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天狼
5月7日凌晨,印度空军75架战机对上巴基斯坦空军50架,结果却是五比零的大败仗,而且败得毫无还手之力。要知道,这可不是狗斗拼技术的近距缠斗,而是最大交战距离相隔160公里的大射程对决。印度引以为傲的“阵风”战机都没能发挥出流星导弹的优势,反倒被巴空军远远地锁定、精准击落。这一战,让霹雳-15E空空导弹彻底火出圈!不少军迷一脸懵:到底是巴空军歼-10C太强,还是霹雳-15导弹太猛?尤其是那个传说中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导引头”,到底有多厉害,居然能让导弹在160公里外一箭穿心?
▲巴基斯坦外交部长的公开发言
先别急着讲导弹,咱先看战果。根据巴方披露,印度被击落的5架战斗机中,包括3架“阵风”、1架苏-30MKI和1架米格-29,而且最远的残骸落点,居然出现在印控克什米尔拉姆班县,距离实控线超过100公里。也就是说,巴空军连边境都没越,导弹就已经飞进了印控区,成功把印度战机送上了天。
这种“远距离杀伤”的背后逻辑,其实就一句话:我能打你,你打不到我。印度人自然也反应过来了,他们的流星导弹射程虽然标称150公里,但“不可逃逸区”只有20至60公里。而巴基斯坦歼-10C挂载的霹雳-15E,据称最大射程达200公里以上,出口型也标称超过145公里,关键是,它用的是双脉冲火箭发动机和高性能导引头,打得远也打得准。
▲珠海航展上的霹雳-15E
别被这个长词吓住,简单说就是:导弹前头装了个会“主动搜索”的雷达系统。传统导弹,比如老式的霹雳-12、AIM-120之类,大多用的是“平板缝隙雷达”,虽然也能锁定目标,但抗干扰能力差、分辨率低,一旦飞进复杂战场,很容易“丢人”。而“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正是雷达技术中的“天花板”,咱们的歼-20、歼-35、歼-10C都用它。这种雷达不是靠一整块天线旋转来扫描,而是靠上百上千个独立的T/R(收发)组件,用电子方式控制雷达波束指向,速度快、精度高,最关键的是抗干扰能力强,打隐身目标也不含糊。
霹雳-15导弹如果用的是这种“主动有源相控阵导引头”,那基本就是“空对空导弹中的导弹之王”。它不但能自己寻找目标、锁定目标,还能实现多目标跟踪、电子干扰对抗,哪怕你躲得远远的,它也能在终端阶段精准扑上来。
▲霹雳-15E残骸中的导引头碎片
目前公开的信息显示,霹雳-15采用的是“惯性+北斗+数据链+主动雷达末制导”的复合制导系统。前面几种负责前中段飞行,末制导阶段才是真正“锁喉”的关键。而根据印方公布的霹雳-15E残骸照片,有一种结构完整、带规律排孔和插线结构的部件被专家怀疑就是“砖块式有源相控阵雷达”的组件。
为啥说是砖块式?因为在目前的技术路径中,有源相控阵雷达大体分三种结构:瓦片式、条状式、砖块式。瓦片式集成度最高,适用于战斗机这种“空间寸土寸金”的平台;砖块式集成度稍差,但结构相对成熟,更适合外贸型导弹使用。从霹雳-15E的部件结构看,很可能采用的是砖块式相控阵导引头,不排除是我国早期型号改进而来的成熟方案。当然,这种设计已经远远超过大多数国家现役导弹导引头技术水平。以美制AIM-120C为例,它依然是老式平板缝隙雷达,虽然性能还不错,但和真正的AESA还是有代差。
▲霹雳-15E残骸上的信息显示,击落印军阵风战斗机的导弹导引头居然还是10年前生产的老旧型号……
如果说近距离格斗是二十世纪的主旋律,那么当今的空战,已经进入了“谁先看见,谁先发射,谁先锁定”的超视距对抗时代。而导弹的雷达导引头,正是打赢这一场“看不见的战争”的关键。霹雳-15不但拥有超过200公里的射程,更关键是具备在强干扰、高机动目标环境下依然稳定制导的能力。这让巴空军即便在未越境的条件下,也能牢牢压制印度空军的先进战机。甚至可以说,这一战的胜利,不是靠飞行员的勇猛,而靠的是空空导弹导引头的精准和先进。
有意思的是,霹雳-15在这一战中表现太好,甚至让霹雳-10这种近距离格斗弹都没机会出场。正因为有了霹雳-15这种“打得远还打得准”的空空导弹,中国空军新一代战机,如歼-20,才敢大胆砍掉航炮,不再死守狗斗的老套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