘密。

印度防务网站消息称,印军在印巴冲突后缴获了“基本完好”的霹雳-15导弹残骸,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却轻描淡写地宣称这款中国导弹“不过如此”,甚至不如印度国产的“阿斯特拉”。

与此同时,印度退役准将贾格迪普还声称,印度国产的“阿卡什”防空系统曾击落巴基斯坦的F-16和枭龙战机。

但贾格迪普没说的是,这个仿制苏联SA-6的"国产奇迹",其实际命中率比印度吹嘘的具备88%的命中率低的多。

2019年印度军方多轮实弹测试显示,“阿卡什”单发命中率不足20%,在新一轮的印巴冲突中,第三方观察显示其防空网拦截成功率仅47%。

印度的话还真不能全听全信,更有意思的是,即便印方如此宣扬自制武器,西方国家依旧不感兴趣,反倒是强烈要求印度共享霹雳-15残骸的数据。

据印媒消息,目前“五眼联盟”以及法国和日本都排队等着印方公开残骸,一起研究中国武器的“命门”。

印度拿着霹雳-15残骸能破解多少机密

印媒故意夸大残骸价值,宣称霹雳-15残骸采用的双脉冲发动机、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双向数据链技术,正是美国AIM-120D和欧洲“流星”导弹尚未完全突破的领域。

法国尤其迫切,尽管印度否认,但多方证据表明,巴基斯坦歼-10C发射的霹雳-15曾在空战中压制印度“阵风”战机。

作为“阵风”的生产国,法国急需破解中国导弹的电子战参数,以维持对南亚的技术优势。

而美国更希望通过残骸逆向推导霹雳-15的射程极限:外贸版霹雳-15E标称射程“大于145公里”,但实战中曾在180公里外发起攻击,这种差距背后隐藏的体系化作战能力,才是五角大楼真正的担忧。

但拿着霹雳-15的残骸能破解多少机密?

笔者看来,这场所谓的“多国求霹雳-15残骸”就是印方自导自演的一场戏。

要知道,巴基斯坦使用的霹雳-15E是外贸降级版,其双脉冲发动机、有源相控阵雷达等核心模块与解放军自用型号存在代差。

更关键的是,导弹推进段燃料耗尽后,导引头已通过自毁程序物理损毁,残留的零部件仅能推测部分性能参数。

即便美国拿到残骸,最多只能推测出固体燃料成分或发动机布局,但小型相控阵雷达所需的稀土材料和算法架构,绝非逆向工程能破解。

印度拿着霹雳-15残骸能破解多少机密

印度宣称能借此掌握中国导弹“命门”,简直是天方夜谭。

不过也要注意一点,西方仍可能从残骸中获取有限情报。例如通过固体燃料残留分析,可估算霹雳-15E在160-180公里射程下的动力曲线;残存电路板或揭示其抗干扰频段。

但这些碎片化信息对实战意义有限,毕竟中国早已列装更先进的霹雳-17,其采用的凝视红外成像+主动雷达复合制导技术,完全跳出了现有空空导弹的对抗逻辑。

印度为啥这么干?笔者看来莫迪政府有两点算计:

其一,安抚国内情绪,继续演“印方大获全胜”的戏码。在空战失利引发国内舆论哗然后,印度急需用“技术胜利”转移矛盾。

其二,莫迪政府故意放出“多国排队研究”的消息,或许是想以“共享研究权”为筹码,向法国索要阵风战机源代码,同时要求美国放宽F-35技术转让限制。

这也是印度惯用的外交手段,2020年曾以“疫苗知识产权共享”要求施压WTO,但未获成功。

但这种两头通吃的把戏漏洞百出,若残骸真如印方所称“价值有限”,西方为何趋之若鹜?若印度确实掌握反制中国导弹的技术,又何必向法国求助?

印度的这场骗局,恐难有人真的上当,最多就骗骗国内的老百姓,让印度人高兴高兴罢了。

印度拿着霹雳-15残骸能破解多少机密

中国的应对之道恰恰凸显了体系化作战的降维打击。霹雳-15的威力不仅来自导弹本身,更源于中国为巴基斯坦构建的“传感器-数据链-指挥中枢”全链路体系。

这场围绕导弹残骸的博弈,已然成为南亚军备竞赛的转折点。印度越是炒作“技术泄露”,越暴露其军工体系的脆弱性:号称国产的“阿斯特拉”导弹至今未能大规模列装,而“阿卡什”防空系统的极低的命中率难以外销。

相比之下,中国通过体系化装备出口,已帮助巴基斯坦建立起对印非对称优势。未来若霹雳-17随歼-20外贸版进入南亚,印度靠“捡残骸”撑起的国防自信恐将彻底崩塌。

一块残骸既要用来对内宣扬“军工自主”,又要对外交换技术,天下哪有这等便宜买卖?

一场印巴冲突下来,印度军事能力一般,但闹笑话的能力确实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