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如果不是这次娃的暑假作业要“探访北方新城”,我八成不会选石家庄。以前我的印象里,河北的省会总是和“火车拉来的城市”“南北交通枢纽”这些词挂钩。要么是新闻里高铁开通的消息,要么是车站里短暂停留的背影。可这次,真正带着一家人踏进石家庄,住了三天,吃了六顿,走了七八个地方之后,心里忍不住冒出五个大大的问号。
我不是专业写游记的,纯粹是一个带娃的普通妈妈,甘肃人,平时工作挺忙,偶尔爱自己做点好吃的。娃爸是个典型理工男,对历史和地理比我还关心。我们仨,一辆车,背包里塞着辣椒酱和牛肉干,带着些许期待和更多的好奇,走进了这座号称“石门”的城市。
第一天刚进市区,我就有点懵。石家庄的路比我想象宽多了。车开在裕华路上,两边全是绿植和高楼,和我脑子里那个“北方城市灰蒙蒙”的印象完全不一样。
我们住在桥西区,酒店前台妹子笑得特别真诚。我问她石家庄有啥必须打卡的,她说:“其实这儿没啥名山大川,吃的倒不少,晚上去勒泰中心,白天去正定。”她还神秘兮兮地补了一句:“早点去正定南门,卖烧饼的老爷爷快七十了,味正!”
那一刻我就觉得,这趟旅行,可能要颠覆我对“省会”的全部认知了。
一、石家庄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城市?为啥历史感不强,存在感却那么强?
说真的,石家庄给我的第一感觉特别“新”。你很难在街头看到那种斑驳的老建筑,大部分都是近二十年新修的。问了本地的哥,他说老石家庄其实没啥历史,因为它本来就是火车站带起来的城市。真正有历史的是正定、赵县、元氏这些周边县城。
这让我有点懵。省会城市竟然是“后来者”?我们在正定古城转了大半天,娘娘庙、临济寺、隆兴寺,每个地方都沾着尘土和时间的味道。蹲在寺庙门口的猫,晒得迷迷糊糊,我突然明白,原来石家庄的“根”其实在这些县里。
但新归新,这座城的存在感却意外强烈。无论是高铁站里熙熙攘攘的人流,还是勒泰中心广场上蹦迪的小年轻,石家庄有一种莫名的自信。它不像西安那样满口历史,也不像成都那样会讲故事。但你看得出,这座城市在拼命生长。
晚上去勒泰中心,广场上全是遛娃的、拍照的、买奶茶的。灯光打在喷泉上,溅起一地水雾。我突然想起,石家庄就像个长大的小孩,骨架还没完全定型,但活力满满。
二、正定烧饼怎么这么薄还这么香?
第二天一大早,专门赶去正定南门找那个传说中的烧饼老爷爷。一排摊贩,烟火气十足。烧饼摊前排了十几个人,老爷爷动作飞快,手里的擀面杖没有停过。
我问他,这烧饼秘方是不是家传的。他抬头笑了笑:“都一个味儿,关键是炉子,柴火旺才出味。”我们买了两个烧饼,掰开一看,皮薄馅多,里面塞着肥瘦相间的猪肉,还有一点青椒和葱花,最神奇的是,一点都不腻。
咬下去第一口,外皮酥脆,里面的肉汁和葱香爆出来。娃爸吃了一个还想再来,我拦住他:“咱还得赶下一个点,留点肚子。”
说实话,这种味道在甘肃吃不到。我们那边的烧饼更厚实,讲究嚼劲,正定烧饼却轻盈得像个小点心。那一刻我怀疑,石家庄人是不是都爱吃这种“轻巧”又实在的东西。
三、赵州桥到底值不值得一看?传说里的“千年不倒”是真的吗?
第三站是赵州桥。说到这座桥,我小时候语文课本里就学过,说是隋朝建的,跨度最大,千年不倒。可真到现场,桥比我想的小很多。桥下的河流夏天水不多,有点干涸。导游小哥说,桥身上有很多修补痕迹,但主体结构一直没动过。
我们带着娃慢慢走过赵州桥,脚下的石板被踩得发亮。桥的两侧刻着各种浮雕,摸上去冰冰凉凉的。我蹲在桥头,想象一千多年前工匠们凿石搭拱的样子,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这桥能经得住现在这么多游客吗?
娃爸翻出手机查资料,说赵州桥确实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敞肩石拱桥,桥面还能跑汽车。我有点不信,现场看着那么秀气,怎么承重那么大?导游小哥又补充说,其实桥下的水流经常泛滥,但桥身依然没事。
这时候我有点服气了。以前总觉得“千年不倒”是夸张,现在看着这座桥,心里有点敬畏。
四、石家庄的工业气质和文艺范能不能共存?
坦白说,石家庄是我见过“最不像省会”的省会。它没有太多地标性建筑,但工业遗迹特别多。我们去过一个叫“正太饭店”的地方,听说以前是铁路枢纽的招待所,现在成了咖啡馆和展览馆。
里面有老照片,有老式电话机,还有一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留声机。我一边给娃讲“火车拉来的城市”的故事,一边喝着咖啡,突然觉得这座城市挺有趣。它把老工业厂房改造成了新潮的打卡地,外面还是铁轨,里面却是手冲咖啡和文创小店。
晚上去北国商城,商场外面就是地铁口,地下是“地铁博物馆”。娃在地铁模型前玩得不想走。我问工作人员,这城市是不是特别依赖铁路。她说:“以前是,现在不只是。现在高铁、地铁、汽车厂、制药厂都多。”她还补了句:“年轻人爱文艺,但骨子里还是挺实在的。”
我突然有点明白石家庄的气质了。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让人惊艳的城市,但藏着很多故事和细节。你得走进去,才能发现好玩之处。
五、石家庄的菜为啥这么咸?但竟然越吃越香?
说到吃,这趟石家庄之行最让我惊讶的就是——这儿的菜怎么这么咸!第一顿在酒店附近的小馆子点了个“驴肉火烧”,面皮筋道,驴肉香而不腻,配上葱花和辣椒酱,特别带劲。可是,盐味真的很重。
第二顿是“羊汤”,味道特别鲜,配上一大碗白面馍,热乎乎的。可是,咸得我直喝水。娃爸倒觉得刚好,说是“北方人口重”。后来吃了“扒鸡”、“酥鱼”、“灌肠”,每一样都重油重盐。
本地朋友请我们吃“缸炉烧饼”,说是石家庄的老味道。烧饼外皮烤得焦黄,里面松软,我一口咬下去,芝麻香气扑鼻。娃吃得满脸都是面屑,还喊着“再来一个”。
吃到第三天,我竟然有点上瘾了。咸得带劲,香得实在。每顿饭都下饭,连娃爸都说:“下次来得多带点牛肉干,咱这胃口都被带偏了。”
逛街的碎碎念——城市的烟火气和小确幸
石家庄的街道特别宽,绿化带里种着各种花。有时候路边就蹲着几个卖鲜花的小贩,菊花、百合、向日葵,颜色特别鲜艳。我忍不住买了两枝,插在酒店的矿泉水瓶里,房间顿时多了点家的味道。
每天中午最热的时候,我们就在酒店楼下的“老街小馆”蹲一会儿。这里的凉皮和麻辣烫,味道和甘肃大不一样,面皮更软,辣椒油里带点花椒香。娃爸说:“这辣味有点像川菜,咸味像东北。”
走在勒泰中心,商场门口有乐队演出,年轻人围着跳舞。有人拿着奶茶,有人举着手机直播。娃跟着音乐摇头晃脑,我在旁边拍照,突然觉得,这就是城市的生活气息吧。
晚上回酒店,打开窗户就能听见外面有人遛狗、聊天、卖冰棍。我问自己,这么“普通”的城市,为什么让我有点舍不得离开?
石家庄的意外发现——你以为的和实际的
石家庄给人的感觉特别“反差”。你以为它只是个交通枢纽,结果发现它有很多古迹。你以为它没啥文化,结果发现本地的文艺气息悄悄生长。你以为省会应该很“洋气”,结果这里的人都特别实在,买菜还讲价。
正定古城的夜市特别热闹。我们在城墙下吃烤串,喝酸梅汤,看着小孩追着气球跑,突然觉得这才是生活。不是每个城市都要有高楼大厦、时尚潮牌,更多的是家常味、烟火气。
有一天下午,我们在北国商城的天桥上看日落。晚霞把整个城市染成金色,远处的高楼和铁轨像一幅画。娃爸说:“下次还来不来?”我说:“可能还会来,但每次都不一样吧。”
最后的五个疑问,留给石家庄,也留给自己
1、石家庄为什么能从一个小火车站变成省会?这里到底有多少“外来人口”的故事?
2、正定烧饼为什么和别处的完全不一样?到底是炉子重要还是面粉重要?
3、赵州桥真的能再撑一千年吗?现代人还能造出这样的桥吗?
4、这座城市的工业和文艺气息,是怎么混在一起又不冲突的?
5、石家庄的菜为什么这么咸?这里的人是不是都喜欢“重口味”?还是说,这就是北方的味道?
这五个疑问,也许以后还能慢慢找到答案。
这趟石家庄之行,没有想象中的“壮观”,但每一天都过得特别踏实。这里的历史、烟火气和人情味,让我这个甘肃人留下太多记忆。
如果你也想来石家庄,不用期待太多“网红打卡”,但一定会收获平凡里的乐趣。
有些城市,不需要惊艳,只要真实。石家庄,大概就是这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